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好初中历史课的三个基本前提
2018-01-26黄妍妍
黄妍妍
【内容摘要】历史的趣味与意蕴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难以体现,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导致好的历史课难以在日常课中出现。实践表明,上好一节历史课需要明确三个前提:一是要明确历史教学的主线;二是教师要有专业的教学理论;三是要清楚指向学生的哪些历史认知。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 教学前提
历史本是一门极为有趣的学科,但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总感觉历史不太有趣,生硬的时间、人物与事件的记忆,丝毫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读史可以明智”。总体来说,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历史教学的脉络把握不是很清晰,总是试图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历史当中所蕴含的“智”并没有清晰、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有三个基本的前提需要关注。
一、要有明确的历史教学主线
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历史教学很容易陷入就知识讲知识的窠臼,譬如讲“洋务运动”,就只是根据教材讲洋务运动的兴起,讲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创办,讲新式海陆军的建立等,这是典型的教学主线缺乏的表现。教学主线一旦缺乏,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逻辑都会被淡化,就有可能被教材甚至是考试牵着鼻子走。
那么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又如何使得历史教学主线变得更清晰呢?笔者以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明确历史背景
任何历史事件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背景,而教材由于篇幅所限,由于其要考虑面向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因此其在提供历史背景资料的时候,都不可能做到那么详尽。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历史背景,譬如洋务运动的教学,需要向学生呈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这一农民运动对清政府的打击,尤其是当时清朝部分官员对表征国家力量的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应当何为?这一问题常常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
2.要明确历史中的“人”与“事”
任何一个历史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具体的人与事,因此让学生形成清晰的从人与事的角度认识历史事件,是必要的。洋务运动教学中,以奕、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做了哪些事情?基于什么目的而做这些事情?这些问题都是教学中需要认真分析思考的问题。
最后,要引导学生基于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有效的历史教学总能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而这正是历史有效教学的另一个基本思路,譬如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形成相关观点的时候,往往就更客观,更科学。
总的来说,只有教师明确了历史教学主线之后,历史课堂上的知识呈现才不会零散,学生的学习思路也不会断续。
二、要有专业的历史教学理论
既是上课,自然不能忽视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其高效性。而这,是靠历史教学的专业理论来支撑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历史观点的形成要呈现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这其实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提出的观点,因为学生只有在满足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先前经验,如学习共同体之后,才能通过主动建构活动生成相关的认识。
同时,历史教学还有一些具体的理念与方法,比如说当前热门的核心素养理念,要想培育学生具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那就必须认识到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学科方法论,努力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搭建历史事件、人物的框架,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来生成历史解释、理解具体事件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历史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专业理論一定要与具体的课程知识联系在一起,譬如我们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中形成相关的认识,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具有当时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电信、军队、海防方面相应的知识,最好还要提供反映当时西方社会在这些方面水平的资料,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自然形成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国防能力低下的认识;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教材、网络、教师、同学等都是自己认识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认识的共同体。事实证明,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情境中时,尤其是当学生发现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运转水平不高,就容易遭受外来侵略这样的事实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追求社会改变的想法,于是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具体的内容,就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对象,从而这就保证了上好一节历史课成为可能。
三、要能指向学生的历史认知
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里,实际上就涉及到学生的历史认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认知的形成,最终所追求的表述通常是一致的,而认知形成的过程却可以是多元的。譬如洋务运动中应当形成的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认识,这些认识如何形成,其实是值得研究的。笔者尝试让学生站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就有学生这样表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国家自强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样的表述或许肤浅,但却是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形成的认识,其奠定了教师进一步明确历史观点的基础,笔者以为是一种可贵的历史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认识对于认识当下的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总之,初中历史要想真正上好一节好课,必须确立以上三个前提,或许它们不是充要条件,但可以认定它们是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云华.好课的三个重要学习指数——以初中历史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9):39-42.
[2]李淑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科学, 2015(10):94-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