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探析

2018-01-27周明洁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动机公平个体

周明洁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常用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专注于对人的需要进行探索,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方法。奖励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从受教育的个性特征、心理需要等层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以及内容

激励理论是应用于西方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激发人们内心的内在动力,激励人们向内心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针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等几大内容: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的角度,指出理论的核心观点:个体不同的需要,是个体产生不同的动机的原因,而动机又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往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相对的高层次的需要就会随之产生。将需要层次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个体的需要是不同的,只有准确的把握受教育者不同的需要,才能将学生放置在对应的需要层次上,才能够因需施法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需要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激励方式是不同的,只有提供的激励方式能够满足受教育者当前的需要,才能够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是将引起人们工作的动机因素归纳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奖福利等)能够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可是,当保健因素到达一个程度后,便不会再对员工的满意度产生影响,在保健因素失去效果的时候,激励因素便是对员工满意度进行影响的关键。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奖学金等物质奖励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当奖学金、助学金等物质奖励的数目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便会不再明显。此时,个人的提升空间、发展机会等激励因素便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效果。

3.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个体,会有想要把事情做到成功的巨大动力,物质奖励反而不是这类人最渴望的,比起物质奖励,在克服困难达到成就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精神愉悦和实践感受往往对这类人的吸引力更大。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在学习能力上具有较高水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若是因材施教的将这其中具备这种潜质的嘘声培养成为拥有成就需要的人,便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激励效果。

4.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个体会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比率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个体不只是关心自己工作所得到的绝对报酬,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的比率和他人相比不平衡,就会产生压力感和紧张感,这种压力感受就是个体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动机,而个体内心的公平需要就是产生动机的原因。感受到不公平感后,企业员工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降低或者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这种效应放在高校学生身上,同样适用。高校学生若是在高校的奖励制度上感受到与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术兴趣降低。此理论最关键的问题点在于个体是依据什么来界定公平的?这就要求激励措施的规则必须详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平感的界限,维持奖励制度的稳定有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路径探析——基于激励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活动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针对个体行为的学科,且其核心都是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因此,将管理学中激励理论恰当有效的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多学科整合路径的一个创新。

1.需要层次理论的探析路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相辅相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不同需要会导致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动机又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物质激励能够使学生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但是高级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精神激励。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物质激励是基础性的激励,满足学生基本的物质条件的需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改善,尤其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物质激励的效果十分明显。但是,满足个体高层次的需要必须依靠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真正的具有内部驱动作用的持久性激励。高校学生的需要普遍处于较高的需要层次上,因此,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将两者相结合,促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公平理论探析路径:激励的公平性和及时性并存

公平理论指出,当个体思考自己收入和付出的比率,并与他人的比率进行比较的时候,会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的产生,往往会导致个体采取措施以调节不公平感,对于企业员工,往往就是降低(或提高)生产效率。高校奖励制度的公平性,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性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当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受到客观的评价以及奖励,学生就会感受到公平感,由此能够带动自身的积极性;当学生自身或者同学没有受到客观对待以及公平奖励时,学生会对学校的奖励制度产生不信任感,认为其不公平,从而没有欲望再去做出积极行为。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界定公平?个体认知的不同导致对于同一事件,个体也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因此,高校的激励制度应该尽可能的详细完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不允许有走关系、假应付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除了公平性之外,及时性也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一点。不够及时的奖励,就等同于没有奖励。只要在学生的有效行为发生过后,进行及时的奖励,才能够确认学生心中的公平感,明确此行为的价值,达到激励效果。如果在有效行为发生过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奖励,则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3.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激励效果的整体优化

在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运用激励手段,通过对学生需要的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是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强迫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本身的需要,在目前现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删选和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再外化到学生的实践行为中。成就需要理论中,拥有成就需要的个体会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要,自发的产生追求成功的强大动力,这说明在契合学生内在需求的时候,激励的效果是十分显著且自发的。当前,独生的价值观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手段也要贴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增强大学生的可接受性,才能实现激励效果的整体优化。并且,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激励在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失去显著作用力,此时需要注重精神激励,“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因此,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特点以及内心需要的改变,及时的调整激励手段,才能避免激励手段的刻板化和简单化,真正有效的提高激励效果,呈现激励效果的整体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项挑战。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从管理学的视角,将激励理论有效的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层面入手,合理使用激励手段,严格规范激励制度,实现激励效果的整体优化,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动机公平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公平对抗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笨柴兄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必须公平
凶手的动机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