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8-01-26刘亮财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刘亮财

【摘要】文章针对思政课教学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部分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障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力有限”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即“思政课教师要克服‘职业高原现象,注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及“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坚持将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资助“‘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2018JB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2017Sz004)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和执着坚守,并于此基础上形成的自信心、自豪感等稳定的心理状态。从内容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建的革命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思政课堂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堂内容,改善课堂质量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培养?首推大学里的思政课。然而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以往少数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单调,纯粹的理论灌输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沉沉欲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感召为改变这一不良局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导向,有意识地有机植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又独具一格的内容,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一节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一下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起的“百团大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讲“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声情并茂地讲一下我国古代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著名读书故事,等等。将这些内容丰富、导向正确的文化内容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一改以往的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枯燥的局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非常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非常有益;革命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坚定大学生对党的信心和拥护,而且可以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令当代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并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

(三)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它的弘扬者与传播者。作为接受教育十多年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已普遍积淀了比较深厚的知识根基,且他们在学习一种新事物时思路更清晰,思维更严谨,因此更能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易于领会蕴含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义,也更具继承与发扬这笔精神财富的自觉性与使命感。因此,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使他们了解并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通过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高原”现象成为部分教师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障碍

“职业高原”现象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主客观因素而出现的知识、技能停止增长和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在今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仍有少数思政课教师抱残守缺,不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固守着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有效互动不足,缺乏灵动色彩。这种已被淘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也有少部分教师并没有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具体体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支撑力有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文化的核心是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定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实现的奋斗目标、需营造的社会环境和需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行为准则。通过多渠道、宽领域、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为大学生培养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信心,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程。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信念和实践情况,笔者专门设计并发放了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主题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群体中,“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大学生仅占41.86%,“了解部分内容”的占55.81%,这一数据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态度”的一组问题中,情况也不容乐观:61.24%的受访者表示能经常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45.74%的人相信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公平正义、轻松和谐的良性社会氛围;能自觉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懈奋斗的也仅占受调查大学生的53%。抛开受访者的主观因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还很有限;其次,大学生尚未确立起对这一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基于这种现状,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更无从谈起。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

(一)思政课教师要克服“职业高原”现象,注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自觉克服“职业高原 ”现象。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学习、情感培养和信心树立,并将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整个环节。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恰当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即通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哪些文化内容,了解到什么程度,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等等,这一目标要制定得具体而明确;其次,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有机融入课堂讲解;再次,在教学效果的考核中,教师应适当提高文化内容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应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在考核理念、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果等方面予以相应体现,凸显文化自信的导向意义”。

(二)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首先要让它变成深入国人心灵的价值观念,其次才有可能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因此,有必要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力度,并以身边鲜活生动的例子来做诠释,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然于心,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为他们形成和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必要的价值观基础。

“愚公移山,久久为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项经年累月的教育工程,思政课教师要有一种“铁杵成针”的毅力,将培育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日进一寸,月进三尺,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必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4.html,2016-05-18.

[2]耿超.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4.

[3]麻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45-46.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