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场域建设与乡土文脉传承

2018-01-27蒋博州宋彦君重庆师范大学404100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场域层面乡土

蒋博州 宋彦君 (重庆师范大学 404100)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政府乡建政策的落地,城市化进程趋于平缓。国家的发展战略重心转移,一味追求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乡村的衰败加速;而城市的盲目建设带来的生态压力也愈发严重。

我国目前农业人口比重依然较大,农民的个人发展与我们的国家产业转型息息相关。但现实看来,农民在城市中的待遇是非常尴尬的。他们无法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无法获得和城市人平等医疗、教育机会。同时他们也不愿再回到乡村,无法适应家乡环境。传统农业没有出路,产业被垄断,社会配套资源缺失严重,随着人的流失乡土文化在迅速消失。

美丽乡村的建设,说到底这是一场关于农民自身的战争。关键不是单一引入城市强援,而是结合农民自身的力量。我们要做的是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平台与基础,引导其自身改变,帮助其产业升级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二、场域建设

何为场域建设?场域建设不止是物质层面,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构建。链接场域网络中的断点,使其重新形成完整的有吸引力有生气领域。“场域”一词来源于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学的一种概念模式,属于社会学理论范畴。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布迪厄提出场域(field)是一个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研究了许多场域,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宗教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例如,艺术这个场域包括画家、艺术品购买商、批评家、博物馆的管理者等等。

我们引入乡土场域概念,其包括政府、管理人员、设计师、投资人、当地农民、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等。传统模式的乡村旅游模式无法使其有机整合。物质层面,在场域建设中基地就是我们的乡村,把原有的私人领地尽可能开放,打造更多公高质量的开放空间。只有共有的性质才能更好的联系场域中的各个社会关系。精神层面,传统的民风民俗,如特色手工艺、民间节庆、赶场、农业生产等活动渐渐离我们远去。乡愁的部分的载体乡村公共空间常常进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及生产生活。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

三、场域建设的原则

场域建设原则分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间,都需要充分考虑乡村自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构建公共空间。对传统文化进行提档升级,继承并发展。

(一)物质层面

1.合理规划乡村的公共空间布局:在构建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尊重原有是山水格局,保证原有的空间联系。

2.充分尊重村民作为公共空间主体的意愿:乡村的公共空间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村民,所以在考虑功能的设置上,应该充分的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域性,文化性,才能让居民参与其中真正服务于居民,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精神层面

1.注重对村民精神层面公共空间的营造:乡村精神文化的缺乏是乡村发展的一大阻碍,农民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传统固化思维、固化思想是乡村复兴是一个重点课题。能够在场域建设中植入精神场所,提高村民自身素养,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2.注重对乡村特色公共空间的传承保护: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整理乡村历史、乡规民约、家风家规,培养乡村民间艺人,传承好民间艺术,还原当地风土民情,使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得以传承与保护。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场地。

3.注重对地域性建筑形式的提炼以及乡土材料的使用:在公共空间建筑的设计上,应当使用地域性的建筑形式,进行提炼与现代建筑融合,赋予新的功能,尊重传统的建筑材料,维护环境的平衡。

四、结语

在场域建设中,应杜绝百乡同业、百乡同景的不良竞争。我们不能忽视构成场域中任何一环,除了积极引入生态农业项目,更应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做好政策导向,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形成独特的乡土场域。融入乡土,挖掘独特景观肌理,认同脚下的土地,归属于大地,文脉得以传承,可延续的栖居才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猜你喜欢

场域层面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