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歌曲《送瘟神(其一)》的音乐特征
2018-01-27张天丽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741000
张天丽 (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741000)
一、创作背景
1.诗词背景
《送瘟神》是出自毛泽东在1958年7月1日作的一首诗。在那个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被血吸虫病无情的摧残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犹如人间地狱,落后的医疗条件对于血吸虫病束手无策,受到瘟疫感染的人口高达1000万人,历代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生活的疾苦,纵使血吸虫病愈来愈严重。新中国解放后,毛泽东特别注重疫情,开展了大范围的防备工作,终于在建党37周年前夕,瘟疫的延伸得到了缓和,毛泽东知晓情况后,兴高采烈,思绪万千,旭日临窗,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意蕴无限的诗篇《七律二首 送瘟神》。
2.音乐背景
这首歌曲是由我国20世纪杰出的的作曲家王志信谱曲的,他在谱写歌曲的时候,深入基层,奔赴各地采风,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送瘟神》就是其中的一首,他在作品中加入了京剧的唱腔,使民歌在新时代的音乐作品中具有新颖的特征,同时又保留了民族传统的优美风格。
二、曲式分析
歌曲《七律二首 送瘟神》全曲分为两个部分,在曲式结构上是一个二部曲式,其一为A部分。在调式上歌曲运用了民族G宫七声调式,将歌曲的民族风格呈现的非常到位,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戏曲音乐的元素,使民族音乐的特色更加浓厚。因而整个作品在调式上具备民族音乐特色。
歌曲的前奏辽阔而深重,是由九个小节音乐作为歌曲的影子,渲染歌曲中深沉而艰辛的生活,然后歌曲速度逐渐慢下来引进歌曲主旨,第一句“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词义上是诗人在追念昔日中国的锦绣山河,自后瘟疫席卷全中国为锦绣河山带来了极重的灾难,中心旋律以中低音区的平稳进入,仿佛一位诗人在柔声倾诉哀伤地心事,后面一句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较大,贴切的的表现出诗人忧愁、苦闷的心情。第三句“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中“千村万户”将受瘟疫侵害的中国人民的人口数量之多,面积之广。音乐中的顿音一般弹奏的很干脆利落、很轻巧,歌曲在“萧”字这里用了顿音记号,更能呈现出病痛酿成的分崩离析的景象。全局音乐的情绪是比较伤心的。
音乐从“鬼唱歌”起首,整体的伴奏织体有连续的一个低音和高八度同音的震音,旋律逐渐发展向全曲最低音处,将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的情景体现的酣畅淋漓。第三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十六分音符的显著加强,将音乐的情感推进了起来,音乐由前面的深沉悲痛而转为略微激动畅达在中音区表达。这里音乐采用了离调,让音乐中的神话故事更加有神秘色彩,在“一千河”这一句离调到A宫,词作者展开大胆的联想,他想寻遍世间寻找消灭瘟疫的救世主。“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在这里人们把牛郎当成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关怀劳苦人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受灾状况,“牛郎”询问时用了轻唱标记符号,很生动的描述了“牛郎”的形象,他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化身,他热忱、亲切、平易近人。诗中作者的回答是:一切欢喜悲忧都会随风而去,随年月消逝而变成过去。结尾处巧妙的运用了属和弦的开放式终止,为后面第二首音乐的展开做了铺垫。音乐在结尾处旋律变弱,音值渐渐拉长,是在指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
三、情感变化
歌曲中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的肆虐,使得中国百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残暴的瘟君的覆灭,大大激起了一份磅礴的情。在歌曲第一首里,青山绿水被无情地肆虐,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病却让祖国山河黯淡无光,歌曲的情感是压抑的、沉痛的,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绿水青山”对应“枉自多”,“神医华佗”对应“无奈”强烈的反差对比,寄托了作者浓厚的情感 ,又满含了人民群众的多少劫难。“千村万户”指灾情殃及的面积广阔,受灾人数之多。“万户萧疏鬼唱歌”指当时的中国到处是地狱,鬼的天堂,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情感是痛苦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道出了劳苦大众的想要脱离瘟疫的强烈心声,此时歌曲的情绪应该是激动地,迫切的。
四、演唱技巧
1.歌曲中的咬字
首先作品《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一首民歌,民歌作品的咬字非常严谨,字在歌曲中是情感的传递,这也是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区别,这首作品中又加入了京剧的唱腔,韵味不好把握,想要诠释好一首作品必须将作品的旋律和歌词完美的契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这首歌曲汲取了我国戏曲咬字归纳的“十三辙”中的两种归韵“波棱辙、遥条辙”,歌曲在第一首诗中“多、何、波、河、歌”运用了戏曲音乐中的“波棱辙”。歌曲中还带入了倚音,如:多、疏、鬼、事,使戏曲味道更加浓郁。“华佗无奈小虫合”这一句中,节奏很重要,尤其是华佗无奈衔接的地方是三个前八后十六唱的时候一定要唱清楚节奏,对字对音,小虫合中的“小”字,落到了低音区的B音,女高音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气息沉下来歌唱。“千村薜荔人遗矢”中的“人”是开口音,歌唱时位置不能掉下来,要让每个字都统一的在位置上。万户萧疏中的“萧”字有顿音记号,应该唱的短促轻巧而又弹性。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一”字是一个八度关系,在高位置往低位置过渡的时候保持住气息,应该唱的统一在位置上。一样悲欢逐逝波中的“逝”字在咬字时要上口盖吸住唱,衔接到波字,气息要连贯统一。
2.歌曲中的气息运用
一首好的歌曲除了有内涵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还需要演唱者过硬的专业功底,才能做到歌与声完美的结合。美好的声音离不开气息的支撑,气息对歌曲的咬字、发音、连贯性及其歌曲的完整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上,气息一般按照音的长短和分句进行调节,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在作品《送瘟神》中第一首是用叙述的语气诉说瘟疫带来的灾难,需要演唱者带着情感、连贯的演唱歌曲,这里音乐比较平缓,在开口演唱的时候首先是要把气息沉下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沉丹田”,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边的音乐才能顺利进行。歌曲情绪的过渡时候音乐情绪是强烈的,在“春风杨柳万千条”这里,音乐情绪是激动地、高亢的,旋律是自由明朗的, 这里需要演唱者合适的气息支撑,气息的过强或过弱都会造成歌曲情感美感的缺失,只有合适的气息才能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到位。
3.歌曲中的速度与力度
民族音乐作品的速度与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局限在某一个范围,之内。每一个音乐作品都会根据音乐自身的需要和旋律的流动变化而改变的,在《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中,刚开始的时候速度是由慢到快,是用叙述性的语气讲述血吸虫病的可怕,对人民身心危害之大,“华佗无奈小虫合”这句诗中唱出了人民对血吸虫病的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就是华佗在世也治不好瘟疫,歌曲演唱的速度平缓。在歌曲中间的部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将作品推向高潮部分,速度由慢渐快,伴奏多用于八度音程和四十六节奏型,烘托歌曲的氛围,渲染了一种人民急切想要解脱瘟疫的呼声。“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句音乐的速度稍缓,和声部分多用于琶音和八度关系的音程,将人们的悲哀、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
《七律二首 送瘟神》这一经典的艺术歌曲承载着作者对抗瘟疫的决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作品进行演唱的时候,对于演唱者而言应当对隐藏在歌曲内的诸多因素进行把握,无论是从歌曲的的创作背景还是声乐发声技巧方面、作品情感表达方面,都应该不断地对作品本身进行准确的理解。任何一首艺术歌曲都是曲作者的原创,它有着它自身的情感和价值,演唱者对作品的演绎和表现其实就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演唱者必须揣摩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将其与自身的情感加以融合,从而才能形成人歌合一的完美演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