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独生子女抗压心理素质路径探微
2018-01-27孟芳宇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37
孟芳宇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37)
当下,95后的独生子女已是高校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和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同期,优渥的成长环境、富裕的物质需求以及来自长辈充足的关爱都对于独生子女在意识、情感、行为等方面造成相对应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一大课题,高校是为社会孕育人才的摇篮,而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自身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遇到来自感情、家庭、学业、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容易产生压抑、浮躁、悲观、暴力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监管,可能会导致不可预计的后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之进行抗压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得高校独生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和顺利毕业。
一、高校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点
1.情感负担重和责任感缺失
当下95后独生子女一出生就被6名家长包围,长辈对之的爱使得孩子从小便接受了“长大要有出息,长大要好好回报父母”的理念灌输,但是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与现实中大多数孩子平庸度过一生的现实产生了矛盾,来自学业、工作各方的压力使得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像是一根被绷直的橡皮筋。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处于“独自”的环境中,使得其养成自我和骄傲的坏习惯,很少顾及到身边他人感受,进入大学后独生子女更多地暴露出个人主义倾向,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对于家庭、长辈、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感。
2.自我意识强但是缺乏独立能力
独生子女的家长大多对“独苗”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其能按照规划的路线发展成长,长辈的“大包大揽”使得孩子对于他人的依赖性过强,父母对于孩子过度保护,导致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较差。但同时进入大学的独生子女们由于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会表现出比普通大学生更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正因为长期以来独生子女们很少自己独立处理问题,其意识和对应的能力产生矛盾,这也合理的解释了当前大学生中生活自理困难、懒惰、花钱大手大脚等现象的缘由。
3.优越感重的同时存在挫折感
高校中独生子女在习惯了对方迁就、长辈夸奖中成长的轨迹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刚进入大学时会表现出要大展拳脚、积极展现自己的状态,但由于做事不够稳重、考虑不够周全、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会遭遇到类似考试成绩不理想、竞选班干部失败、老师关心不足等多种现实问题,这种优越感会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相对应的挫折感。1
4.群众意识伴随强烈的孤独感
独生子女因为自小身边缺乏朋辈的相伴,会表现出对于同龄伙伴强烈的交往动机,大多数独生子女性格开朗,愿意结交朋友,他们甚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为重视友谊;但是由于成长环境导致的他们在与人交往方面缺乏实际的实践机会和经验,他们在群体合作中很难做到互相包容和理解,难以融入群体,最终产生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孤独感,使得自己陷入“被孤立”的怪圈。
5.早熟和幼稚并存
缺少同年龄阶段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潜移默化之中会受到成年人在思想、语言、行为各方面的影响,另外由于95后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接触信息多样全面化,然而听说和见识阅历并不属于同一层次,理论使得他们对于外界生活的了解浮于表面,他们“成熟”的薄薄外壳下藏着的是脆弱的内心、幼稚的心态和行为,如果不加以劝导和开解,当他们遭遇重挫时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牛角尖,甚至表现极端。
二、高校独生子女的压力来源和缘由
1.学业压力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情况来说,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过来的,从初高中有老师看着、家长盯着、定期会有小考检测到大学校园中完全靠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习惯并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大学老师通常仅在课上传授知识,课后的知识巩固夯实只能够靠学生的自觉,一旦学生松散偷懒,在最终的考试复习阶段便会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甚至会有学生最后挂科,陷入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不该学、该怎样学的迷惘中。
2.相互攀比
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家庭条件优渥,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进入大学之后个个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势,需要在和别人对比中找到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成绩、衣着打扮、饮食消费、班干部选拔、竞争奖学金名额等等方面,独生子女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胜负欲。但一旦他们调整心态不当,无法面对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现实,易产生嫉妒甚至恨的心理,心态自我调整不好甚至会伤害他人。
3.应对人际关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交际生活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初入大学生活,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独生子女大学生需要正确摆好自己的交际姿态,情商高、交际能力强的同学能够迅速在班级、社团、学院、老师等多个群体中建立自己的交际网络,但有些同学由于内向、孤傲、自大或斤斤计较等多种问题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形成一种孤独寂寞的姿态甚至严重的和身边的产生矛盾冲突,长此以往有可能会产生交往障碍。在之前的一些社会新闻中也不乏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控制情绪失败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例如马加爵事件、南航杀人事件、河南张佳喜事件等。
4.情感挫折
虽然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基本都已成年,但他们始终没有踏入社会,感情、社会经验不成熟,在爱情中缺乏理性思考和责任感,很容易深陷其中,为自己设定想要的一种模式和人设,最终无法自拔。在遇到恋爱中的小摩擦和矛盾时,可能会无所适从,严重的同学会因为恋爱不顺导致生活被打乱、影响学业,严重会有同学轻生。
5.生活自理能力弱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娇生惯养”,大小事情都有父母在背后全权负责,这些独生子女离开父母后被强制凡事亲力亲为,此时他们面临自理和独立的压力。另外不是每个孩子原生家庭都幸福美满,其中有些孩子或许家境贫寒、或许父母离异、或许父母期待值过高,这些独生子女同学在“大学”熔炉中,与他人相处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压力。
6.前途和就业
就业压力是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变量与个人主观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现象。Lazarus 和 Folk- mans认知交互作用 CPT理论2指出压力过程由压力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构成,高校独生子女的就业压力有这样两方面特征: 一是自我认知不准确;二是对就业前景无法做出准确预判。
当前高校中95后独生子女一代相对自信,他们对未来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有着过高的要求,但是现实中他们存在专业技能尚不够硬、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等问题,工作岗位数量充沛,但用人单位的需求部分大学生满足不了,普通的工作大学生又看不上,最终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正确看待各方压力,提高抗压心理素质
1.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将抗压辅导寓于日常生活
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是20岁左右充满朝气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理解和关爱、信任与照顾,更多的是需要平等和尊重,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放平姿态、以平等的朋友姿态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疏导不合理、不成熟的想法,另外针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分对待”、对症下药。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填写心理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他们进行抗压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帮助同学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另外帮助学生及时醒悟自身问题、自我缓解和调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不仅要包括课堂教育、也要考虑集体活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等,充分发挥好寝室长、班长、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绿色通道)的作用,让独生子女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心理知识,潜移默化提高抗压心理素质。
2.加强挫折教育、朋辈辅导,提高家长参与度
提高独生子女群体抗压心理素质仅靠简单教育过于单薄,适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置有针对性的挫折场景,引导学生合理应对,辅助正确对待各类问题;另外加强社会实践,培养独生子女群体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断累积社会经验以减少面对压力的无助感;此外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朋辈辅导教育,通过设置高年级学长学姐或者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成为朋辈,让学生们在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抗压心理素质。3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特殊性根本来源于家庭,研究显示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与否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总体水平呈正相关。独生子女群体的父母更需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抗压教育,正确看待提高抗压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父母应该统一立场引导孩子心理。高校不定期可以借助网络举行线上或线下的心理沙龙或通过APP、微信公众号、论坛等,及时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动态,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全面心理测试,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制
大多数高校会在新生入学时为其统一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定期比如每年做一次普测,以方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针对性跟踪辅导。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苗头的同学,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与之定时定点沟通交流疏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正视问题,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校方应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和相应的心理协会等社团以完善心理咨询机制,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技能传授为处于复杂压力环境中心理不适的大学生提供一种解决路径。
4.利用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基于年轻的95后独生子女群体大多是“手机依赖患者”,借助微信、微博、qq等多媒体平台与其进行非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不拘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果需要观察对方微表情和微动作,在基于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采取视频聊天等方式,更便于消除独生子女群体对于自身存在压力大、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的认知障碍。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注重从价值观念切入,提倡营造和谐、平等、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的作用,结合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实际,客观分析出其价值取向4,最终通过访谈、班级活动、素质拓展等活动引导独生子女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减小其攀比、自尊心过重等负面压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使得此群体坚定政治信仰、提高社会责任感。
6.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在择业时应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校方需响应国家扶持大学生“西部计划”、“苏北计划”、选调生等就业政策,帮助独生子女减少“精英就业”想法,养成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从基层累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注释:
1.聂邦军.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3,(2):128-129.
2.张玲玲,张芝萍.大学就业指导[M].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黎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207.
4.张力元,张雪.高校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思想角度对策探究[J].北方文学(下旬),2017(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