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8-01-27牛传宝合肥师范学院230601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陶艺课程教师

牛传宝 (合肥师范学院 230601)

当前国内普通高校美术学院几乎都开设有陶艺课程,在一些综合性院校,陶艺课程大多缺乏规模性和系统性。由于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流程较多,单单造型上就有拉坯成型法、泥条成型法、泥片成型法、雕塑法,注浆法、压模法等等。成型技法多,而且要求制作者要有较强的美术造型基础和熟练的技法;烧制窑炉有祡窑、气窑、电窑等;烧制过程有氧化、还原等烧制气氛,烧成难度大,没有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器物。而今综合型高校,学生的造型基础仅仅限于平面的素描基础,对陶艺的理解和认识也只限于日常生活用品,对于陶艺的概念和来源知之甚少,多数同学连釉料是什么都不知道,多数会把釉料和油漆类联系在一起,就更不要说有什么创造和创新了。

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去被动学习,缺乏创造性,大多数综合院校课程量也不足,分配也不尽合理,出现学生刚刚上手,课程结束了,只能浅尝辄止。目前,市场对陶艺人才需求量较大,高等院校应当适应市场当今人才需要,不断对陶艺课程进修改革,不断进修创新。因此教学模式应做相应的改革。

一、调整高校陶艺课程课时量的设置

本人于2017年申请了申请校级质量工程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陶艺课时“四、三、三” 分配制教学改革试验 》,在申请课题前期,对安徽省高校陶艺课时设置进行了调研,调研资料显示,除高职课时量较多外,综合性大学的课时量都较少,多数院校是48课时,还有的36课时的,受课时量的限制,导致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能选一些重点讲授,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课时量不足,学生不能进行应有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提高,陶艺的每种技法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比如拉坯成型,没有足够的时间做保障,是不会掌握其技巧的。建议教育管理者重视这一现象,各校重新制定课程标准,给陶艺课程足够的课时。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段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我提出陶艺课时“四、三、三”分配制教学理念,即院校教师教学占课时量的四成,主要讲授陶艺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企业教师授课占课时量的三成,主要讲授并演示陶艺制作过程和创作技法;余下三成,学生进入企业或者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有企业师傅亲手指导,完成作品。这样理论、技法、实践三结合,教学效果完全可以得到保证。

除了适当增加课时量之外,学校在开设适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去选修,让学生能够弥补陶艺课程课时量的不足,通过选修,将强陶艺技能的学习,瞒足学生自身对陶艺的追求。开设选修课程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系统性,学习能够更深入,选修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跨度可以放得更长一些,可以按课时量计算,也可以按学期或者学年,一般来说跨度一学年更为合适。另外,在选修课学分上也可以提高,但这些都需要学校,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给予支持,以便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陶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设想

现代陶艺教学,特别是高校陶艺教学,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陶艺教学,就是通过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生发出设计理念,并把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的作品。

(一)建立开放型、体验式的陶艺工作室

陶艺工作室是学生研究学习陶艺的主要场所,有了固定场所,会让学生有归宿感。陶艺制作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程序上都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怎么创新,一些主要步骤是没法跳过的,必须按照工艺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从原料配制到成型技法,再从施釉到满窑,从点火到烧成,只有不断接触,反复试验,掌握其每个环节的要点,才能真正体验陶艺的魅力,理解陶瓷这种艺术的真谛。让学生模拟工厂实践,将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设计和创作出优秀作品。

(二)培养学习陶艺的兴趣

在陶艺教学中,综合院校陶艺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大多学生对于陶艺还是比较

陌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喜欢上这一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下足功夫,至少要做到以下五个环节,包括:引发兴趣,创设情景,升华体验,信息反馈,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促成自身素质的提高。

合理利用陶艺工作室,讲究的是开放性,教师在指导时也要讲究一定方法,不是每个细节都要讲到,要留有一定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自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对于最终解决不了的共同问题,师生间共同讨论,教师进行点拨,要把共同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同时,学生也要独立思考,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找老师,学会自行攻克难题。当然,也有些老师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请教校外陶艺家,把专家请进课堂现场教学。也可举办讲座,举办小型沙龙,通过交流,把诸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解决。

(三)激发学生原创性思维

陶艺是一门综合艺术,集造型、绘画、雕塑于一体,其作品既有日用型又有艺用型。其文化蕴含更为深层,集当代、历史,集人文、地理,集哲学、禅宗之大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要求就会更高,如何把作品提升一定高度,就要求陶艺工作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较广,接受的知识信息较前卫,在陶艺创作上会有其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指导时,要注重保护和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原创思维,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就可以了。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判道,只有思维方式呈现多样性和独创性,陶艺创作才会不断发展,陶艺作品才会精彩纷呈。

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自身的整体素养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不能因自身多年练就的手头功夫,轻视学生,伤害学生信心;其次,也要提高自身素养,多接触新的知识,意识不能陈旧,要以一个创新型教师的形象感染学生。

(四)专业学习与市场结合

陶艺是一门综合艺术,集造型、绘画、工艺于一身,陶艺作品也具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主要有实用型和艺用型,哪一种类被社会认知度越高,她的生命力就越强。

首先,陶艺教学要与市场搭桥,了解消费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陶艺作品越来越被重视。一套造型别致、艺术性强的茶具,给饮品者带来愉悦;一套精美餐具,会给用餐者带比美食本身更大的享受;陶艺摆件会增添居室艺术氛围。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就要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决定陶艺教学要与市场搭桥。而大多学生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对市场需求及变化,对陶艺所承载的都市文化需求都了解不深,因而,开设市场调研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市场调研可以多方位开展,可以走进企业,了解发展企业发展规模,经营状况,产品流向,经营理念等;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问卷调研,包括消费心理、购买力、消费者文化层次、观念等。陶艺教学不能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陶艺课程要与市场相结合,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的动态,起到沟通作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小型展览,也可设立艺术展区,让更多人了解陶艺,同时将学生的作品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教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向,更能做到教学课程的优化。

其次,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就业率。陶艺教学,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就业,在工作中不断锻炼成长,最终成为一名创新型陶艺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实践,与陶瓷企业合作,把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前卫的艺术观念带进企业,学生在企业里进行实践,学习技能,了解企业操作模式,熟悉和经历从创意思考到工艺流程,从草图构思到绘制草图,从选择材料到到动手制作,从精细装饰到烧成的全过程,把学校所学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打下坚实基础,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陶艺工作者做好储备。

[1]靳洪莲.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

[2]牛传宝.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陶艺课时“四、三、三”分配制教学改革试验[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

[3]孙绍昆.关于高校现代陶艺教学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4(07).

猜你喜欢

陶艺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