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唱腔之“花腔”研究

2018-01-27瞿凌云芜湖市艺术剧院黄梅戏演员24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花腔小戏猪草

瞿凌云 (芜湖市艺术剧院黄梅戏演员 241000)

黄梅戏属于农村的常见戏种之一,后来渐渐传入城市,它不但含有采茶歌、以及采茶灯,而且还含有花鼓调与秧歌。最早在前清时即出现了该戏,至近代已形成较为齐全的戏种体系。在其持续的进展当中,吸取了诸多兄弟戏种(如:采茶戏与楚剧、以及汉剧等)的精髓,从而充实了它的内涵,并得到广泛认可。在提到该戏之时,也应让人们知晓表演该戏种的群体所走过的持久而艰难的进展历程。它也是由少至多、由单一至多样、由不规范至标准化,逐步成长起来的。本文将从黄梅戏的花腔这一角度,来探寻花腔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艺术特点以及花腔的用法,以供参考。

一、花腔的发展渊源

对花腔来讲,起先被当作黄梅县(归属湖北省)这个区域的黄梅采茶戏里面的小调。它在这个区域比较常见,有着较强的民歌特征。在前期,这个戏种只有业余形式的群体来演出,较为大众化。由于黄梅县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等原因,一部分人群将黄梅采茶戏带入了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在安庆地区特有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下,黄梅采茶戏的演出越来越受到欢迎,特别是受到底层劳动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此过程中,黄梅采茶戏(花腔小戏)由民歌体裁逐渐衍变为地方小戏。

二、花腔的发展现状

黄梅戏花腔由以往的单一形式逐步进展为如今内涵丰富的专业唱段,比如:《谁料皇榜中状元》、以及《眉清目秀美容貌》等。使其突显了艺术特色,并达到了大众的审美需要。持续创新花腔已被看作是该戏今后的根本任务。花腔在创新上所蕴含的极大潜力,是无法估量的。伴随着黄梅戏的创新历程,花腔的形式也在转变,并开始以剧场化的形式取代以往的民歌形式,其多样化的唱段有助于为创作增添灵感。所以,在今后,有必要持续推动花腔的民歌形式向剧场化、以及舞台化的形式转变。

花腔是从民间走出来的,它的全部发展均伴随着人们对它唱段的追捧与欣赏。故此,在当前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来挖掘这种花腔本身的唱段特点,以利于吸取与消化大众智慧的精华,使得该唱段能紧跟黄梅戏的进展步伐顺畅的成长。

三、花腔的艺术特点

其艺术特点反映在多个层面,不但反映于调式色彩的透明化、以及表述情意的诙谐化,还反映于节奏律动的动感化、旋律语素的通俗化、唱词构成的衬词(字)化。

花腔本身有着较多的调式。其中,既有常用的五声调式(含:宫、商、角、徵、羽),也有基于偏音而形成的六声调式等。它的各种调式色彩并不会引起表情上的明显起伏。无论选择上述哪个类别的调式,既不用于显示高昂大气之伟烈,也不用于显示凄苦闷愁之衰弱;在节拍的鲜明作用下,在旋律的明快变幻中,它们体现着喜悦之意、灵动之感,显示一切均处于透明化、诙谐化,而各类调式仅仅是丰富色彩而已。花腔这样求飘逸而摈弃凝滞,尚诙谐却又坚如磐石的表达倾向,被视为黄梅戏的全部唱段在艺术层面值得关注的主要品质。

表述情意的诙谐化亦属于花腔的特色之一,从内容看,状物达意均突显了节拍紧凑、以及诙谐明朗。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旋律语素比较通俗化。它既适合本区域方言本身的调值,还能体现往常谈话当中的锣辑重音并着重突出某个字的语势。花腔里面含有的诸多曲调,并非出自同个区域,其中,“鲜花调”等出于江浙,而“凤阳歌”等则出于淮北。所有曲调在实际流变当中,从语素层面导致的转变是最显著的,所以,它在旋律上的通俗化,能利于促进花腔风格的一致。

四、花腔的用法

花腔在具体用法上通常体现在两点:首先,是它和串戏以及大、小戏存在的联系;其次,是它的全部小曲的本身变异与各曲间的联系。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花腔在串戏中的使用情形与小戏类似。在大戏中,花腔仅作插曲。

花腔中单个曲调本身的变异,一般都反映在旋律线上。这类变异往往出现于某些小戏里面的所有生旦齐用某个曲调之时。比如:“打猪草调”中的金小毛和陶金花上台所唱稍有区别。其中,男腔尽量减少高音,都未超出六度区间,旋律语素较重;而女腔则可达到八度,在各句的起首常会出现最高音,旋律明快而顺畅。

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常见的是一出戏(小戏或串戏的一折)用1~2首花腔小曲。这些小曲用原型,也产生一些变体,在旋律上或板式上有所拓展。比如:《打猪草》刚开始是采取“打猪草调”,这时的男女腔有着各自的旋律。而结尾则采取“对花调”,男女在旋律上就不存在区别,并出现了该调的“对板”。花腔有时也在小戏上采取主腔,比如:在上述出现“对板”后,忽然中断于“平词切板”内。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黄梅戏中的花腔展开了探究。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对于花腔一定要加深认识,熟练运用,以切实提高黄梅戏的表现力。

[1]李秀琴,李南顺.黄梅戏——中国的乡村音乐——黄梅戏花腔浅析[J].黄梅戏艺术,2010(1):53-54.

[2]李峰.黄梅戏音乐唱腔体式的一般性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6):148-152.

[3]李应仁.浅论黄梅戏传统唱腔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新戏,1996(3).

[4]刘智强.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J].戏剧之家,2010(4):47-48.

[5]苗莉.黄梅戏行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8.

[6]王丽.黄梅戏不同板式的演唱技法初探[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8-50.

猜你喜欢

花腔小戏猪草
割猪草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长白山的杜鹃花(花腔女高音独唱)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打猪草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