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百年与江苏抒写”《江苏百年新诗选》研讨会综述
2018-01-26
11月25日上午,“新诗百年与江苏抒写”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研讨会上,赵恺、吴思敬、唐晓渡、郭枫、刘福春、周庆荣、何平、王珂分别做主题发言,研讨会由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主持。
江苏省作协顾问、淮阴市作协主席赵恺以“我们围坐一棵树”为主题,用诗意的语言和满腔的激情,回顾和反思了百年中国新诗,尤其是江苏新诗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江苏为中国的新诗做出了两大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一是送出了一个高贵团队,二是留下了一批伟大诗歌,并对江苏新诗和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充满热切的新期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吴思敬围绕中国诗歌的地域性问题,指出时代因素、环境因素对江苏诗歌抒写中内容表达、叙述方式、语言方式抒写的重要影响,肯定了江苏诗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多姿多彩的特色,并祝愿江苏诗人为中国诗坛奉献出更伟大的诗人和更优秀的诗作。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以“新诗传统和审美尺度——以忆明珠为例”为题,围绕百年中国新诗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尺度,以江苏著名诗人忆明珠的诗歌创作为例,深入阐释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问题、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西方现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揭示了新诗及其传统不可泯灭的根。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郭枫以“新时代呼唤中国区位的新诗”为题,围绕诗人的诗观以及当下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倡新时代下我们应更多地创作“中国区位的诗歌”,聚焦那些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过贡献的普通人,以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新时代新诗歌的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从新诗史料研究的角度,细致梳理和展示了1950年代以前在江苏新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诗集、诗刊和诗展:诗集方面,重点介绍了洪为法的诗集《他,她》;诗刊方面,重点介绍了《诗帆》《菜花诗刊》《诗志》和《诗星火》;诗展方面,重点介绍了1950年6月在南京主办的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诗歌展览会。
《大诗歌》主编、《星星·散文诗》名誉主编周庆荣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新诗建设中对散文诗的继续观察,走进事物的本质,通过意向性的细节完成我们对铸造生命场景的有效观察和思考,超越眼前现实的惆怅;二是要推动江苏乡愁的诗歌抒写,乡愁从哲学和精神上提醒我们是一个有根的人,让我们能有更勇敢地走向世界各地的勇气和理由,让更多的人都能觉得江苏是一个安放乡愁的最好地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百年新诗是如何抒写江苏的。他认为,通读江苏百年新诗,从空间的角度看,可以发现江苏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正好构成了一百年江苏新诗的地理,读一百年江苏新诗,正好可以勾勒和复原江苏地域从南到北的地图;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百年江苏新诗则正好呈现了百年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样本、时代特征。
东南大学教授王珂从区域文化和文化记忆的角度,以一首短诗《坡上的马》切入,点明了江苏新诗“大高远、小高峰”的创作特征,赞扬了江苏诗歌圈创作丰富多样、诗人同心同德的状态。同时,他也指出了当今江苏诗歌创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家不多;現实主义的太多,现代主义的太少等,并就如何促进江苏诗歌事业发展提了几点意见建议。
张王飞做研讨会总结,他说,江苏是一个文学大省,也是一个诗歌大省,江苏的诗歌是传统深厚,有着许多名家名作。讨论中国新诗百年,江苏新诗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大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了江苏诗歌在百年中国新诗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在中国新诗版图上所处的位置、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有哪些优良的传统,愿中国的诗歌、江苏的诗歌像扬子江之水奔流不息,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