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
2018-01-27六盘水师范学院553000
杨 杰 (六盘水师范学院 553000)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偏向理论化教学
贵州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在校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重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存在偏向理论化教学的倾向,首先,从授课对象上来说,面对的是全校大学生群体,培训教师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因而更多的是一种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以及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存在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的倾向。其次,在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少创新创业场所、资金短缺、校企合作不成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指导教师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基本上为本专业授课教师,贵州地方应用型高校基本上是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由地方专科院校合并或在原专科办学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由原专科院校教师及新进教师组成,原专科院校教师在教学方面更多的是延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训练及指导方面缺乏内在的源动力。而新进的年轻专业教师处在教学能力提升的阶段,且新进年轻教师所学专业多表现为专业单一化的情况,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还存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不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3.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地方应用型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创新创业培训,且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学分制,这一出发点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以自身专业为基础,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却比较稀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为了拿到创新创业学分,这与大学生自主、主动开展创新创业的初衷是不吻合的。即便是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因其主动、主体意识不强,也导致了创新创业项目最终提交的成果质量不高,在社会成果转化方面更是困难重重。
4.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可见,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要让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必然需要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在校期间有针对性进行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针对社会发展学习相应的生存和竞争力技能。毕业生要在社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就不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是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项目本身偏向于理论研究,资金支持不到位,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社会成果的价值不高,社会团体或企业对创新创业项目关注度较低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本上是在校园内进行小范围的研究或实践,也就导致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对策
1.教育模式的转变
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时间较短、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难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个性化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从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等角度,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进行可实施性的转变,以此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
从课程改革放方面考虑,地方应用性高校可尝试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一门实践教学课程,让在校大学生群体纳入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内,从而改变目前各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覆盖面较低的现状,从大学生参与度方面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从创新创业理论、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创新创业模式、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角度进行教学,使大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大学生较早的形成创新创业观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已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这一实践阶段,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创新创业团队,每个团队指定1-2名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调研、主题的确立以及项目的实施,最终在大学四年级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2)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入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创新创业资源,吸引优秀的人才、团队和企业进入到创新创业环节,释放创造力,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助力点。
对于创新创业者来说,并非仅仅靠一个想法就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只有当它进入到社会层面,在市场历练中成长,才能检验其是否真的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采用进入或创办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的形式,将创新创业点转化成社会成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创业的价值。
2.创新内容与地方文化资源研究的结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对地方区域内的文化、经济、产业有较好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从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有效的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从文化资源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结合契机。
3.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起到引领、指导、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的作用,让科研型教师、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也将会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大学生创新思维、技术指导等方面也是多维度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得到相应的指导。
4.资金支持
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参与社会活动,部分学生通过兼职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生活资金,然而更多的生活来源还是依靠父母,从资金方面来说看,想要支撑创新创业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项目开展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投入,需要真正从创新创业项目的价值方面进行评估,以此确定资金支持的比例。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又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及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样才能满足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1]杨玉荣. 关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2]李月娥,刘伟,晁玉方.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7(14).
[3]何孟义.将创新精神融入应用性人才培养全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00(12).
[4]马晓君,潘昌伟,陈立江.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探索及实践[J]. 未来与发展,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