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
——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女性书写
2018-01-27宋林凤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16000
宋林凤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16000)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采访数百位亲历战争者写下的战争实录,反映百万苏联女性在卫国战争中的不为人知的战争经历与记忆。自古以来,男性是战争爆发的主导者与战争胜利的分享者。历年来的战争都排斥女性的,但又不允许女性离开,苏联卫国战争中女性也不例外,她们还遭遇让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一、战争中女性真实生活状态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女性是其战争的主要参与人员,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卫国战争结束后, 苏联作家在关于卫国战争文学作品中以男性英勇形象为模板理想化塑造战争中的女性形象,竭力歌颂战争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貌似是对女性形象的赞美,但实际上是男性脱离了女性的现实生活实质,有意忽略战争带给女性的伤害,把女性形象拔高,达到满足内心创造女性高大形象的欲望,进而掩盖战争中女性生存环境的真实性。而阿列克谢耶维奇则反道而行之,对参战的女性实地采访,通过她们的自叙如实地反映出战争中女性真实生活状态。
(一)被迫成为刽子手
传统社会下,女性以家为中心,她们以孕育生命为使命和天职,通过怀孕,分娩,哺乳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珍爱生命,反对血腥杀戮。但战争的爆发,成为人母的女性无奈成为女兵,被迫亲眼见证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和成为终止生命的杀戮者,严重冲击着她们的心灵。特别是为了不耽误战机和送出情报不得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孩子甚至断送亲身孩子的性命,这给她们心理和生理带来致命地伤害,有的因为无法承受和排解亲自断送孩子性命的压力而精神失常、发疯。作为一位哺育生命的母亲,保护自己孩子性命是本能反应,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屈服战争的安排,被残酷地战争这股无形的力量操控着她们的命运,让她们成为屠杀生命的刽子手,在她们身体与心灵上留下无法愈合的创伤。
(二)被迫去除性别
自古以来的战争,女性是被排斥在外的,因此,军营中包括军事设备及军人生活用品均以男性为标准。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女性被迫要求参与战争,但加入战争后并没有相匹配女性用品,给她们带来艰难与不便。从身体构造和性别而言,女性和男性存在明显差异,有体型高矮之分和独特的生理现象,垄长的衣服、宽大的军靴让女兵在战争中行走不便;以男性为标准做出的武器让身材矮小的女兵无法全身心投入战争;在例假期间,女兵只能自行用偷来的棉花或者衣服作临时的替代品,当她们表达最基本的诉求时,却遭遇男性士兵的歧视与不满。长时期家庭生活模式和女性天性对美的审美,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碍女性对美的追求。在战争的空隙里,她们偷偷地把裹脚布、男性的军大衣改制成围巾、内衣、合身衣服;晚上则偷偷地穿高跟鞋、化妆等。当被军营长官发现时,她们不被理解,反被严厉批评。后勤工作中,女兵不仅要像女人一样做繁重的清洗工作,又要被要求像男人一样负运输超重的物资。长期的艰苦战争中,她们一切按照男人的标准生活,女性身份、生理特征渐渐被男性身份取代,最后成为男性化的女性。
(三)成为边缘人
战争爆发,女性被迫成为男性化的女兵,战争结束女兵被要求回归女人。在战场上,女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着比男人更为残酷的困难,战争幸存下来的女性是不容易的,战争中的阴影还未散去,回归家庭后又要经历残酷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同从战场归来的男人和女人,同样是保家卫国的功臣,但男性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追捧,成为大家心中的英雄,他们可以迎娶漂亮的妻子,可以得到志高的荣誉;但女性却受到诋毁与打压,她们被同为女人的亲朋好友戏称为“野战妻子”或“战场老婆”,导致她们无法嫁人,有的还被赶出家门;本以为同样经历战争的丈夫会理解和知晓自己的苦处,却被丈夫无情抛弃。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们无法发声,经历过战争的她们只能封闭自己。战事需要时,她们被迫参与战争,在战争中,她们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战争结束后,她们又被社会的排挤,成为融不进生活的边缘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一系列的伤害没有人为她们申诉,只能默默地承受战争与人们偏见的双重打击。
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背后的思考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参战女性口述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自己的经历,描写出战争中女性真实生活状态,她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青春与生命,在战争中承受了比男性更多的苦难,女英雄回归家庭后本应该受到人的尊重,但再次遭遇不公平待遇,这让人无比心痛,作者将其真实展现出来,不经让人探寻其背后的主题。
(一)女性并非远离战争之人
自古以来,战场的定义是男人的,与女人是毫不相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古自今,战争从未让女人离开过,表面上,女性虽离开战场,但她们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战争,所承受的伤害并非比男性少。战争爆发,男人前往前线,妇女身处后方,虽表现远离了残酷的战场,但也经历着精神的折磨——相思之苦和丧夫之痛。战事频发,为确保军用粮食,留守的妇女需承受沉重的赋税和摇役负担,且叛军的烧杀掳掠,妇女也会遭受身心摧残。苏联卫国战争中,当战争需要时,留守后方的上百万女性则正面参与战争,在战争中,她们要面对战争的残酷杀戮,还遭遇了男性同胞的歧视,好不容易幸存下来的女性在回归家庭后,再次遭遇战争遗留的毒害,被家人和国人误解,让她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二)女性是卫国战争取胜不能忽视的力量
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取胜,其中苏联女性是取胜中的重要力量。国家危亡时刻,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对苏联女性发出征召法令,要求女人在前线和后方为国家的安危作出她们能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为了民族大义,苏联女人放弃自己的爱欲情仇,她们积极响应国际的号召,她们准备像男人一样去建立功勋,上百万的女性奔赴战场,极速地壮大了军队力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她们克服自身生理困难、男性的歧视及战争外部的恶劣环境,她们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毫无弱女子形象,她们的表现让男同胞和敌军都肃然起敬。她们的英勇抗战,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主力军,是该战争胜利的一大力量。
(三)对传统观念的诋毁和道德绑架的双重压迫的控诉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兵力短缺,上百万女性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克服艰难与男士兵一起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当她们与男士兵从战场归来时,男人可以得到至高荣誉,还可以迎娶漂亮的妻子。国人对她们的态度和待遇与同战场归来的男人截然不同,战场上让人敬佩的英勇杀敌经历,却成为了她们身为女人的罪孽和耻辱。她们不但没得到相应的尊重,反因传统观念的诋毁和道德绑架的双重压迫,政府对她们的英雄事迹不给予表彰和对她们受伤的身心不给予关怀,国人和家人还称她们为“野战妻子”或“战场老婆”,强制要求她们隐藏女兵身份。同上战场的男人是最知晓实情的,但他们不愿回顾战场和追究战争爆发的原因,而是把矛头指向女人因而诋毁和诽谤她们。社会强大的舆论让她们战后的生活比战前还艰难,可以看出她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作者将这些战后女性如实的报道出来,表达出作者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绑架对女性的双重压迫进行强有力的控诉。
三、小结
战争是残酷和痛苦,给人带来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我们了解的战争一致对女性是排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是女兵,也是女兵》一书以女性口述方式真实再现了苏联卫国时期的真实面貌和参战女性的悲惨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战后女性现状的关怀和传统观念与 道德绑架对女性的双重压迫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