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以鄂伦春族文化为例
2018-01-27吴颖超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00
吴颖超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其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勇担时代的课题,充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资源,将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在建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的整合
回顾华夏历史,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悠久的文明、广袤的疆域以及众多的民族。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各民族千年的相互交往,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充分养料,具有重要价值。
1.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三方面总结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我国各民族长期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状态这种分布状态造就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经过数千年的交汇融合,最终凝聚成为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主要分布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汉等12个民族,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和谐共处的融洽关系。其中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鄂伦春人民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狩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体现。深刻挖掘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深刻内涵如“爱国主义”“环境意识”“英雄意识”等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2.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想要发展自身文化,都必须首先传承已有的传统文化。所以必须进行批判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力量。鄂伦春族虽远在中国北疆,以狩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思维方式还带有浓厚的封建的色彩,却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英勇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看出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延续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从始致终都以导向与核心的形式贯穿其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通过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中华各民族的融合发展造就了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双重属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在构建文化自信的伟大事业中必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边疆地区,容易受到外来异质思潮的侵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质与文化自信
在各民族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精神财富,如人生观与道德观等,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1.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资源
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还是道家“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念,都闪烁着尊敬自然的思想光芒,正是由于这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才保证了中华民族世代延续发展的物质资料。
我国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态观念。鄂伦春先民仅凭借着“一匹马”“一杆枪”,获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创造了独特的狩猎文化。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对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都心怀敬畏,认为世界万物由天神“恩都力”主宰,族人相信通过“萨满”能够实现人与“天”的感应和沟通。尽管鄂伦春人这种朴素生态意识,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能深切的感受到鄂伦春民族古朴、美好的自然观念,经过细细研究、去粗取精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最为纯粹的力量之泉。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刻不容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高度重视,强调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看出,鄂伦春族朴素的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一脉相承。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党执政能力的提高重要体现。鄂伦春族朴素的生态意识为建立各族人民的生态观念提供了良好资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资源。
2.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
英雄是一个民族先进价值观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的脊梁的象征,是主流精神的风向标。英雄文化是以英雄人物为载体、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传播现象,包括英雄事迹、英雄精神、英雄观念、英雄评价等。英雄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具有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意志力、促进民族精神健康发展的积极能量。中华五千年文明,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身躯续写着民族精神的赞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提供了不可回击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需要英雄文化的价值引领。
鄂伦春民族崇尚英雄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故事"莫日根"的形象中。“莫日根”一词意为聪明的猎人、或为民除害的英雄等含义,故事中的“莫日根”大都是聪明勇敢的猎手,在鄂伦春民族的莫日根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说唱文学《英雄格帕欠》。故事讲述的是英雄少年格帕欠,为了还给老百姓安定的生活,孤身一人通过前往深山铲除妖怪犸猊,并在途中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最后历尽千辛终于处死犸猊救出父母。文中的格帕欠拥有勇敢、正义、敢于反抗的美好品格,歌颂了团结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表现了鄂伦春民族对崇高精神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一股诋毁、抹黑英雄的“英雄解构主义”思想扑面而来,“英雄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他们歪曲历史事实、否定英雄事迹还以“学术研究”“解放思想”为幌子,其目的就在于扰乱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我国文化自信,否定党的革命历史,诋毁国家形象。少数民族英雄文化有力的回击了“英雄解构主义”,强化了文化自信,保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新路径
文化是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反应,以观念的、意识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来进行表达。只有外化了的文化才能被人们传播、理解和掌握,如神话、歌谣、舞蹈、宗教、服饰等都是文化外化的具体表现。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文化载体以隐秘的、抽象的形式贯穿其中,如若不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梳理,很难发现其内部所隐含的深刻价值观念。
1.立足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文化自信的建设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构建文化自信,不仅要延续本来,依靠文化传承,还要着眼将来,依靠文化创新。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这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保证其文化的发展是前进的,有生命力的。反之则是静止的、倒退的,必将会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淘汰。
改革开放证明了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既不能回归传统走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走全盘西化的西方道路,必须在立足与中国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导。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这一丰厚资源,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作用中构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建设的关键。
人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实践活动,是文化自信的建设的重要还环节。要求我们在紧扣时代主旋律的基础上,以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作品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拓展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2.立足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推动文化自信的建设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还要发展与于深邃的理论思考。重进行理论教育,是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变革成功的国家,必要将先进的理论思想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把认识世界的理论力量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武器。理论在不断发展,教育也必然紧随其后,理论教育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加强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中华各族人民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地位。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广大人民理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大武器。帮助人民了解马克思主义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然后,要加强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帮助人民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加强对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理论创造都秉承着批判借鉴和虚心学习的态度,怀揣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加强理论教育,是教育各族人民坚定民族自信心,始终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