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后海八爷”
2018-01-26刘亚
刘亚
冬日里的什刹海,即使阳光和煦,也总是寒气逼人。8点刚过,湖边晨练的、遛弯的,还有零散的游客,能多少驱散些寒意,让什刹海热闹一些。戴着一副斯文眼镜、身着中式棉服的李永浮,从家里出门溜达几分钟,便到荷花市場入口处的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如今什刹海240位拉客人游胡同的人力三轮车夫中,像李永浮这样的老北京,只有八位,被称作“后海八爷”。他们不是骆驼祥子,而是老北京最后的“板儿爷”,更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者。
“后海八爷”是按照在家里的排行来排序的。老大刘春宏,因为有些文化,叫作“文大爷”,接着就是“侃二爷”常秀宁、“胡同三爷”李永浮、“好四爷”郝宝林、据说是正宗八旗子弟的“皇带子五爷”松广新、“小诸葛六爷”李刚、“戏迷七爷”杨法明,以及爱做菜的“掂勺八爷”吴砚。
八位爷中最年轻的44岁,最年长的60岁,所有人年龄加起来超过400岁。“我是去年退休的,现在在一线蹬车的只有三位爷。”三爷李永浮告诉《方圆》记者。
李永浮和蹬车的缘分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他从国企下岗了,对于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而言,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又能养家糊口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供孩子上大学,李永浮选择蹬人力车带游客赚钱。刚开始的时候,李永浮也经历过“世俗观念”的考验与折磨,用北京话说就是“太没面儿了”,有时候蹬车碰见街坊邻居都不敢抬一下头。但后来,街坊们慢慢地理解并接受,甚至亲戚朋友来,都主动说要找李永浮,“咱什刹海就得浮子讲!”
2011年,什刹海成立了“后海八爷”人力车夫品牌。不论哪位爷蹬车,后海的历史都是烂熟于心。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片700年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曾是漕运的终点,也是交通要道和繁华商业区。“我们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老胡同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对于什刹海各个景点,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这也是成立‘后海八爷的基础和优势。”李永浮说。对他来说,什刹海的一切,不是白纸黑字轻飘飘的介绍,而是融入生命的情感和回忆。
在李永浮看来,来什刹海的游客有一个共同诉求,想找一位真正的老北京人,坐他的车,用最正宗的京腔京味,给他们讲最真实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但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也渐渐跟不上,李永浮决定启动招聘“新八爷”,不是要他们单纯地蹬车,而是要传承老北京传统文化。2017年11月底,“后海八爷”发布招聘信息,全职、兼职人员共招聘10名,月薪万元,要求应聘者对北京文化有兴趣并有才艺,能传承什刹海文化。让后海八爷欣慰的是,招聘是非常成功的,已经有五位年轻人入职了,都是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有硕士和海归,还有女孩。李永浮认为,“新八爷”首先得热爱什刹海、热爱北京、热爱京城历史文化;其次,必须冲破固有认知,不认为蹬车行当低人一等。所幸,这些年轻人都非常阳光,敢于面对挑战,在完成对什刹海历史知识考核后,就可以正式上岗了。
30岁的北京女孩李歌吟,在新员工里格外惹眼。几年前,李歌吟从意大利硕士毕业留学归来,主要工作是创作插画、版画。在一次胡同里举办的活动中偶然得知什刹海招聘有特长的车夫,就想试一试。
“虽然我在北京土生土长,但没有过在胡同和大杂院生活的经历。在这儿蹬车不仅能学到很多老北京胡同文化,让我创造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还可以给游客讲解后海景点、北京历史文化。”李歌吟说,尤其碰到对这里特别感兴趣的外国游客,我也可以向他们传播老北京文化。
除了李歌吟,其他几名员工也是因为热爱老北京文化而来。29岁的石垒从小生活在什刹海周边,现在做的是雕刻工作,这里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都让他深深着迷。“在这儿蹬车一方面可以传承发扬老一辈人的文化和技艺,另一方面能加深我对老北京文化的认识理解,以后也可以将老北京元素融入我的作品里。”
“考虑到年轻人的特点和对生活和工作的新理念,我们准备了不同的工作方式,可以是全职也可以兼职,他们在这工作期间,也会将自身对生活的理念带给游客。”李永浮说。新人的加入给我们融入了新鲜血液,也给整个北京胡同游带来了活力。
“新人来了,我们不单单教给他们景点文化,而是让他们对什刹海历史文化有个全面了解。”李永浮说,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这些新人,老一辈北京人对什刹海的情怀,对几十年前什刹海的回忆,对邻里间关系的解读和老北京人的生活情趣,让他们真正爱上什刹海、爱上北京城。
在李永浮眼里,什刹海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文化的美。即使有一天,我们都不蹬车了,什刹海的记忆、老北京城的文化,还是该继续传承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