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望星空,叩问特色
——记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第五届学术会议

2018-01-27张为民重庆师范大学404100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学术报告研究生学科

张为民 (重庆师范大学 404100)

主题为“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的“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第五届学术会议”,于2018年4月1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教授主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会议得到了国内艺术教育领域诸多专家教授的积极支持,其中与会的教授50余名,研究生代表100余名。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联盟副主席桂宇晖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傅安洲、联盟主席谢建明、联盟执行主席梁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董占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等作了学术会议开幕发言。

会议从热情洋溢的开幕式到充满温情的闭幕式,总计历时两天。与会的41名专家教授分五场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会,专家教授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获成果与经验,集中探讨了“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化之路”,形成的主要相关核心观点综述如下。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对本士地域性的关照

研究生教育对于本土地域性的关照由来已久,当前正值鼎盛时期。张亚萍、古西敏教授在《论新时代背景之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一文中指出:各个国家和地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沉淀,经济基础和人文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不能采取全盘借鉴与吸收,造成“西方化”或者“某国化”的教育发展格局,而应当在激烈的竞争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把握好本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有意义、有价值、有思想的经验借鉴与吸收。这是实现本国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需求,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创新式、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本国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导、马卫星教授也同样主张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地域文化特色。他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声情并茂的作了《艺术学理论中“非遗类”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探究》的学术报告。马卫星教授从个例入手,全面详细的对“非遗”的文化特征、传承人的培养方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打造了对于“非遗”人才的“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非遗”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注重表演艺术和理论水平的双面提升,培养高能力、高学历、高品质的“非遗”传承人。马老师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演出交流会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注重利用新媒体为说唱类“非遗”精品课程提供传播媒介,注入流行元素,以此扩大受众群体。同时通过编写基于“非遗”视角的黑龙江民间艺术专著和教材等方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理论修养。

与此同时,郁正民教授也赞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段。他以自己的学术经历,总结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注重修道,履方致远。在《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兼谈地方文化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学术报告中提出:基为课程,道为方法,从基础理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跨学科教育资源共享三方面,对建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特色及行动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他建议发挥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平台作用,促进艺术教育的模式转型,推动课程联盟的平台搭建,旨在整合地方区域优势资源,以促进最大限度地跨学科教育资源共享,进而打破“壁垒式”,加强各方交流合作,消除本土地域化研究生教育的局限性。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注重研究生学习力的培养

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佛瑞斯特教授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学习力”概念,该概念后来成为了重要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著名艺术家、学者梁玖教授也一直身体力行的倡导:研究生教育不再是知识教授式的教育了,而应是引导发现式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方淦博士在《论研究生学习力的培养》一文中深度剖析了研究生的学习力的构成,着重探讨了研究生学习力培养的策略选择,即学会学习、发挥自主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挖掘学习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本次学术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严富华博士通过《泽园“规格”特色研究生艺术教育思想探析》的学术报告,充分表达了对于“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自身学习力培养”的观点。报告中严富华博士先以自身在北京师范大学“泽园”的学习经历,引出对当下研究生艺术教育的特色思考。他认为艺术学科研究生要通过自身多重角色的挖掘来进行身份识别与认知,专注于艺术学科领域专门做学术研究、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与此同时,他还以近期举办的泽园特色活动“泽园行”和“泽园潮”为例,表明研究生在修业期间要了解包括国家、学校、导师等不同的培养规格,做到不为学而学。探求师生教学相长,合力共究,成就双方彼此的荣光。发言最后总结到,规格不只是标准,更是一种教育理想,“泽园”特色研究生艺术教育不求事事完美,但一定是全力而为。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峻副教授认为: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将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与兴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究一条有利于学生学术与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至关重要与亟需思考的问题。他在《依据师生各自特色激发研究生发展潜能——分享导师特色的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案例》的学术报告中重点阐述了艺术硕士教育的自主创新性,强调结合学生的个性来发展学术才能的重要性,依据师生各自特色激发研究生发展潜能。在教学实践中,高峻副教授以学生在工笔画人像摄影方面的技能为基础,结合导师自身研究方向,将其变化、发展为工笔画延时摄影短片《丝游记》为例,希望能够为建立注重研究生自身学习力培养的导师特色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强调研究课题的学理性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较早关心科学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学理性的前辈。他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至今依然言犹在耳。这些哲人们对于学术研究的学理性之思,为我们当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谋划特色化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底层参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梁玖先生在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指标》的学术报告中也提出了当前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化之路应“强调研究课题的学理性”。

梁玖教授认为为了建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社会秩序,研究生导师是这个族群里天然的领袖,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社会秩序建构应从学科概念、教育概念和学术概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并阐述了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诉求目标是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要成为学科专业的大才,第二是要有充足的带有较好学理性的学术成果。他指出学术成果中应包含五点诉求:要有研究规格及学理性;要有思想著作;要有艺术创作;要有人类贡献;要有美好的人生。

梁玖教授的观点清晰明朗,有诗意、有情怀,有思想、有规格,有成效、有体系。他认为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要有特色,所谓特色,就是研究生的研究要强调底层的学理性思考,研究成果也需要学理性升华和总结,要“无中有,有中亮。研究课题的特色要有具体明确的识别性、代表性、价值取向性、内在结构合理性、系统体系性、公认性、证明性、历史性。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特色的总指标也应当明确,其具体指标是:体现共有学理性规格;课程专业有一门;有一套个性培养机制;弟子及时成长水位上升度;给予弟子的学术发展资本量;对学科有拓建;其他适时贡献等。

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任也韵副教授作了《论艺术教育研究生元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学术报告,任也韵副教授以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为例,分析了现今综合艺术教学是像水果拼盘一样割裂的、肤浅的。由此提出学术论点:艺术教育元思维的根本是重视研究课题的学理性。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教育也有元思维的属性,艺术教育元思维不仅包括教育者对自我艺术实践的计划、监控、调整、总结的学习心理机制,而且包括教育者将这种心理机制转化为艺术实践内容和方式的创作心理,以及将这种心理机制作为艺术教育手段和过程方法,以促进学习者重视艺术反思意识的形成和所选研究课题的学理性思考。

四、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创新应对新技术的出现

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及教学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艺术学科教育中更好的运用现代技术的力量也成为当前研究生特色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通过对500多所项目学校的数千名教师开展“现代技术教育方式”的学习实践研究,提出了“技术启迪智慧”、“携手助学”、“互联创未来”等应对新技术出现的现代教育思考。他认为:我们当前教育面对的新兴技术出现的最好方法便是包容的去接受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拒绝。

南京财经大学许蚌教授在主题为《紧随新时代,创新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报告中提出:面对新兴技术的出现,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紧跟新时代,与时俱进才是创新研究生教育特色之路的较好路径。宏观的看,创新需要有据可依,研究生教育的创新、途径与原则包含五个方面:其一,要与时俱进,与历史传承相结合,体现时代特点与社会要求;其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应该共通共享,要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要立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的教学体制;其三,区域经济要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重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其四,使命教育要与本体建设相结合,要用艺术的眼光审视人类的发展,注重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知识与情怀兼具的专业建设;最后,学科要依托联盟力量,实现共生共享,共筑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新景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重实践与创新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在“互联网+”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创新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环境系丁昶教授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学术报告中以“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设计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分析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社会变革,指出“互联网”给高校教学带来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冲击:一个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要求,一个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对传统课堂带来的变革,高校教师需要把互联网融入大学课堂。互联网带来的知识普及势不可挡,“互联网+设计教育”是未来设计教育的大趋势。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应对这个趋势,去适应大学崭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联盟执行主席梁玖教授在本次学术会议的闭幕式上指出该联盟成立的目标和宗旨是要把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差距填平,把所有的知识凝聚成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厚度。梁玖教授认为本次学术会议成就有紧扣艺术教育特色研究主题的叩问,五场饱满的学术报告体现了艺术学科意识、研究生教育意识、专业学术意识。总的说来,当前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通过加强对本士地域性的关照、注重研究生学习力的培养、强调研究课题的学理性以及对新技术出现的忧思等方面去探索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化之路,是艺术教育实施的社会结构秩序的强有力建构,具有学术视野、艺术品质和行业前瞻性。在此,我们热切期待二零一九年三月中旬,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主题为“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第六届学术会议的召开。

猜你喜欢

学术报告研究生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术报告资源建设初探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优秀校友肖敦辉博士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超学科”来啦
学术报告在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