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组织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2018-01-26熊美保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碎片化

【摘要】知识组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课程内容的微化和重构,以提高教学效率。要建设好课程的教学资源,必须在掌握新技术和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从“内容、层次和形式”这三个维度对课程资源进行处理。同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重视教师综合发展、修正教学督导方法、搞好网络教学平台等对教学资源建设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知识组织;资源建设;碎片化;微粒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基于知识组织的高校课程定制研究”(课题编号:156232612)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感测、传输、处理、存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和大数据早已客观存在。数据和信息不可分割,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字,而且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数据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信息。摄影、摄像、图片扫描、键盘语音等文字输入、翻译转换等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不同的通道和环节到达不同的终端和用户,经过不同的处理和解读成为各自有用的信息。数据、信息、知识三者都是对事实的描述,被统一到对事实的认识过程当中,自然噪声→信号→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是一个逐步筛选和升华的过程。

一、知识组织与大数据

“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一词最早于1929年由英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提出,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编目、整序。苏新宁教授对知识组织的科学理论有过比较完整的论述。目前人们对知识组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揭示的有序结构,即知识的序化;二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的过程及其方法;三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储知识的物理载体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

大数据正在快速地影响着教学。大数据通过互联网联通了整个人类的知识、信息世界,使教学内容的选择突破教科书限制,可选择基础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对于组织方式而言,大数据强化了学生认知次序和学科知识次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原则。大数据深化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同一时间内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班级准则弱化,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认知方式选取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依据自己的认知偏好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构成确定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遵循自己的学习习惯,灵活调控教学时机与氛围等。

与大数据作用类似,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主动将知识组织的理论应用于教学。知识组织的具体方法可以有知识表示、知识重组、知识聚类、知识存检、知识编辑、知识布局等很多种,具体操作中一般都会选择其中几种综合应用。目前大多数教学只能做到比较浅的层次,通过教师或由师生共同进行组织的成分比较大,后续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动检索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组织。

二、教学资源新处理

知识组织具体到课程教学特别是网络课程中,表现为打破知识大章节的、线性方式的呈现,转为有内在联系的、众多碎小“学习元”的网状呈现。新的教学资源观更多地考虑人力资源,新的教学资源观认为,教学资源除了为教学开展的条件,如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以外,还包括编外人员、预算和政策法规等,甚至可以包括基层实战部门的专家、特殊行业的能手、学术理论界的专家,以及懂政策的政府部门领导或管理人员,他们以贡献资料、录制视频、实况连线、现场互动、网络讨论等形式充实建设教学资源。

在当今的高速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处理已达到碎片化、微粒化程度。一般来说,某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处理的精度由粗到细可分为整串(章节)化、模块化、碎片化、微粒化四个层次。传统的教材、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整串法,遵照教学计划,针对特定对象,给出教学大纲和课时,建议教学方法,然后一铺到底,辅之以讨论、习题、测试等。这种资源建设方法在网络化教学初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慕课(MOOC)主要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方法,很多是根据需要新设置的课程,教学计划、学习对象也不像之前那样严格规定,各模块之间也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对资源的处理要点分明,形式多样,主要知识会录好视频重点讲,并设置断点提问。公众宣传、科普文中,碎片化甚至微粒化的处理方式比较普遍。在某些私播客(SPOC)中,辅助团队会把教学资源处理成极小点供教学用,我们称之为碎片微粒教学资源。碎片微粒教学资源比之前的资源在某一知识点上具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能灵活地组合以适应不同能力、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也更能适合没有大段时间的学习者。但它存在的缺点是,碎片微粒教学资源是如此的“零散”,以致学习者“窥斑而不见豹”,难于系统理解知识。

三、课程教学资源的微化和重构

(一)微化

课程负责人站在实现课程最高价值的角度对知识组织进行框架和主题词设计,然后协同课程建设团队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和微粒化,更多地在信息、数据层面上进行有联系的工作。

教学资源微化是朝着立体方向进行的,简单来说分成内容、层次和形式三个维度。比如一门课程八个模块,教学团队在研究課程发展、学生需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教育技术将权威教材课程资源碎片化和微粒化,将它分解成数十个知识片数百个微粒,层次上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类,形式上有文字、PPT、音频、视频、动画等。然后设计教学平台,应用知识组织的主题图技术编制识别码,形成资源库供教学使用。

(二)重构

微化的目的是重构,是结合现代条件和当下目标进行的重构,使教与学更高效。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分析学生心理和特点,三是运用学科专业性讨论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程的模块组成(无聚合)规则,四是要考虑和注意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资源、对平台的意见,注意改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有效利用

古今中外的教学模式很多,近年兴起或改进了不少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式、慕课式、混合式等。相对于讲授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新模式需要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内容更碎微的教学资源,以达成自主和效率。

(四)课程定制

课程资源的微化有利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重组(重构),从而使课程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或者小班化定制,或者个性化定制。对于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形式喜好的学习者,这种定制都有更强的适应性。

四、碎片微粒资源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一)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网络基础和教育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高校围墙,学生会选择最优秀、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内容进行学习,同一门课程可以在更大范围来选择老师(或资源)。比如全国近3000所高校都开设有《毛泽东思想概论》,但网上运行得很好的也就那么几所,这些高校老师的专业水平、团队协作都是最好的,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也相当大。

(二)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微信息素养

微信息素养是指在移动网络、微应用条件下个人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众多碎微“学习元”的获得并不是将教材一碎了之,而是要依靠老师的微信息素养加以科学组织。诚然,在具体处理素材时可以由课程团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去操作,但课程负责人、主讲人的微信息素养在整个资源设计、建设过程中是有关键作用的,对后续的教学应用也影响巨大。

(三)要求教师有更全面和綜合的能力

课前,教师要当编剧,做教学设计;课中,教师要当演员、主持人、裁判;课后,教师还要做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合作交流等。教师能力还要延伸到校外,有实践操作能力,有与校外专家能手的交际互动。教师不仅要精于本专业,还要学习“知识组织”等知识,学习团队合作。传统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模式被改变,教师更多的是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讲者,各种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对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一是教师建设碎片微粒资源要投入海量精力,课堂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三五成群,过程教学成绩可能占据较大权重,对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会带来冲击;二是大学生在课中利用智能手机现场签到、访问教师指定的资源和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参加讨论等,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录音、录像功能记录过程性内容等,课堂不再整齐有序;三是对于教师发展而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经费、政策、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更好的服务,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四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已冲破大学的“围墙”、课堂的“壁垒”,优秀人才的竞争、生源的竞争、资源的竞争愈加激烈,很多院校可能会沦为其他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室,面临办学危机。

【参考文献】

[1]苏新宁.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陈媛.基于碎片化问题的非线性认知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22-29.

[3]熊美保.高校教师微信息素养研究[J].媒体研究,2015(05):78-79.

[4]王天平.大数据诱发教学深度变革的实现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46-49.

[5]薛胜兰.智能手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01):86-91.

[6]熊建宇.基于互联网理念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11):108-111.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碎片化
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
想象力都去哪了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