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电影中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2018-01-27郭继田贵州大学音乐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文化

郭继田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550000)

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而文化价值观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人生理想、精神需求。它决定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政治、宗教、伦理、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和认识。电影作为传播文化价值的一个载体,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不管是表现哪个朝代的历史故事,当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都镶嵌在电影的叙事手法里和故事中,而这种文化价值就是本民族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1978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中国电影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时期可称为“中国新电影时代”。张军钊的影片《一个和八个》,拉开了“中国新电影”的序幕,随后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等相继问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的关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区别早期家庭式的悲欢离合,不局限于“八个样板戏”的单一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人性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在艺术手法上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变的精神欲望。在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中对人性张扬的表达和富有激情的生命力,炎炎夏日,黄土高坡,人性欲望空前的膨胀,对传统的文化价值造成重大的冲击。在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中,中国传统那吃人的旧俗礼仪对我国广大妇女迫害,激发了导演誓要打破这个传统的吃人的旧俗礼仪,主人公翠巧离家出走,走出无边的黄土坡,摆脱黄土高原这座大山的束缚,去寻找自己心中理想和新的人生。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绝不屈服的性格是影片给我们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打破常规,冲破旧的传统礼教的束缚。文化具有时代性,有些传统的文化已不在适应当下的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导演通过电影来向观众表达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选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继承文化的方法。

二、九十年代多元化的文化价值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意味着在文化消费市场应运而生的占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的到来。中国电影的创作者期望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间寻找一个最为切合的定位,在策略性地向大众文化和市场法则倾斜的同时,又呈现出特色各异的文化取向。第一,在主旋律文化中出现了《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孔繁森》,《鸦片战争》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旋律作品,这些作品要么歌颂国家的主流意识,民族精神,要么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一类电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采用时间化的叙事方式,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来进行平凡化处理,用道德和情感来向观众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此来感化观众,征服观众。第二,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商业化电影在这一时期也极度繁荣,陆续创作了《手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喜剧类影片。这种幽默滑稽的喜剧性形态下包含的是许多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并且把人们生活中所遭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愤怒等都用喜剧化的处理,给人们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代表着精英文化的艺术片也有很大的发展,张艺谋导演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等,都是在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市场化的一个契合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主流电影,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在对人关怀的同时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更加侧重去寻找和探索当下更加符合人们文化价值观。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的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所改变,需要更多的更符合当下的文化价值观来与当下人们精神相吻合。

三、主旋律下的人道主义

近十年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的鸿沟慢慢的被填平,但是其作为文化价值传播的载体的功能从未消失,并隐藏在各种电影的影像之间,以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出。如今的电影表现的更多的是主流话语下的人道主义情怀。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导演成功的通过“大地震”这个特殊的影像来表现一个全国性关注的灾难事件,故事放在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中,导演以灾难这个框架来讲述关于人性的东西。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这本身是一个红色主旋律的题材,但是导演通过影片中人物小栓子母亲被座山雕抓到山上做压在夫人,在共产党党的解救下才得以重生这么一个一个故事,表现出的更多是人道主义关怀。近两年的《战狼》、《湄公河惨案》、《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大片的出现,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文化价值取向,很好的激起了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激起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同时着重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更好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大国形象,强国形象。这种文化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每个人都有着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文化价值认同感。

四、结语

电影作为传播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不论在什么时代,形态方式都不会发生改变,一部优秀电影,不仅要看这个影片叙事逻辑是否合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否典型饱满,因为很可能一部在叙事逻辑上非常合理,人物塑造上也比较饱满的电影,完全有可能在核心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倾斜和偏移。我们身处一个有着浓厚文化的社会环境中,所有不论是主流电影,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表达正确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这样才能发挥电影最大的功能,中国的电影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巩静.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2]田星.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D].上海大学,2015.

[3]任义.论陈凯歌电影《黄土地》的文化符号及象征意义[J].电影评介,2014(Z1):8-10.

[4]啸涛. 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当代建构[N]. 文艺报,2014-01-03(002).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