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
——以电视纪录片《蓝色星球2》为例
2018-01-27陈昱洁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陈昱洁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生态纪录片的题材主要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生物展开,严格意义上来说,生态纪录片是电视节目按题材进行分类的结果,而并非纪录片的科学分类,它的初衷是为了便于电视节目的导视和讨论。这里引用学者王矗给生态纪录片所下的定义,生态纪录片的范畴应该包含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纪录片即一切表现物种的生存发展状态,或表现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纪录片,狭义的生态纪录片通常是指以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话题,或表现一定生态思想和生态美学思维的纪录片1。
纪录片的叙事是经过一些艺术加工的成果,而使得真实事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叙事策略的合理运用又是整个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运用叙事的记录手法使得作品的表达上升到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层次2。生态纪录片主要以展现自然生态场景为主,在纪实的镜头下,合理运用叙事策略,能够增加影片叙述的层次,同时也能大大提升观众观影兴趣。真实事件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在保证纪录片中事件的说服力的同时又增强了感染力。一部纪录片如果既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事件叙述,又能够做到让受众感兴趣,那它才具备成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基本条件。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蓝色星球2》纪录片为例,对生态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展开分析,探究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优秀的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大卫•爱登堡和《蓝色星球2》
大卫•爱登堡出生于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即加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并参与到《动物园探奇》的节目制作中。后来,随着彩色电视的兴起,由他构思并主持的《文明》《人类的世界》等系列节目被搬上荧屏,并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他参与的多部生态纪录片,例如《地球脉动》第一季和第二季以及《蓝色星球》一二两季都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大卫•爱登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更是一位热爱探险的旅行家,他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勇敢地去探索地球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生态领域,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蓝色星球2》是由英国广播电视中心公司制作的电视剧纪录片,由大卫•艾登堡解说,是继《蓝色星球1》后一套“海洋史诗”级的自然生态纪录片,它触及到了人类目前能达到的海洋中的每个角落——从热带到极地、从岸边到黑暗的深海,以及成千上万种奇异的海洋生物。第二季第一集中,91岁的大卫•爱登堡站在船头,迎着海风,铿锵有力地说:“就在我的脚下,便有超乎我们想象的生灵在游弋。技术的革命性更新,我们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拍摄到一些十多年前无法拍摄到的动物行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如今海洋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蓝色星球2》。”《蓝色星球2》在大卫•爱登堡苍劲的声音中开启了帷幕。长达5年的拍摄周期,访问了39个国家,团队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我们跟着这部系列生态纪录片一起领略海底世界的奥秘。
二、纪录片《蓝色星球2》中的叙事策略
众所周知,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建构的产物,意味着当它呈现在荧屏的时候,就已经掺入了主观态度。纪录片导演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经验和事件所约束,所以影片中叙事内容的整理和编排大多是导演为其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纪录片中的故事不会无目的地出现,它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意义”而来,所谓纪录片的真实就是纪录片导演通过他的故事框架和思路构造的真实事件的集合。因而叙事在纪录中普遍存在,它不仅是建构纪录真实的重要手段,也是传达意义的重要手段。
1.采用拟人化叙事的手法
“拟人化”是动物题材纪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将动物人格化、性格化,也隐藏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如今,电视、网络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消遣的媒介,其投放的纪录片往往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因此动物题材纪录片通常会采用拟人化叙事的手法3。生态纪录片中,将动植物赋予拟人化形象,把它们的行为和心理通过拟人化手法传达给观众。英国的纪录片制作以BBC自然历史单元为主体,其在运用拟人化叙事手法的同时,又注重保留纪录片的科教色彩。
大卫•爱登堡解说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中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辅之以生动的解说词,达到拟人化手法的叙事效果。影片中大多情况下,将海洋动物当作人类来叙述,把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鱼类看作是居民,每天太阳升起,各种鱼类共奏合作曲。在讲述澳洲大堡礁一种聪明的鱼类——猪齿鱼的片段中,在描述它如何成功破开并吃掉蛤蜊时,大卫•爱登堡完全将其看作是人类来叙述,“它把蛤蜊带回到了自己的专用厨房里,这是它常用的碗状珊瑚”。大卫•爱登堡在解说中将猪齿鱼比拟成永不放弃的人类,面对打不开的蛤蜊,它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在讲述宽吻海豚习性时,解说词说到“小宽吻海豚似乎不愿意这么做。”这些拟人化手法会在影片剧情向前推进或转折的地方出现,时不时地模拟海洋动物们的心理活动。
2.设置悬念和冲突推动叙事
纪录片创作中,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叙事方式,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和展现对立面的戏剧冲突则是增强影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悬念的设置是将观众带入到一种紧张而未知的情绪中去,有助于调动观众的心理。随着影片叙事的展开,悬念会逐渐被揭晓,观众则会从中收获极大的收视快感,并且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影片中蕴含的价值观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观念。冲突的出现主要存在于影片中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么在生态纪录片中,悬念和冲突无疑是出现在存在矛盾或者利益冲突的生物之间。
《蓝色星球2》第五集“绿色海洋”中,在讲述鲨鱼捕捉章鱼时设置了第一层悬念:它们怎么样才能找到章鱼?引出“睡袍鲨”,这种皮糙肉厚的小鲨鱼,它们小到能够触及裂缝,成功捕捉到章鱼后,当你认为章鱼必死无疑之后,又设置了另一层悬念,悬念揭开就是章鱼并不会死,因为章鱼把腕溜进了鲨鱼的腮里,鲨鱼无法呼吸,只好放走章鱼。为了全面展现章鱼是海洋生物中极具聪明才智的物种,影片又讲述经历过危险的章鱼在外头危险地带时,它会做出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并且纪录片创作者从未记载过,这又引起了观众的好奇,继而叙述章鱼竟然用贝壳做了一个保护自己的面具,以防被鲨鱼发现,从而安全逃脱。
在《蓝色星球2》中,充满了海洋生物及动物之间各式各样的矛盾,深海中鱼类的捕猎行为永远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影片在讲述各类鲨鱼之间的捕杀,以及不同海洋生物之间的明争暗斗时,故事冲突感较强,使得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海洋生物之间由于捕杀而产生的危机意识,蓝色海洋并不是表面所展现出来的一派宁静的气氛。
3.注重解说词趣味性和科普性的统一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也称为旁白,是由不出现在画面上的、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和发表议论的叙述者。生态纪录片的解说大多是由男性来担任,浑厚而又充满磁性的男性嗓音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和可信度。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实现完整的素材拍摄和事件过程记录,所以影片后期运用的解说词和旁白便成为补充画面不足和填补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我们常说,‘要展示,而不是讲述’,这意味着在提供证据和信息的同时,要让观众亲历其间,让他们期待事件的曲折变化,以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方式追随故事线。有很多影片利用蹩脚的叙述、大把的图表,或者以充塞采访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思考什么4。”生态纪录片需要依靠科学性的语言向观众传递科普知识,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能够获得直接有效的信息。但是如果只强调纪录片的科学性思想的传达,会导致影片枯燥乏味,所以还要增强解说词的趣味性,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纪录片《蓝色星球2》中,出现了很多海底世界里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大卫•爱登堡在解说影片的过程中对于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所考虑,他在满足观众娱乐性的同时,注重增强解说内容的科普性。例如,影片在叙述法属波利尼亚的海豚习性时,解说词说到,年幼海豚在嬉戏玩耍时进行了一个游戏——“抓珊瑚”,游戏规则虽然并不明确,但是这个游戏是有“意义”的,年轻的海豚通过“抓珊瑚”这个活动,能够提高它们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解说词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叙述和科普知识相结合,能够很清晰地告诉观众海豚该行为的意义所在,有助于年幼观众对于海豚习性的了解。
4.巧妙运用配乐,丰富画面叙事
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影片会使用大量的实况效果声音,但是对于生态纪录片而言,想要完整地记录同期声是非常困难的。在有趣味性和科普性的解说词使用的同时,将灵动的配乐和镜头语言巧妙融合,丰富了画面叙事。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推动叙事的进程,同时也更加有助于观众理解画面内容,调动观众的情绪。比尔•尼克尔斯在他的著作《纪录片导论》中阐述过,“纪录片的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片中的声音,而我们对虚构世界及其人物的认同,则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直观的视觉感受5。”观众在观看生态纪录片的时候,会渴望影片给自身带来视听享受。
《蓝色星球2》中的配乐是由季默大叔和雅各布•希完成的。两位音乐大师非常注重配乐的细节处理,并且注意音乐和镜头画面之间的融合,在海洋生物们悠闲自得的时候使用舒缓悠扬的轻音乐,在动物们追捕食物的时刻,则运用充斥紧张感的音乐,使得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有一段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述长得像蝙蝠一样的蝠鲼,我们俗称的“魔鬼鱼”,主旋律先是有风韵的双簧管演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纯净的女声,伴随舒缓舞曲节奏,蝠鲼群开始起舞,美轮美奂。生态纪录片中的配乐和镜头的配合必须达到和谐的效果,镜头的长短、快慢必须和音乐相一致,才能做到推动影片的叙事节奏。
三、结论与展望
运用合理的叙事策略,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并非是篡改真实的事件,而是对于纪录片外在形式的改良,灵活的叙事手法可以让影片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更加清晰,也更富有吸引力。生态纪录片的叙事要适当运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叙事的视角贴近观众,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增强观众的观影快感。生态纪录片中的悬念和冲突的设置能够增加叙事的层次,充分调动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的情绪。纪录片最基本的传播意识形态是由纪录片解说词的话语形态来决定,作品中的话语形态和传达出的价值观是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也是通过影片中的叙事内容来传达的。此外,巧妙使用配乐更能够为生态纪录片的叙事锦上添花,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生态纪录片中使用的叙事策略都是为了给观众营造良好的视听效果,旨在向观众传递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引领大众去思索,去改变。正如大卫•爱登堡在《蓝色星球2》第一集最后部分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是太少。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注释:
1.王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生态纪录片叙事风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3.
2.卫欣.袁培培.基于美育的传播焦虑化解机制研究[J].美与时代,2017(10):64-66.
3.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
4.(美)希拉•柯伦•伯纳德.孙红云,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9.
5.(美)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