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伟作品中看“中西合璧”,看“传统创新”
——对舞蹈《地图》、《声希》的思考
2018-01-27黄雨微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00
黄雨微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
一、从沈伟作品中看“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貌似已经成为当今艺术迎合时代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的作品中添加一些为中国人好奇的西方元素,在西方文化的作品中镶嵌一些西方人陌生的中国元素,这种形式元素的简单拼凑似乎更为高级更为讨巧,理应成为一种赶时髦的创新方式。但中西方文化毕竟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其孕育而生的巨大差异性不是生搬硬套可以溶解同一的,两者结合时稍有不慎便将是不伦不类的败笔。当今很多自称中西结合的花哨噱头背后,探其究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苍白无力的呻吟。
然而对于沈伟,多年来东西方各门类艺术素养的积累在沈伟脑瓜里潜移默化,无形中发酵为他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艺术洞见能力,能寻觅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得以契合的突破点,真正地将两者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生发出唯他莫属独具一格的美学。
《声希》中舞者的白面让我看到了西方典雅圣洁的雕塑形象,可是那高高的圆筒形发髻则是唐代仕女的仪容。拽地的赤色长裙配合着合乎情理的腿部动作所产生的整体印象却如同苏州园林的石雕,其中褶皱的纹理更是红石拧曲、不规则纹路的质感显现。这些当然与沈伟美术家的身份有着密切关系,他将对舞蹈动作幅度、力度、速度的控制,连同美术家对光、色、影、面、质地、立体感的敏锐感知一起,共同精打细磨成一出奇特的艺术意象。东西方审美的嫁接毫无违和之处,如此水到渠成,如此酣畅淋漓,如此匠心独到。
《声希》的整体意境既有着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空灵,也烙刻着藏传佛教的庄重严肃。舞者白面的妆容像似他们经历了冰雪世纪的冲刷,进入到了一个玄妙的梦境中。那一张张宁静安详的面容,附带毁灭性的美与脆弱。世俗的灵魂已出窍,留下来的是不入凡尘的决心,是坚守在朝圣之路的魂灵。那头上的高髻无形中拔高了形象,那是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迎面向上的仰望是飞升天国的欲望,沈伟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引领人们通往神圣的理想国度。整个舞蹈都以近乎静止的缓慢移动为主要动作基调,配合着僧侣的吟诵,从容安静的步伐更是体现了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的教义。幕终,游鱼依次俯身致敬,流露出的谦卑之美是慈悲为怀的大气,屏息凝神,一种隐忍的仪式感油然而生。
《声希》中一种中国特有的深隐的含蓄美被孕育在了众多“空白”的虚灵空间里,不张扬却足以刺激人的想象细胞。舞台以八大山人的水墨画为背景,一大二小的游鱼便成为点晴之笔,与舞台上的白身红尾的游鱼共存于那片蔚蓝的海域中。《声希》中游鱼以极其简单的动作,运用大量的留白诉说着对生命的理解。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极简主义的张力感幻化成种种诗意般隽永的意象,思绪已翩跹,精神已沉浸。
观看沈伟的舞蹈作品,不需要费劲心思地寻找懂的痛快,惆怅于不懂的纠结,只需要像欣赏油画作品一样尽情畅游在纯粹的美中,进而再生发出对生命对宇宙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在感官享受了美的充分净化后,舞蹈中折射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哲学思想如醍醐灌顶一般的来得痛快直接。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意识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境界与美学精神的追求。
二、从沈伟作品中看“传统创新”
沈伟说“西方的现代舞很少会用到东方哲学里对身体的认识,比如说用气、用呼气、用内力、用圆。”中国哲学观念始终内化于中国的身体运动之中,沈伟不但将具有中国符号意义的动作进行了外在的继承,“圆场”、“云间转腰”、“卧鱼”等系列元素运用到现代舞的表现之中,行云流水的流畅感挥洒自如,而且从太极中的反弹惯性及其内力的发声中寻找动作的内在逻辑性,发展出新的现代舞欲动语汇。就《地图》来说,编导用一种特殊的身体方式构造了一副万花筒般的身体运动画卷。《地图》中很多动作都是靠“拐脚”、胯关节、膝盖回弹力的作用支撑着下一个动作的进展,动作之间不经意流淌着诙谐可爱的轻松感足以牵动在场的所有观者;通过内力囤蓄的能量继而向四肢迸发的律动,使得动作的质感饱满充盈,整体呈现出的动作张力仿佛可以穿射整个舞台时空。这是沈伟对世间千变万化的动作的摸索和总结,也是对身体运动的再造与创新。
虽然《声希》运用了众多符号化的中国元素,结合了西方的审美思想与文化观念,但其整体的背后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为厚重底蕴的,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再造。
总体来说,不论是《声希》还是《地图》,沈伟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认知与准确把握运用成就了他的“先锋”之作。“不破不立”是当今大部分艺术家执拗的追求,他们希望以此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舞蹈创作景致中脱颖而出。可是没有了“立”哪来的“破”?艺术家可以去反传统,去创作那些所谓的“前卫”形式,但在此之前有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传统,了解那窖藏在历史岁月中不为人熟知却实为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长久的积淀永远比产生于一时的快餐文化来得更为营养,更为深邃。但是时代的步伐不止于前,时代需要新的东西来灌输,如何在二者中权衡,我想对它的态度不光只是表象化的“拿来”那么简单,我们更应该深入去挖掘潜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谛,拨开其华丽绚烂的外表去深究其真正发生作用的内核驱动,直到发现可以运用于当下,服务于当下的动力点,让传统的文化衍生出新的生命感。正如沈伟总结的那样:“他感谢数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经历,那段经历让他了解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表演的根,而且在后来的国际化试验中,被证明是比较前卫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关照脚下的那片土地,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没从那片土地里拾起来的千年沉淀,才能背起行囊坚定着实地向远方迈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