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创作心态
——以马致远《汉宫秋》为例
2018-01-27曹丹睿山西师范大学041000
曹丹睿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这个朝代,虽然开启了中国行省制度的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比较繁荣,文化方面还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新的文化形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文人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制了思想文化上的发展。从元朝统一全国开始,文人群体就遭受了相当严酷的打击。元朝对于汉族文化基本上是持抵制态度的。
又因蒙古人建立元朝,而蒙古族俗称“马背上的民族”,这就奠定了这个王朝的基调,文人是不被重视的。而被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大多是南宋遗民。他们世代居住于中原,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并不相同。所以在当时,元朝的百姓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是蒙古人,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是西域人。第三等是汉人,南人为第四等,也叫蛮人。由此我们可知,当时南宋遗民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在做官,打官司,科举等诸多方面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宋金亡国之际,儒士们亲眼目睹了“京城大饥,人相食,出逃,死。”(元•王恽《秋涧集•卫州胙城县灵虚观碑》)这样的悲惨景象,亲历了被俘被奴的苦况。这让儒士们痛不欲生。而更痛苦的就是科举制度。在忽必烈刚刚建立元朝的时候,科举制度一度被废除,后来渐渐的开始恢复了科举制度,而在汉人、南人居多的情况下,考试“取中”人数却并未增加,这样就把一大批汉汉族知识分子挡在了官门之外。特别具有歧视意义的是科举制度对于汉人十分不公,统治者提高门槛,强行打压。这对于心存抱负的汉人儒士来讲简直是灾难。他们一下子由社会的顶层掉入社会底层,这种心理落差也影响了文人创作的基调。
在历史上曾有“十教九流”这一说。这是来自于元朝的另一个等级制度。谢枋得《叠山集》中有这样的描述:“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意为官吏是排在前面的,因为他们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讲是大有裨益的。而工匠、娼妓、儒生、乞丐位于国家底层,他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用。将儒生排在娼妓之后,只位于乞丐之前,元朝对于统治者的打压由此可见一斑。谢枋得作为南宋遗民,对于元朝自然是胸怀悲愤的,也许言辞之中有些许过激之处,但是也正是因为元朝统治者对待文人的态度太过于严苛而且残酷,才会引得人人声讨。这一点在同时代其他的文人作品中均有体现。为什么元曲广为流传,与唐诗、宋词一起是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巅峰时期,但是元曲作家却并不广为人熟知呢?这是因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儒生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更别说做高官得厚禄了。
由此文人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压抑的巅峰。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元曲。我认为这个时期出现元曲占据顶峰是因为词曲相较于古诗更容易传唱。文人既然没有办法在官场施展抱负,但也总要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实干,那就想办法改变人们的思想。所以开启了一波新的热潮。这里以“曲状元”马致远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是又和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完全不同。作者对于全剧做了五个重大的改编,也正是这五处改编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一、 汉朝国力强大——国力弱小
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大,是匈奴主动求娶的。但是在剧本里马致远却将其改成国力弱小的国家。一方面是为了加剧矛盾冲突,匈奴作为霸权的一方反而得寸进尺强人所难,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自己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汉人长期被蒙古人压制,不仅没有喘息的机会,反而变本加厉的对待汉朝知识分子。作者设置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二、 昭君自愿和亲——被迫
昭君在历史上是自愿和亲的。首先她是一个不受宠的掖庭待招,她从入宫伊始因为不懂曲意逢迎,仗着自己的美貌与才情,清高孤傲,孑然一身。所以并没有得到皇上的宠幸。画工毛延寿在进献给皇上的美人图当中将昭君面部点了一个痣,从此昭君算是被皇上判了“死刑”。在听说匈奴派人来和亲,而既定的公主却死活不愿意远嫁匈奴,她勇敢的站出来要代替公主出嫁。在大堂上是汉元帝第一次见到她,从此一见倾心。而剧本里,作者过早的让两人相见,过早的让两人陷入爱河。然后出现了匈奴点名要昭君和亲的一幕。正是因为这样,软弱已久的汉元帝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他看着主张和亲的官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他们保不住他的江山,而是因为他们没保住他的女人。剧本里有这样一段唱词:【贺新郎】“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有一朝身到黄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厮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您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元帝对昭君用情至深,得到的时候有多开心,失去的时候就有多痛苦。
三、 昭君宫女身份——皇后
昭君从一介平凡的宫女摇身成为皇后,是有作者的用意的。一件宝物,就算再精美,若不是价值连城,丢掉了打碎了都不会有多痛心。而昭君就是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在当时那个时代,文人是不值钱的,所以他的剧本里,想让自己变得值钱。以男女喻君臣古已有之,屈原在《离骚》之中已经开辟了这样的先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多么夸张,就是因为嫉妒我生的美丽,反倒造谣我是个淫邪的人。人心有的时候就是这么黑暗。而在当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广大文人志士,空有一腔的报国热情,可是皇上呢,当政者呢,他不听啊,他听不到啊。他无情的打压着这些儒生们,让他们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反而惶惶不可终日。
四、 两代阏氏生子——投江
最终昭君还是嫁去了匈奴。历史上,昭君嫁过去了,虽然和亲也有作为人质的意思,但是不仅过得很幸福,还得到了她在汉朝没有得到的荣耀。她成为了匈奴的阏氏,在呼韩邪单于过世之后,又依照匈奴的礼法嫁给了他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她为胡汉两地的和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确保了边境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稳定与安宁。而对于这样一个有伟大贡献的女子,马致远却将其改编而成昭君在半路上投江死亡了。我个人认为昭君的投江可以算得上整部剧中的败笔了。作者本意是为了描写昭君的气节,宁死不屈,以死明志。但是却将外交之事视为儿戏了。试问,昭君投江,单于赞叹“好一个刚烈的女子”。若是这样,当初又何必要和亲呢?直接谈判,或者朝贡,俯首称臣,不都是更好的选择么?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改变,只会出现下一个昭君,下下一个昭君。他们前赴后继的走在和亲这条路上,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以及生命。作者是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昭君身上,寄托在了剧本里。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反对文人治国的原因吧。因为优柔寡断,因为意气用事。所以经常是好心,却显得格格不入了。
五、画师毛延寿——中大夫
剧中对于画师毛延寿的身份也进行了改动。将他从一个简单的画师提升成了中大夫。所谓“位高权重”,上位者不体察民情,恣意妄为,很有可能就给群众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毛延寿简单的一笔痣,拆散了元帝和昭君这一对苦命的鸳鸯,又为了保命串通匈奴,将黎明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昭君被逼无奈出使匈奴,却又在半路投江而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步错步步错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作者给了毛延寿这样的权力,又让他做出这样的事情,无非就是讽刺当朝上位者草菅人命,不顾民情。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统治原本的汉族人,尚武而轻文,这又怎能让儒士们心服口服呢?
所以当时元朝文人的创作心态,由此可见一斑。因为人种等级制度,科举制度,导致汉人没有出头之日。儒生们呼喊着想要一展抱负,却被残酷的统治强压住了。所以他们奔走着传唱着,把自己的心声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虽然有的想法过于耿直,过于幼稚,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拳拳的赤子之心,是满清热情的报国之志。他们虽然被时代抛弃,却依旧不屈不挠的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