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与设计交融之道
2018-01-27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1000
王 涛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41000)
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家文化相互交流,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艺术。对于现代设计而言,文化精神层次的观念在其表现更为突出,换句话说,文化与设计的可交融性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呈现,成为一种常态点。道家文化中的“道”,它就是构成世界能量的本体、衍生出世间万物,同时释放出无限可能性;这便是它给予的精妙的哲学蕴含。道家文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与艺术设计。
一、道家文化及基本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鼎盛,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支柱构架了中国文化史中最重要的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道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着明显中国文化特征,道家思想时时刻刻都在为人们的生活作指引。
1.道家文化
“道”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主要思想,它是人与万物共在的关系保证,是价值的创造起点,是生命归根的源头。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便将“道”与中国文化融合,有着明显的东方智慧和观念。
老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人物,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可知,道家将“道”是统治一切的运动法则,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道”字,是形与相之间的隐隐约约;“道”意,是无中不断生长“有”的生生不息能量;“道”韵,是从外到内、从内到外跨越式时空时间性的存在。可谓,显与隐、生与灭、分与合。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摄于范围最广,体系最为整体,点点滴滴已经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精神;就其谈它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显著的特有的平衡力,达到平衡就是达至根本,如手心手背一样,一语不可道破,消融我们内在的与万物万事的分离,回到我是谁。
2.基本观点
自然,天之道。自然万物的发芽、发展、离去都遵循其本身的法则,如同你见与不见,它都是那样,它都是因它自身而然,即自己而自然。道法之自然,不失去本身的原貌性情,顺从天道也因归于道。
无为,人之道。我们外在空间的改变就是仿天道。无,是“不”,不张扬不抗拒;为,是“随”,顺天道,顺发展规律。要寻找遵循事物本事趋势去作为,使得万物自然,自由发展,尊重人的意识与选择,才能顺天道顺民意。
虚静,境之道。庄子以道家思想中人与人、人与天做教导,对于人与物的名利选择,用心灵“一虚一静”相待,这是心、道、境的合一。我们对时空的认知与态度,提升内在力量,打开内在觉知,体验丰富外在当下。
“道” 作为道家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他们拥有着幽深微妙的言语,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去对待世间情怀。对社会的观察和体认更清醒、更冷静,也更深刻。因而,道家文化的观点包容面广——小到“我”,大到“界”;分为天、人、境。现在快速信息化的能量界里,道家文化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勿忧天、勿动念、勿畏天。这不是安然,而是在快中寻静,是每个人都要用心感受当下信息时代的给予,怎样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人与人如何相处,共享信息资源。
二、与不同设计形式的交融
1.“道法自然”之园林设计
《中国造园论》是张家骥先生的著作,其书中园林定义是:“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3。”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的观念折射至造园之中,给予了多少天人合一的美感。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亭中院,院中亭;还有“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引水、植物配景的视觉导向美,造之恰到好处。唯独空空,最富力量。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也就是古人经常考虑的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即和谐关系。一个巨大的建筑物必须要开门立窗,户为门,牖为窗,确保光线空气的畅通,才能内外能量畅达无阻,有效的空间才能让物质用于最大的作用。中国园林之美让文化精神的影响力体现极致完美。园林造型因地而建、园外有园、一步一景、承天象地等恰恰与道家自然、自在、自由的思想相融合。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物、美的心灵“无为”相待。园林设计至今都以老庄思想中的“合一”作基点,因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4”,赋予中国园林艺术之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让园林成为东方艺术之美的代表。
2.“天人合一”之书籍版式设计
中国文化对书籍的影响同样值得一提。道家,心、物、情、境、人的相互通融,体现在形式中载体物的精神本原,如同书籍设计中的点线面、空间、文字设计、以及书籍存在方式的工艺形式,将书籍与内涵传达的信息体现出来。现代设计中,遵循传统理念下的样式条框,凸显文人气息和文人情怀,在设计潮流下,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文字大小、文字间距、字图设计、页面搭配等等,都是要引起读者共鸣的有力引力,视觉流程线的流动性随着“气”而“运”。版式设计中都习惯用空白来聚“气”,反之,即天人合一,无中生有就是“气”给空白的最好阐释。更为明显的是,书籍中传统纹样排版设计就体现着古代人在战乱时期的美好意愿(对称重复对应着好事成双),设计之美在精美的图案里展示淋漓尽致。
道德经中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5”、“见素抱朴,返朴归真6”,概括、提炼出这极为精细的艺术处理方式,求多需既是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复杂,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和多的辩证关系之美。“一”视为“朴”,真理是守法所探求到的,以若有若无的五感基调,对书籍设计的欣赏突破着审美的高度。
书籍设计的难点是简单明了,老子讲大道至简,越是简单就越难;我们要秉持少原则,过多会让它却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意义,失去了本心。笔者一直认为,朴实才是真正设计的基石:简单,朴素。这样才是真,是大美,是自然之美。
三、“虚静无我”之创作精神
《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7”,指的是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中国历代画家都崇尚“气韵藏于笔墨,笔墨成气韵”的绘画理论,创作目的以“气韵生动”为主,以清、远构成雅韵、清韵。正所谓“无意之韵”。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艺术家在投入设计创作中,设计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选择了更万物本质性的表达性方式去创作。道家思想以“道”来悟气韵:随于物,源于笔者,发于意念,有时发却无意。从始到终,从首到末,都是心与物,手与物的缘。对于设计的审美同样融合于“道”的表达上,创作者不再是对自然之物的简单化再现,而是流露精神,一时一地体会当下,是一个庄子“庖丁解牛”的精神升华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实质,让中国现代设计有了东方特色。道家文化中设计之美有着一种元素共识的状态。道之妙,即自然之妙,和谐之妙。它的文化思维是一种状态链接,元素共享,即时代中各个文化引力下交叉点。它在用最简洁的字诉说宇宙智慧,事物原本;也教会人们如何认识理解事物,懂得如何设计事物,设计自己需要的事物。
四、结语
道,自然万物之本。道家文化诠释设计艺术的历史渊源,揭示文化精神融入微观世界,四方之地,时空之界。可所谓:句句经典,字字如归。以包容的态度、海纳百川的精神促进中国艺术理念发展;以自我、忘我、超我的艺术意识去实现高度的升华;通过人与自然、宇宙万象的关系,告诉人们如何设计“形与神”。道家文化,是文化真善美的诠释。道家在用敏锐的探索力,去捕获自然与人在瞬间的感知交流,换一个角度感知生活,为人们心灵开括一片新天地;同时让之美更有文化精神,文化气息,回归原本。
注释:
1.出自《道德经》.
2.出自《老子》.
3.出自《中国造园论》.
4.出自《老子》.
5.出自《道德经》.
6.出自《道德经》.
7.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