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8-01-27王竹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510000
王竹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510000)
数字媒体艺术是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它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同时,它带来的经济潜能也推动着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下,各种互联网公司、文创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在蓬勃发展之余也进行着自身的产能优化和转型。数字媒体类相关专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发展,如何把握当下数字艺术设计的风向标,让学生更好的紧跟市场节奏,把创意思维训练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了解行业需求动态与需求也成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要务。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媒体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给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机遇,让教育进一步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生态呈现向更多元发展的趋势,各个专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与改革。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新兴学科的迭代与发展上。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更是如此,它是一种多维度融合设计美学与技术的创意艺术,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是艺术科学化和科学艺术化的互动和融合。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传统的设计类课堂,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之后进行软件示范教学,进行单一案例详解,最后是学生练习实践阶段。这样虽然条例清晰,但是却不太符合如今95后00后的学习习惯,加之单一案例和产品结合较为薄弱,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互联网行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传播途径广,有了大量网络课程及新兴媒体的帮助,学生们能在课堂外吸收很多相关的知识,传统按部就班的书本知识也很难满足如今学生们的迫切需求。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国内目前对于数字媒体类专业设置上有着细分,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媒体专业等,这些专业,招生侧重点不同,一些面向理科生招生,一些面向美术类考生招生,因为生源差异性大,教师们在专业教学倚重上也应有着不同。
二、数字媒体艺术类实践课程问题分析
1.部分学生基础薄弱
以笔者所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皆为理科生,有别于美术生学习艺术设计的上手快,基础扎实,艺术素养好,大多数学生大学以前并没有接触相关艺术类知识,据笔者近些年的课堂调研与课后走访了解,本专业的学生中仅4%的学生有过接触美术的经历,暂且认为有美术基础,但据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里面50%属于自学,自学来源于网络视频和漫画临摹等。这就意味着,更要抓住学生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训练,唤起学生们对艺术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在基础课阶段,多鼓励,多做拓展训练,以头脑风暴和创意设计表达为主,更要结合理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的设计灵感,更好的引导他们探索艺术的道路。
在笔者所任教的手绘创作课上,直接按传统方式教学较有难度的素描对之前没有接触过艺术的理科生来说不太现实,很容易带给他们学习的挫败感,而创意速写就非常适合学生们了,创意速写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积极开发了他们设计思维的表达,同时在课程中穿插美术基础知识,如素描关系、色彩关系等,也积极推荐学生多看艺术类纪录片,如《故宫100》、《卢浮宫之旅》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更大程度的对艺术类课程感兴趣。
2.行业迭代快,教学知识易陈旧
互联网行业更新速度较快,半年前火热的互联网产品,可能一下子因为用户粘性差、使用体验一般等各种原因就淹没在海量新产品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类教师来说,自身需不断学习,积极把握当下设计资讯,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也需经常关注设计行业的新标准新风格等,这就对教师本身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及学习资讯,如果发现教师授课内容陈旧还不如自己从网上掌握与了解到的,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以至于影响到学习。
如今的设计教学,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会学生背诵设计史及让学生学会用Photoshop或者illustrator这样的设计工具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全面覆盖,设计软件已经非常普及,很多非设计专业的人士已经能熟练使用设计工具,但如何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字媒体专业艺术课程,优化教学成果已成为一线教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发现项目化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生们的创作水平。
3.课堂中的教与学宜参考设计行业标准
教师宜按照行业标准及作品创作规律、流程,将本专业设计类模块知识点细分,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阶自己的设计能力。曾经的学生课程学习是完成一个个学习案例,如一幅游戏场景作品,一个角色设计等,四年积累下来,都是以单幅作品为主,不能成为一个系统或者系列作品,而如今,互联网行业对作品集要求越来越高,早期的教学思路已不能满足如今的社会需要。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教学,特别是到了后期学习阶段,可以融合互联网公司面试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同时也结合各种比赛进行实战演习,在激励学生们完成比赛作品的同时,也敦促学生们历练出自己的设计作品集。这样,学生们会很高兴的发现,自己的作品及专业知识并没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指出和行业脱节太大。
三、项目化教学在数字媒体艺术类实践课程中的探索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宜采取项目实践教学结合学生们自身优势及特点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内容围绕实践展开,项目实践教学有利于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多学科重复教学。教学成果以作品形式呈现,项目实践教学符合创作规律,有利于学生创作水平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国内外行业相关领域也有大量优秀作品,项目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将最新设计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能了解第一手的设计资讯,扩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素养。
同时,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线索,将各相关课程贯穿为一整体,强调各课程之间项目训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使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能够得到综合性的技能培养。例如:传统平面设计课程多以教会学生海报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为主(静态平面),但放在我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看,第一,没有和专业特性很好的结合;第二,和之后的动画类课程和影视类课程承接差;第三,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在平面设计专业普遍遭遇变革热潮,纷纷求转型,涌入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大潮中,因此在我们的平面设计课堂上,更要强调数字艺术化,设计更新化,互联网思维化,早早把互联网产品设计理念带入课堂。所以,我们可以引入新型设计类作品体验设计,如H5小动画,APP界面设计等,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真正形成一个与时代接轨的“产品”。看到自己的作品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与学习劲头,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虽然给传统艺术类教学带来冲击,但也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好教学工作等都将在今后若干年成为高校及高校教师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项目化教学可以设置模拟项目实践与社会实践模块,以项目促进教学,以项目优化课程,以项目推动教学改革,教师也需及时跟进学生的就业方向,做好学生的调研和反馈,在学生学习基础上,特色化教学,有针对性地把握设计风向标,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真正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