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
2018-01-27徐曼曼遵义职业技术学院563006
徐曼曼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563006)
所谓思政内涵是指思想政治的内部涵养,是对教师所提出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强调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素质和意识的关注,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生命意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法律意识。其中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是核心部分,强调师者为师的需要,突出教师的重要地位。
一、 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的现状
此次主要面向高校艺术类教师的思政内涵问卷调查,共设定了四个调查项目,分别是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其中政治素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定向的问卷调查为六所高校的艺术类教师,参与教师人数共180名,回收有效问卷数为172份。
(一)政治素质问卷调查
政治素质问卷分析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五个方面,大部分艺术类教师的回答都是良好的。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艺术类教师拥有的政治素质较高,但是五个方面中文化自信指数较低于其他数据。结果统计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例94.7%,具有民族精神比例为96.1%,具有政治认同感的比例为90.8%,具有国家意识的比例为95.6%,具有文化自信的比例是90%。
(二)道德素质
高校艺术类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两个方面,调查结果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比例为85.7%,具有良好公共道德比例为83.5%。大多数教师的道德素质良好,但也有1/4的教师表示自己有高物质追求和拜金倾向。所以道德素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心理素质
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高校艺术类教师的心理素质大部分趋于良好,对生活的热爱所占比例为93.9%,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主动进行心理调整的比例为86.8%,。
(四)法律素质
在法制国家中,对于公民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法律素质要求较高。针对此次高校艺术类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能够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比例为76.8%,具备法律意识和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法律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现今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整体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逐渐革新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利因素,尤其是关于思政内涵教育。2005年,中国上海教育部门首先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并逐渐在上海市内的中小学开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到了教师思想政治内涵的提升问题。但截至今天,全国不大部分高校教育特别是艺术类教育中,鉴于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通史性,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构建,所以艺术类教师也往往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政内容教育方面,却成为了一种缺失。这使得社会环境中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存在,没有真正达到高等教育中“红色塑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学校环境原因
目前,专业教育和考证教育仍然是国内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对于高校艺术类教师来说,专业性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高校管理部门重视学生的相关证书是否取得,等级考试的过关率,将专业教育和考证教育放在首位。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运作方面的每一个变化所引发的连锁效应,都会对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市民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产生影响1。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使学生学习重心倾斜,教师也会在教学中产生一种观念的禁锢。
(三)教师自我原因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一个社会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关于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的开放性也可能会使得高校艺术类教师出现使命感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移的现象。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中要求社会人始终保持自我学习和革新能力,才有去适应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高校艺术类教师不能及时给自己补充思政内涵的营养元素,也无法在教学中根植思政内涵的教育内容。许多高校艺术类教师工作时间非常紧张,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要负责学生活动的编排、演出。工作中任务多压力增大,在艺术类教师的个人精力也会被分散,导致个人思政内涵提升的速度减缓。
三、 提升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的有效途径
(一)根植观念、树立认识
我国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的提升与高校、教师自身对思政内涵的认识有必然的联系。要提升高校艺术类教师的思政内涵,就必然要在高校和教师之中根植思政观念,树立思政认识。就高校艺术类教师而言,提升自身思政内涵,在教学中加入思政内容也是现今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所以要树立艺术类教师们对思政政治工作的认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的本质不单只是技能的传授,还有立德、正确价值观、爱国精神的树立。
高校毕业生在社会的要求中,专业知识是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更多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思想政治内涵。所以,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根植思政教育观念,改善在教育中对思政内涵的忽视。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受到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学校中进行科学的思政内涵的课改也是势在必行。
高校艺术类教师对自身思政内涵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在古代艺术教育思想中,艺术教育往往被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到了近代,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才情、智商、洞察力、判断力、鉴赏力等多个方面的独特性逐步为人们所认知,艺术的独立地位也随之建立3。高校艺术类教师在拥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补充关于文学修养的积累。如近年来央视推出的“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在全社会呈现很大的文化冲击,对高校艺术类教师吸引力也很大。
(二)组建高校艺术类教师知识结构的多样性
高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所高校是否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评估的内容。在提升艺术类教师的思政内涵中,虽然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但不是所有的艺术类教师都有着很强的自律力和意志力。学校可以在对艺术类教师的管理中设置一些鼓励政策。另外,高校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不仅只是考核艺术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示,还要考核一个教师应该有的思政内涵和文化底蕴。许多高校是自主招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编制招聘考核机制,让真正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对于在职的艺术类教师,学校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对于思政内涵特别欠缺的艺术类教师,学校更需要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来促进他们内在的改善。
(三)做好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提升的保障工作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提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制度建设是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提升的最终保障,目前,在高校中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日趋人性化,无论是教师的工作量还是开展的课程形式,都离不开制度建设保障。这就需要社会倡导高校对教师素质的提升的内在要求,也需要学校在提升艺术类教师的思政内涵的建设中,鼓励其在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中更好的发挥思政内涵的作用,最后形成一整套制度保存下来。最终实现红色塑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注释:
1.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编著.范怡红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3.李俊 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