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之道

2018-01-26朱美禄

做人与处世 2017年20期
关键词:知人眸子形神

朱美禄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的虚假伪饰,也因为人性复杂多变,知人殊为困难。所幸古人在生活实践中概括提炼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知人之道,对于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 一 ---

以形神知人,就是根据外貌和神态来判断一个人,这是一种最直观的知人方式。由于相信存乎中者必形于外,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相人之术,“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最典型例子是《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所以刘备一见便认定为英雄人物,于是倾心相慕,成就了桃园结义的一段佳话。这是小说家言,就正史而言,也有不少相面的记载,如《史记》中对汉高祖刘邦的描写:“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以致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他。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以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穷通祸福的例子多得不可胜数,可谓是史不绝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总会在眼睛上有所显示,所以古代特别注重从眼睛上来判断一个人。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表示:“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假如“眼如点漆”,便是“神仙中人”;假如“神明太俗”,则是“世情未尽”。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曾国藩善于相人,并且留下了一部总结自己相人经验的《冰鉴》。需要指出的是,内在真实往往为外在表象所遮蔽,所以以形神知人也会有失偏颇,就是睿哲如孔子者都会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错误。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 二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声音是受到内在情感的驱动而发生的。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以言语知人保持有信心,认为通过以意逆志就可以了解人物。如扬雄在《法言》中就说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由于社会压抑的存在,个体的人往往会把真实的内心掩盖起来,咳唾随物婉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以致言不由衷,虚实难征。另外,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不尽意”的缺陷,言说者的内心世界难以恰切而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高度默契,以言语知人颇为困难,所以孔子曾经感叹“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钱钟书先生曾经敏锐地指出:“所言之物,可以飾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严谨。”在钱钟书先生看来,一个人言说的内容和倾向并不一定真实可靠,而言说的风格是人之本相的折射,因此才堪以作为知人的依凭。《周易》上所谓的“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其实也是根据言说的风格来判断一个人。另外,法国作家布丰也说过“风格即人”的话,可见中外哲人都倾向于以言说的风格来了解一个人,以此“沿波讨源”,方能“虽幽必显”。

--- 三 ---

有感于知人“非言问所及,观察所尽”,所以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表明了相较于以形神知人和以言语知人,孔子更倾向于以行动来知人,因为行动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人真实的价值取向。

人生在世,总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行动的价值取向来知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吕氏春秋》中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这里所谓的“八观六验”,就蕴藏着以行动知人的智慧。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因此以行动知人,不是以一个行动来知人,而是要综合一生的行为来对人进行考察,因为一个行动可能带有偶然性,而一辈子的行为则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好坏善恶。《格言联璧》中说:“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以“每事”来考察,君子小人便泾渭分明,洞若观火。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像周公这样的圣贤,尽心辅佐成王却遭到猜忌和诋毁;像王莽这样的野心家,因巧言令色足恭却得到了众口一词的好评。好在事久见人心,盖棺定论时,他们各自的行动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相较于和平时期的行动,一个人在乱世的所作所为更能见出品格和气节。所以唐太宗在《赠萧瑀》一诗中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当然,此前孔子也指出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光武帝刘秀也说过“疾风知劲草”的话。可见以艰苦环境中的行动来考察一个人,几乎是古代智者的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不同的人所犯的错误是不同的,犯错误的原因和对待错误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观过知仁”也是以行动知人的一种补充方式。

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要与他者交往,因此知人颇有必要。了解古人的知人之道,有助于我们炼就火眼金睛,把这纷扰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编辑/张金余)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人眸子形神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