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哲人学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8-01-27崔媛媛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学哲学政治

崔媛媛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关于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想,最早要追溯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智者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了一个在哲学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1由此可见,普罗泰戈拉所说的 “人”是指人的个体感觉,因此这个命题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主观主义的色彩,但同时我们更应该要看到这一命题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它打破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神学传统,把人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启发人们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这在西方哲学史上还是前无古人的。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则强调“认识人自己”,他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人自己,人需要认识人自身的“善”,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认识德性。根据他提出的“德性即知识”,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定”,才能真正拥有知识,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从而将人之为人的本性发掘出来。

在中古哲学时代,欧洲经历了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发展之后,在14—16世纪出现了哲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廷在与新生的资产阶级斗争中逐渐落败。虽然经院哲学在当时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由于经院哲学不断地试图用理性来论证神学,客观上培育了新时代哲学的萌芽。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人在自己的精神创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到自己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生的、与上帝相似的东西”2,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兴趣和才能。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系列的文化运动的实质都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看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平等和自由,倡导人的个性解放。与经院哲学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相反,人文主义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崇尚人生的享乐,发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关于“人”的一个重大发现。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人们开始向往情感,开始把目光从神转向了人 。在被誉为“文学三杰”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作品中,人的尊严和价值被热烈歌颂,人的真实情感和世俗生活被充分肯定,人的一切特性尤其是创造性被着重强调。由此可见,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都逐渐开始觉醒。人文主义者认为以现世的禁欲追求来世的幸福太过于遥远,人应该有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权利,这是人不应被压抑的本性,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善于利用人的自由意志,顺应人的这种本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自己的主人,征服世界,征服自然。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从神到人的回归是早期西方哲学的重大突破。西方哲学的人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让“人”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这就相较于原来以神为中心的哲学就有了本质性的突破。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我们应该也要把眼光放到人本身上,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和发展,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

1773年,法国启蒙哲学家爱尔维修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论人》在海牙出版。在他看来,“哲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人心、人的情感和人的幸福,确立一种人学和道德学体系,即一种感觉论的人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3在这本著作里,爱尔维修通过研究人的意识、情感和理智旨在证明这都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从而找到人获得幸福的途径。他认为人的本性或是肉体感受性的本质特征就是趋乐避苦,因此,自爱就是肉体感受性的直接结果,这不仅是人的本性,更是人的共性,甚至他认为这种肉体感受性是人类活动和各民族各国家最有力的推动力。依据这种感觉论的人性论,自爱必然会导致利益原则,因为爱人、爱美德、爱真理都是自爱的一种延伸,而这种爱都是有利于自己或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因此爱尔维修认为这种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841年,费尔巴哈的著名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他认为,“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而且也是历史的、国家的、法律的、宗教的和艺术的本质。”4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人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抽象的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哲学家们在不断探寻人的本质、本性的同时,人的主体创造性、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平等被得以重视,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同时还要注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挖掘他们的独特才能。还要注意对教育对象的柔性教育,情感教育,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基于人的个性和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学是研究人类本质的一门学问,带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运用西方一些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对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因此,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人的社会性的塑造,侧重社会本位主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强调个人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绝对服从,所以造成在某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可能会优先于个人发展的情况。但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不仅仅只强调社会性,根本也是为了人的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在根本上是统一的。恩格斯指出:“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将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拥有和谐自主的社会关系,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的现实的活动,目的不仅是要培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更是要培养具有充分的主体创造性和自由自觉的个性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要以人为目的,努力从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人的个性,激发个人的社会创造性和积极性,塑造人、发展人、提升人,培育自由自觉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服务人,突出人性关怀,凸显人性光辉,关注人性价值,弘扬人权。其实不论是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人本身的基本权利,发挥人自身的价值,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状况和主体创造,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置于对人的关照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西方优秀人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要求,也是其自身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古往今来,人的哲思日渐深刻,做好人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它必须以新的形式和手段去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和新的人的需要。站在新时代的的起点上,在这样一个社会和人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以西方优秀人学思想为借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当中,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推动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注释: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第181页.

2.《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一卷,13—15页.

3.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页.

4.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626页.

猜你喜欢

人学哲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菱的哲学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政治攀附”
北人学没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