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思想在微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导向
2018-01-27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9
周 杨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 221009)
一、 引言
随着高速通讯网络以及智能互联终端普及,以微信平台为代表各类如贴吧、论坛、短视频网址以及新闻头条号等各类微平台层出不穷,并已经融入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依靠对社会大众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传播互动建设,微平台在社会价值倾向发展上有着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沦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孔子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在春秋时期所提出的传播思想在当下对微平台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社会价值。
二、 全媒体下微平台信息传播发展方式
(一)全媒体覆盖形式各异
微平台用户与移动终端应用普及率的大幅增长使得当今微平台传播已进入全媒体多形式时代。普通大众通过微平台获取的是具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基于融合各类媒介手段基础而进行质变的混合媒介传播形态。这种媒介形态的大变革对于公共文化传播极为有利,可以使受众群体最大化,可以摆脱时空束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文化艺术鉴赏、学习的需要2。这使得整个微平台在当下信息传播发展空间上具有相对大的信息选择自主性,在发展倾向上有具有着更复杂立体的内容性。
(二)内容生产与传播主体一致
在崭新的微平台传播方式影响下,更多互联网内容生产者同时也扮演着传播者角色。全民化传播条件的普及,使得传播主体的数量、层次以及内容个性化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程度。拥有新的传播形式和自主的内容生产使得互联网媒体找到了新的运营模式,这时的受众在互联网媒体运营者眼里已经不同于之前的只是短期的“眼球效应”了,受众的“黏滞度”或者是“忠诚度”成为追求的目标,因为长期稳定的受众才是其潜在的用户群3。
(三)时效性热点引导
微平台作为新兴互联网传播媒介手段,其本身在传播属性以及用户人群构建就具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社交属性在当今全民高度线上平台连接性背景下,其热点舆论的导向性则成为微平台在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助推力。社会民生、国际局势、节日文化、政治动向、流行娱乐等这一系列时事热点都将成为微平台在内容包装及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渠道,通过将平台内容与时事热点进行主观性迎合关联,从而达到吸引信息流、关注人群乃至追求舆论动向的效果。
三、 儒家文化与互联网内容生产模式的公共性意涵
(一)话语权的空间性环境背景
1.孔子在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制约。今天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终端带来的传播便捷性与普遍性,使得大众媒介输出不再作为唯一的传播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移动终端不断普及,互联网微平台开放式发展,更多普通民众可以利用个人账号或搭建自媒体平台,来将原创性内容推向各类社会阶层。
2.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孔子“如用我,其为东周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已经不仅局限于时局对策,而在制度、法律、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了综合的文化模式体系。这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走到时代的前沿。在互联网思维模式影响下,微平台的内容生产所能包含展现的形式手段越发丰富多样,言论发展条件充足。各种多媒体资源手段加入和普及,加之由内容生产多样性带来的社会群体化融合,使得微平台内容传播上具有相当的社会综合表现力。
(二)从“家国情怀”出发的传播过滤疏导
1.孔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对于当代网络传播有指导价值,尤其是他提出文化传播把关“言”的重要性与规定性:“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在公众舆论易于被煽动挑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思想中的”慎言”包含了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中关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立身处世的丰富内容4。微平台言论传播的开放性使得部分具有潜在不良诱导倾向的内容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对社会主体价值观、是非观、伦理观产生负面影响。在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微平台内容生产者通常难以预料负面作用的严重程度。从孔子的传播思想来看,阻止有害误导言论应从源头着手。内容生产者作为主体,应从自身出发,以“慎言”观念作为自我约束准则,在内容进入传播过程之前就应当仔细考虑社会影响,以谨慎作为应有的态度。
2.《论语》中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虽带有一定的等级制度色彩,但其核心传播观点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是非观念以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来对大众化信息传播构建健康良好的制约规范体系,这是在对社会制度体系处置管理延后性缺陷的良好补充。同时,利用树立大众传播观念规范来进行微平台信息过滤也正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所亟需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无论如何从源头开始把控,微平台内容自主性与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决定部分负面内容必然能够进入大众传播视野之中。面对这种情况,从受众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受众管控反馈机制,利用用户及时反馈将不良信息及时予以封堵,维护社会主流价值偏向。
四、 孔子哲学思想在当下的传播学价值
(一)主观媒介内容与客观表现形式的统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出“质”与“文”之间统一平衡的逻辑思想映射于当下,在微平台的互联网内容传播价值引导研究具有重大启发。当下微平台上,各互联网自媒体在同时作为内容生产者与主体传播者双重角色的矛盾下,往往在内容和形式之间陷入盲目境地。突出形式,固然在短期吸引众多关注量,但长期来看并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忽略形式而在内容中辞藻堆砌,空天漫谈则从一开始就显示虚浮,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微平台上很容易淹没于数据资源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社会价值诉求引导传播效果评估
1.“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微平台内容传播应以真实性为出发点,引出现实状况批评产生思考,从而激发大众朝着利于社会发展方向努力5。微平台传播内容自主性决定在选择倾向上更加偏于个体主观。孔子在传播学在社会价值方面的思想映射到当今互联网内容传播时代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可以兴”基于媒介传播而言,其本质是在个体层面的价值。通过互联网信息手段,利用共同兴趣爱好,往往微平台能够轻松聚集起具有相似喜好与相近价值观的受众群体。但在完成固定受众群体聚集以及黏性培养之后,从孔子对于家国的宽维度考虑,微平台应该更多考虑社会层面价值观偏向以及对整体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这些思想正是从社会层面出发,以普通大众作为目标受众的前提下,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可能引起的情感表达做出符合社会和谐以及主流价值偏向的引导,从而维护社会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2.孔子提出其关于诗学审美标准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本质意义上具有者相当强烈的中和原则色彩。从孔子思想作为诗学原则流传乃至影响后世的思想传播角度来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又同时具有针对传播受众的心理学研究根据。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艺术情感快适度的命题。情感经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地说,积极的情感是令人愉快的,消极的情感是令人不愉快的。例如,“悲伤、羞,哀而不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艺术情感的快适度的命题6。从影响传播过程角度来看,孔子对于传播内容形式的审美标准在当下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微平台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往往由于近年来传播媒介手段飞速发展,为了追求传播受众覆盖率等浅层次效果评估,忽略对于表现情感快适度的考虑。而作为微平台的传播受众,在主动获取信息内容过程中,因违背中和原则而产生负面感受在当下微平台用户中比比皆是。因此,从受众接受角度出发,引入艺术情感表达快适度命题探讨将为微平台传播内容价值提升提供方向与指引。
注释:
1.彭岚嘉主编.《中国梦的文化指向》[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02):第190页.
2.徐玲著.《传播学视角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08):164.
3.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M].第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8):99.
4.陈东有著.《万倾纵我一苇如陈东有博文八十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2):135.
5.潘天波著.《变化的传播偏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52.
6.童庆炳著.《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自选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