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8-01-27金漪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金漪雯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0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人数也日渐增加。无论学习动机是什么,汉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套几乎全新的思维体系,因此在初级阶段建立正确的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张玲丽的《论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思维》中提到,汉语思维的培养是提高汉语初学者水平与能力的初步的但又极为关键的途径。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关注,也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1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为头脑中已经完整建立的母语体系,以及个人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所以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会出现迁移、偏误等问题。李泉曾提到,从目前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来看,以往我们只注重怎么教,而忽视了怎么学。这种现象应该得到尽快扭转,以适应现代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2学生是语言学习的内因;初级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汉语教师应该在初级阶段就注重建立好学生的正确的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为中高级阶段打好基础。然而,这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并非易事。
一、出现的问题
1.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刚接触汉语的学生,容易依据母语的结构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初始的零散语法知识也无法让他们总结汉语正确的内在规律,因此形成错误的汉语思维,这些错误的思维也影响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这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动机。例如,初级阶段如果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汉语的“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没有正确了解“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没有正确理解汉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到后期随着学习的深入,就可能会对汉字产生抵触心理,而采取“放弃学习汉字只学习拼音”的消极方法。
2.从教师角度出发,许多教师一开始都侧重于对具体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一些教师在初级阶段喜欢采用翻译法,让学生过分依赖英语或母语,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培养说汉语的习惯,让本来就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更少了。后来即使进入了更高的阶段,学生也不习惯和老师用汉语交流。二是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学生走出教室就失去了和汉语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没有目的语环境的学生,学习时间就非常有限。例如,许多学生在进入中级阶段后,还不会查字典,遇到生字和生词无法处理,只能采取回避策略。这应是教师的失职。
二、初级阶段培养学生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和难点。美国国防学院把汉语和日语、朝语、阿拉伯语等具有特殊书写系统的语言一起,定位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最难学的“第四类语言”。3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看,声调、量词、汉字、表意灵活等都是汉语学习者需要克服的难点。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以前对语言的认知是形、音一体的,但是面对汉语,形音义三个元素的结合,认知过程就要复杂得多,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有挫败感。汉语学习和别的语言学习不一样,需要建立特殊的学习习惯。例如汉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难认、难记、难写,教师在开始时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笔顺的重要性、偏旁部首的意义,学习查字典的方法,培养练字的好习惯。
2.初级阶段是汉语学习的基础。根据刘珣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划分,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应当是从“感知”到“理解”。感知阶段主要是机械识记并形成初步的言语技能,理解阶段则是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4这两个阶段的过程即是形成汉语思维的过程。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再通过机械的重复、识记进行足够多的输入,才能总结、提炼出规律,形成正确的汉语思维,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反之,如果初级阶段形成了错误的汉语思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期的学习会困难重重。
3.汉语教学的系统性。尽管每个阶段的汉语教学任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各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衔接的,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我们一般认为,初级阶段更加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机械的模仿和重复占多数,但不代表就要放松读写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无法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分开。全面的感知才能全面的理解。所以,初级阶段的教学应当有侧重点,但不能顾此失彼,否则进入中级阶段后就无法衔接。
三、如何培养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
1.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教师对学生母语语言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对比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就可以猜测他们对汉语固有的一些错误认识,预测他们在开始学习汉语时可能出现的负迁移,那么在一开始时就予以强调和纠正,就能避免许多偏误的产生。例如,讲授拼音的概念时,强调拼音不是真正的汉语,仅仅是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在学习一个生词时,要学习三个层面的内容:读音、汉字和意义。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学生认为有了拼音就没必要学习汉字的错误思想。
2.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在一门课的开始阶段就给学生以清晰的指导,养成他们学习汉语的特殊习惯。例如,第一堂课给学生展示汉字的构成方式,发放常用的偏旁部首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一个汉字。在今后学习新的生字时,学生学会用偏旁部首进行语音和意义的联想,再用词典加以确认,并学习它的使用方式。这类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很多的便利,也能提高学生兴趣和成就感。
3.不断重复、巩固汉语思维和学习习惯。对于已经形成自己母语思维的成人,要转变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是很困难的,母语造成的迁移会不断影响他们的汉语学习。所以这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循环往复地强调汉语的思维,让学生头脑中能够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逐渐把对具体知识的感知提炼成抽象的规律。例如,学习新的生词时,第一可以分析每个字的结构,联想学过的形近字,强调汉字的构成特点;第二可以用相同语素联想出新的词,以强调汉语的构词方式。汉语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如此,教师在一开始强调了学习方法,就应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方法进行重复地训练,以促进习惯的养成。例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就应明确预习的内容和层次,如对生词要求掌握读音、字形和意义,那么每一课都应该遵照这个要求执行。还有遇到生字生词,教师就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查字典,这样在课堂之外,学生也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级阶段是培养学生汉语思维、学习习惯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时期的特点,消除学生对汉语的误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从感知汉语,到理解汉语;用正确的思维和习惯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
注释:
1.张玲丽. 论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思维[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1):151-153.
2.李泉.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第93页,第16行。
3.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第83页
4.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