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

2018-01-27吴成晨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居江南建筑

吴成晨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部署,努力为农村文化打好基础。江南民居保护较为完整,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山水田园风景秀丽,为世人留下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南民居的营造观念在历史的漫长发展中形成的建筑文化观念,包含了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宗法礼制的传统文化、驱邪纳吉的吉祥文化等,将这些建筑营造观念融汇在民居之上,展现了江南民居建筑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民居选址——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

顺应自然即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要遵循顺应天道、地形、绿化,选择和改造适合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地方。江南民居的选址体现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

(一)顺应自然的共生文化

现代建筑大多都是以建筑为主,周遭环境为辅,但江南民居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恰恰相反。谈及江南民居,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依山傍水,水流潺潺。江南民居的选址重视环境,首先让乡村屋舍依附于环境并采取依靠山川的原则,坐实向虚,从而达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协调。1江南民居在对待周围环境中的山水建筑以及树木田野与民居建筑的关系时候,均采取相互依存的态度,坚持顺应自然共生理念。简单来说,就是“跟山走,跟水走,跟着环境走”。以浙江永嘉山坳村为例,该村位于山脚下,河流旁,房屋平行于等高线和水流,跟着山势、水势走,村落中有一条主要街道。这样的景观就出现了三个非常协调的层次,前面有水和山脉,水线、村庄轮廓线、山峦走线,一层层铺开,真是“到处建筑皆依水,屋宇虽多不碍山”的景象。2居民屋舍不与山争高,不与水比长,这样的建筑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影响下的最好建筑范例。江南民居是江南人依附江南多雨、多山、多树的自然环境选择“上栋下宇”的建筑型制。这种型制民居所有建造材料基本上都是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树木,可再生,因此都可以说这种型制是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完整体现了人、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

(二)回归自然的风水文化

古人的风水思想是人类长期生活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大的生态环境还是邻里小环境,风水思想观都会全面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江南人的性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务实,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使人和建筑适应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是风水生态观的真正意义。江南民居对风水地使用非常讲究,其建筑的风水宗旨就是审慎周密地考察,清晰地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和人和,达到天人合一地至高境界。3庭院建筑风水是基于气、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原理同时兼顾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它可以让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思想。风水讲究阴阳五行。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将一切事物的生成与变化,付诸阴阳两气之中,坚持阴阳相成的空间布局,从而保证正常居住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代中医注重阴阳的协调,这种阴阳相辅的哲学观在江南民居居民建筑中有充分体现。在民居选址方面,一般认为背水面山为佳。山为阴,水为阳,背水而面的场所给住宅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

(三)万物有灵的生态文化

江南民居总被文人冠以有生命,究其根源,江南民居所用材料为“土木”二者。木头是从土里长的,很多农屋房舍所用材料都是亲手栽种的。江南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不追求他乡异国,全是生于此长于此而取于此,一律乡土建筑。4江南民居的内部装饰结构都与木头有着密不可分而的关系,木制的房屋不但可以住人,而且还是精神场所。木头细腻的纹理与性情温和的江南人有着相同的特性,也是另一种人本意识。江南民居的内部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原生颜色这是古人在对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尊重自然之美。江南民居没有上色的木构件上,袒露着树木自然的瑕疵和纹路,让人感觉到大自然就在身边,田园也不过方寸距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表达了古人对木头的喜爱,民居庭院前后都要种树。5江南民居建筑之美在于木色之美,取其本色,用心体会天人合一之道,真正融入天地的内在精神之中。江南民居对居住选址的观念流传至今,强调民居选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不破坏原始自然环境,这也体现了江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对生态的一个认识。

二、空间格局——宗法礼制的传统文化

从格局来说,江南民居基本上由门—院—屋三部分组成。从朝向来说,有坐北朝南型、坐西朝东型。可以说,无论从格局还是朝向来看,江南民居的空间格局都受制于宗法礼制的制约。

(一)崇尊敬祖的神圣文化

“家必有谱,族必有祠”。宗祠是家族完整性的象征,是维系家族关系的精神纽带。江南民居多为宗族式聚居,宗族聚居的核心为家。因此,宗祠的构造多于家族建筑空间中进行多重组合。与此同时,家族日益壮大,无法满足居住条件的情况下,会自行分离,另立门户,组成较小的建筑群体。同一姓氏的家族毗邻相居,建筑样式基本一致,共同维系家族荣耀,需建立供奉祖先、礼仪、议事的公共建筑祠堂,且祠堂一般选在村中最为耀眼的地方。如西递胡氏宗祠,名“爱敬堂”,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还有一座名为“追慕堂”。因为胡姓是是李世民的后代,所以供奉其为先祖。现在堂内梁柱上还雕刻着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手书。祠堂的建筑规模是本族人的脸面,是族人兴衰和富贵的象征。与此同时,族人围绕祠堂而居,强调家族和睦,共同进步。

(二)长幼有序的礼制文化

江南民居的空间布局,即各个房间的位置、相互关系都受礼仪秩序、伦理纲常、尊卑名分、长幼性别的约束。左右两侧房屋的后间分别为夫妻和子女的卧室,两边对称。老人卧室位于大厅后的一间长房内,表示对老人的尊重。他们不允许妇女在堂屋内走动,以免触犯神灵,可见当时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影响之大。江南民居建筑室内空间是艰难居民家庭伦理观的外在体现,从室内空间布局可以看出他们对长辈的尊重与子女的观念,可见建筑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建筑伦理观念文化。江南民居建筑居住行为中还有其他一些禁忌,如女儿的闺房,外人及家人都不可随便进入;客人的接待也有固定的房间。从其内部布局方式来看,可以清楚看到当地居民对待家族伦理的观念和准则。房间的布局格式及伦理色彩相当浓厚,这种布局是按照江南居民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绝不允许错乱。

三、外观装饰——驱邪纳吉的吉祥文化

为例满足内心的对长寿平安幸福的期盼,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用具有美好寓意的图形装饰环境,因此建筑的装饰纹样艺术也是居住者的思想文化反映。江南民居亦是如此,具体表现在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等方面。

(一)道家长寿文化

古往今来,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长寿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秦汉时期炼丹技术发展再到明清时期出现的各式吉祥文案。虽然在不同时代,人们对长寿观念的表达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不懈追求。江南民居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与人们相伴相依,借以表达人们的信仰。江南民居的雕刻纹样中,最为常见就是寿字纹、灵芝纹、夔龙纹。“寿”字代表人之长寿、永生之意,它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频率最高。无论达官显贵或是普通平民,“寿”字必不可少。有的用含蓄的寿字加仙桃混合成图案,外观上较为美观,有的直接搬出寿字作为边角装饰,或着雕刻在窗户内侧。当然,也有用福禄寿三星代表长寿,且寿星的人物形象最受人们喜爱。灵芝是因为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多作为药材,可治百病,所以有长寿安康的寓意。灵芝纹样式多变,江南地区多与如意结合,称之为灵芝如意。有的商人经营蚕丝生意,多引蚕丝如意之好,意为生意兴隆,经久不衰。夔龙纹多与窗棂结合一起,使得窗棂外观上美观一些。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自形成之时起,便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龙多寓意升天成仙,可助人上天入地。

(二)儒家宗法文化

儒家思想贯穿中国的发展史,在江南一带,名人大儒的居所使得儒家思想根基更牢。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深入与当地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关系。在传统家庭中,儒家思想的忠孝礼仪义并非只有课堂传授,在建筑的构造上,工匠们巧妙地将这些家训名言镌刻在建筑物上,时时刻刻提醒下辈不要忘记祖先遗训。这些相关地纹样雕刻在房梁、门窗、石板等这些随处可见地地方。这种视觉熏陶是最为有效地教育途径,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江南民居建筑中,以忠孝礼义廉耻为主题地雕刻艺术多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商人宅院地门楼之上,如“有容乃大”“世守西铭”“孝友家风”“诗礼传家”等。南浔张静江地故居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故居是纯粹地中国式建筑,有序地布局与门楼雕刻内容、匾额文字浑然一体。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儒家文化地传承和发扬,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地践行者和传播者。另外,江南民居建筑通过雕刻一些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小故事,用以启发和训导世人。受儒家思想地熏陶,江南民风淳朴、学风兴盛,这也是江南多出文人骚客的主要原因。

(二)佛家平安文化

江南民居建筑中,佛教图形以“八吉祥”与“卍”字符为代表,尤其在门窗的绦环板和花结雕刻中居多。佛教八吉祥由名佛教八宝,指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金鱼、法轮八件宝物,6在佛教中为祥瑞之物,这八种纹样常常放在一起使用,多出现于民居建筑的第二层窗户和长扇落地窗户中的绦环板上,造型简单,依次排开,犹如展开的画卷一般。也有分开使用这八种符号的,如莲花。莲花的造型多见于民居的柱子上、石桥的桥墩上,意为纯净无暇,也有平安之意。“卍”字纹是一种古老的吉祥象征,寓意吉祥连绵不断。原先不是“万”字读音,只是简单符号,而不是文字,唐代武则天改读“万”字,表示武周吉祥万德。到了明清时期,就演变成日常器物的装饰图案,构造变幻无穷的窗棂格,一方面可透气采光,另一方面还可寓意万事如意。如意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如今,如意已经演变成民间的挠痒工具,如人之意,若将如意状图案刻在于建筑房梁之上,象征万事如意。

建筑的延续是一个国家智慧和文化传承的保证。对于江南民居的营造技术而言,这种传承就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形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可以使江南民居的文化继续存在,也能使民居文化得以发展。作为载体,江南民居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失去了部分原有的面貌,尤其在一些装饰绘画、雕刻外观上,都无法完全展现其本来面目,因此对其思想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就受到局限。从江南民居建筑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来看,首先要保证的是作为建筑文化载体的“物”能为非物质文化的的营造技术提供可靠的证据,从而才能保证建筑技术的的延续和发展。民居因历史传承、积淀深厚、发展脉络清晰,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根本。民居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庇护所。人们把喜欢的内容以雕刻的形式在民居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借助不易剥落和毁坏的雕刻方法为自己提供更持久的精神庇护。所以说,民居的外观到内部装饰、从材料到工艺都反映人们的思想文化。江南民居的建筑,可以感受到其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注释:

1.张晨.解读西塘之美[J].文艺生活,2012(02):158-159.

2.金绍兵 黄祚继.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水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6.

3.王红樱,浅析建筑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应用[J].科技研究,2016(16):26-26.

4.黄若茜,论温州永昌堡的建筑文化特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5-37.

5.萧放.“桑梓”考[J].民俗研究,2001(1)127-131.

6.翁源昌,定海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略谈[J].浙江建筑,2008(03):1-3.

猜你喜欢

民居江南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