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2018-01-27张雪婷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性格个体状态

张雪婷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是现代文化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只有在分析现代人整个性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够全面理解自由的含义。为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弗洛姆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弄明白个人内部心理进程的动力。把个人放在塑造他的环境中去考察他的欲望、恐惧、激情、理性、选择善恶等等。《逃避自由》依据社会个人心理状态发展,将社会分为前个人状态社会和现代社会。前个人状态社会给人提供了安全保护,但是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个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从积极意义上实现是自我的自由,现代社会的个人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带来孤独、焦虑、无助、无能为力。处于这种孤独、焦虑、无助、无能为力心理状态下的现代个人面临着两种选,一:逃避这种带来的心理重负的自由,重新建立一种依赖和臣服关系;二继续前行,力争全面实现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的自由。

一、自由与人的性格的逻辑关系

弗洛姆所说的的自由,有两重涵义,一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二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逃避自由》中的自由并非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地发展,更多的是消极意义上的摆脱束缚,获得自由,静下心为上,摆脱本能决定的控制。自由是近现代人极力追求的,可以说近现代的历史就是人谋求自由的历史。近现代人不断通过斗争去获得政治、经济、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曾经反对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维护新特权的时候又成为了自由的敌人,人不断去寻求自由,但是离自由越来越远。人天生渴望自由,然而在法西斯统治的国家数百万的人却想放弃这种自由,那么促成个人放弃自由的原因又是什么?对自由问题中人的因素和纳粹主义的分析迫使我们去思考——心理因素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弗洛姆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个人与世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关系上。人的性格的差异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定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素。人的性格是由特定的生活模式塑造的,人性中有些不可或缺的生物化的需求,如吃喝、睡眠等,除此之外,人需要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必须同他人合作才能够生存,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

换句话说,个人不得不接受决定于任何特定社会的生产分配制度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些强烈的个人行动与感情的欲望冲动被激发并发展起来,这些强烈的个人愿望又会对社会进行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自由与个性的嬗变

中世纪至现代的欧洲文化,这个期间西方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人的性格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自由概念应用而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最显著的便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新宗教教义。这里的自由的含义模拟两可:一方面,人摆脱外在的权威日益独立;另一方面,个人觉得越来越孤独、微不足道、无能为力。考察这一时期人格的变化,可加大我们对于现代人人格变革的了解,特别是中产阶级。作为有产阶级,收教育水平高,对自由的渴望最迫切,然而受到垄断权力的制约,社会上中产阶级的焦虑也更为突出,从文艺复兴开始讨论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是现代个人主义的开始。

文艺复兴产生在由哲学家、艺术家等组成的工商业资本相对较发达的社会上层领域,发生在极少数权贵统治的上层社会。宗教改革基本上是城市中下层阶级和农民的宗教改革。他的范围相交于文艺复兴更广影响的人数也更多。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组织相对比较稳定,他们以合作相互合作为基础,给成员人很强的安全感。商业是有一小群商人经营的,零售与批发并未明显分离,生产方式以手工业为主,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没有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经济目的并不作为唯一目的。这个时期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十六世纪初,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资本、市场、个人竞争对个人的个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个人摆脱了给她安全感和归属感原始纽带的束缚,获得了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发,同时生活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安全的环境。这些中下阶层的个人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生层社会成员能够舒适地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世界变得无穷,资本、市场、个人竞争的压力使得个体与的同胞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个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个体产生一种深深的不安全、焦虑、无能为力之感。

宗教改革的时代领袖的心理与信徒的行李是密切相连的领袖的心理。通常领袖的思想和行动更极端、更清晰地体现了信徒的人格特性。他把信徒某些潜意识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或者表述不清的心理更直接的表达出来。信徒与领袖的关系,就像上帝与神的关系是建立在臣服、爱的基础上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困惑不安的情绪滋生、蔓延,中世纪的教会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意志、通过人的努力就能够得救,这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明显的关系的。教会所强调的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最缺少的,当然也表达了中产阶级的心声。路德的“信仰,就是相信投降是放弃被爱的先决条件”,这与个人臣服于国家和领袖表达意思相同。但是中世界社会制度的瓦解对于社会各个阶级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改变:个人陷入孤独,人自由了。

无论是宗教改革还是现代社会。个人的生活总有一种衣服都带有浓重的义务感、自我的色彩,这种感觉既使人认为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去做事,又使得自己同世界相一致。(社会进程通过决定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劳动的关系,去塑造个人的性格,在此过程中宗教、哲学、政治等意识形态,都是源于这种变化了的性格结构,同时又反过来去促进这样性格的不断形成,新的性格特征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自由有着它自己的矛盾。他使得个人得到发展,但是确实个人变得更加的焦虑,它增加了人的自由,但是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从属依附关系,现代社会的个人便生活在这种矛盾中。资本、自由、个人竞争除了肯定个人,还导致了自我否定和禁欲主义,这是新教精神的直接继续。中世纪单独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这是不合理的,但在现代思想中却恰恰相反,获得物质利益获得成功成了目的本身,人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经济目的的工具,新教伦理应用而生,这也是新教伦理的心理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相异化,呈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不多拿可以买卖商品,而且可以买卖自己。

三、逃避自由机制

一旦赋予个体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个体就要必须面对这个与自己相分离,强大的外在世界。焦虑、无能为力等不安全感也会随之产生,为了解决这种不安全感的状态,个体将面临两种道路选择。道路之一,一种良性的积极状态的自由。个体通过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不用放弃自己的个性的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道路之二,恶性的退缩逃避自由的状态。通过放弃个性,臣服于外在的世界这种方式,消除自我与社会之间的横沟,然而这种状态下一旦开始便不能够返回,人再也无法脱离这种困境,达到积极意义上的自由,逃避这种方法事实上并非一个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他不能够给个体带来幸福与积极的自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由的问题。个人的逃避机制对社会的力量相对较小,但无数的个人都选择逃避机制,继而形成一种社会力量,那对社会的影响就需要引起重视。这里弗罗姆举了三种逃避自由的三个典型,一个是权威主义,一个破坏欲,三趋同心理。

四、总结

《逃避自由》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社会危机作出分析,但并未过分高估心理学的作用。只是从心理角度对当时纳粹极权主义势力理进行分析,弄明白他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性格个体状态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状态联想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