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慧校园的智慧真谛探究

2018-01-26黄照翠王海涛王陈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园智慧服务

黄照翠,陈 晖,王海涛,邵 萍,王陈雨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引言

智慧校园对数字校园的提升和超越,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型校园”。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始统筹谋划和建设实施智慧校园。[1]2015年12月2日《北京晚报》报道,国内近百所高校实现“智慧校园”。[2]智慧校园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更是学校建设的理想目标,[3]然而理想的东西不是轻易就可实现的,建成真正意义上“智慧校园”注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4]“互联网+”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体现了政府对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趋势的前瞻性认识,由此,我国高校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5]仅2015年我国就召开了各类智慧校园论坛、峰会和研讨会等,如“2015全国智慧校园建设高端论坛”、“2015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峰会”、“2015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暨高校信息化峰会”、“2015全国高校/职校智慧校园建设论坛”、“‘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等。[6]陈琳等(2016)认为一些媒体对智慧校园存在误解,所谓智慧校园已经实现并不靠谱,是有些人的错译误导、IT公司故意为之,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急功近利行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网络等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园中的智能化应用,提升了校园信息化水平,但从高校长期发展战略、肩负培养高新人才来看,智慧校园建设还需基于用户服务的视角,探究智慧校园真谛,切合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层次把握智慧校园内涵,全方位关联技术、环境、资源、平台、应用与人的关系,建设信息化、智慧化新环境新空间,依据系统科学和新型的教育理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构建智慧型教学、学习、科研、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服务模型,打造高“智慧度”的校园智慧生态系统。

一、智慧校园缘起与研究现状

1.智慧校园缘起

近年来,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快速推广普及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正处在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的“智慧”,缘于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 “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

2.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特征、设计架构和建设思路等。宗平等(2010)基于物联网技术与支撑环境,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总体设计策略和体系架构。黄荣怀(2012)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并提出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7]王运武(2013)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辨视角进行“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深度分析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复杂性问题,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思路。[8]于长虹等(2014)着力于对智慧校园参考模型的解析与改进,[9]给出了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内容,设计了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模型并给出实现途径。[10]王燕(2014)设计了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11]王曦(2016)顺应“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智慧校园”,具有新的技术形态、数据形态、组织形态、空间形态、结构形态和关系形态,构建了“六横两纵”智慧校园立体技术体系架构,并以智慧管理、智慧实验室为例介绍了智慧校园的智慧应用。[12]

很多专家学者还从物联网与环境感知[13][14]、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15]、云计算[16]、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17]、大数据与数据挖掘[18]、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等[19-21]视角研究了智慧校园与智慧学习环境。《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从2012年第1期开始陆续刊登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学习环境”研究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22-25]

二、智慧校园内涵与特征

1.智慧校园内涵

智慧校园缘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大多智慧校园中的“智慧”被翻译为“Smart”,有专家学者提出异议,认为Smart作为形容词,只有聪明的、敏捷的、漂亮的、整齐的意思,Smarter Planet的核心是感知、联通、智能,智慧属于具有意识、思维的人,而物止于智能,因此,我国要打造的智慧校园和施行的智慧教育应该以特指智慧的“Wisdom”加以表达。[6]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将智慧校园翻译为Smart Campus[7][12]、Wisdom Campus[6][25]、Intelligent Campus[8]的皆有。百度百科将智慧翻译为Wisdom,狭义的智慧是生物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26]《新华字典》翻译智慧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27]通过文献梳理与查阅资料显示,Smart侧重于智能,倾向于指物,Wisdom和Intelligent倾向于指人,Wisdom侧重于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以及情感、愿望、文化、素养等,Intelligence侧重于智力,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智慧校园的概念,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应用。[28]黄荣怀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智慧的学习环境。[29]徐青山等(2016)认为智慧校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技术+教育+管理+服务+理念”等的总体描述。[1]

从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与研究历程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慧校园是支撑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生活等的外部条件,强调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校园应用,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识别,有效的资源与数据共享以及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校园服务。广义的智慧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支撑各种智慧活动的信息化、智慧化新环境新空间,提供各种智慧化服务。内部条件是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融合创新、人才创新。图1所示为智慧校园概念体系,笔者称之为智慧环或智慧靶,分析如下:

(1)智慧靶有5环组成,从外向内分别是技术环、应用环、创新环、服务环、目标环。前两环为外部条件,后三环为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为内部条件的支撑。技术环由物联网与校园感知、移动互联与数据传输、云计算与数据智能处理存储、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社交网络与学习分析、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组成。应用环指为校园用户提供服务的智慧化新环境新空间,包括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等智能化物理环境和智慧云平台、智慧课程、资源与数据服务、智慧应用系统等智慧化虚拟环境与资源。创新环由理念创新、模式创新、融合创新组成,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应该以先进理念为依托,做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技术、环境、资源与人各个因素,为智慧校园的实质性智慧服务奠定基石。服务环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强调智慧服务的智慧表征与高度的用户体验。目标环为智慧靶的核心,人才创新才是智慧校园的终极目标。

(2)智慧靶显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校园的互通互联、全面感知、识别情境、过程记录等技术成果应用,第二阶段侧重资源与平台的智慧化建设,第三阶段侧重智慧校园的智慧服务模式创新与智慧型人才培养。

(3)智慧靶靶心为人才创新(Wisdom),即高校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智慧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智慧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4)从智慧靶可以看出,文献中将智慧校园中的智慧翻译成Smart、Intelligent、Wisdom反映了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实际上三个翻译也代表了三个阶段的靶向和进程,智慧校园建设方向为Smart>Intelligent>Wisdom。

(5)高校可以对照智慧靶,参阅相关资料,进行本校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建设任务和目标。

图1 智慧校园概念体系(智慧靶)

2.智慧校园特征

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0]通过以上概念分析,结合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智慧教学等方面的文献梳理,笔者认为智慧校园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互通互联、高速泛在。应用通信和移动互联技术实现校园内外能够随时随地随需提供高速、泛在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环境。

(2)环境全面感知、情境识别、过程记录。应用物联网和各种智能感知技术,采集物(设备、图书资源等)和人的各种属性信息,以及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情境、学习过程的感知、捕获、传递。

(3)业务应用集约化、智能化,数据信息资源整合、挖掘与推荐。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各种业务应用集成、融合、数据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海量数据智能挖掘分析,依据用户需求分析,提供智能推荐服务。

(4)智能化决策、管理与控制。基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学习者、教师、管理者能够对相关业务、行为、规划等做到智能化决策、灵活管理和有效控制。

(5)绿色、开放、共享、协同、社会化。校园环境、应用、系统、服务和资源等具有功能可扩展、升级便捷、开放共享、协同互通、支持社会化交往的特性。

(6)多元化主体的智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与调配。能够为广大师生、管理人员、公众(家长)提供便捷、简易、个性、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和轻量级的智慧化服务,基于云平台、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合理调配硬件、软件、空间、带宽、环境与服务等资源。

(7)智慧课堂常态化,智慧型教师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今高校课堂包括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线下与线上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线下与线上结合,无论哪种课堂,都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具有创新素养的智慧型人才培养作为课堂的终极教育目标,智慧型教师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辅相成,高校必须同时发展,两手抓,形成常态化的智慧课堂,教育目标实现顺理成章。

(8)智慧校园系统性生态化发展。智慧校园应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提供一体化服务,智慧校园架构各层应该形成良性、健康、可持续生态化发展。[1]

三、基于用户服务的智慧表征

高校校园是否智慧,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不仅是技术的因素,只有光鲜亮丽的外在,没有内涵,即使被贴上智慧的标签,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是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培养,为达成此目标,首先要培养、发展创新型、智慧型教师,而智慧化机制保障、管理决策等则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智慧发展与挖掘。因此,一方面智慧校园为支撑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等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智慧校园的实质性智慧表征应来自用户的视角,智慧校园建设应该从各类用户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协调、集聚校内各方力量,引进社会化技术与资源服务,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用户认同的智慧校园。

1.基于服务视角构建智慧校园体系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考虑技术、标准、业务、管理、机制、服务、运维、文化和用户等各方面要素。图2为基于用户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体系,智慧校园建设首先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业务流程体系、制度标准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组织结构体系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组织结构、职能职责和协调机制,即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的CIO体系,是决定智慧校园能够顺利建设的关键因素。[31]业务流程体系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线,跨部门、跨业务之间工作协同配合和承接流转,业务流程的精简、细化、优化为构建一个满足需求和切合实际的统一、科学、标准、规范的智慧化业务运行系统提供依据。[1]制度标准体系包括技术、管理、数据、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度、机制等,是智慧校园绿色、可扩展、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校园文化体系是精华,由外到内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内核,形成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的推手。[32]

中间六层为智慧校园建设主体,自下而上分别为感知层、基础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感知层基于感知设备、感知技术、感知系统对校园内外需要感知的一切事物(如楼宇、车辆、树木等)、人物(如位置、性别等状态属性信息和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手势控制等言行信息)、设备资源(如故障报警、位置、温湿度等状态属性信息)等的全面感知。基础层包括校园智慧化机房、各种硬件设备、数据中心、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等各种基础设施。网络层基于各种网络接入、传控、访问控制、3G/4G/5G等技术构建智慧教育云。数据层包括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各类数据存储、建模、计算、分析、挖掘、管理、备份与恢复等。应用层包括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教、学、研、管、用等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和平台。服务层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社交、智慧文化、智慧决策、智慧生活、智慧公共服务,强调其它各层服务的指向与目标。各层互为基础与前提,遵循整体性、全局性的谋划与建设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感知层倡导物联网即服务(Maas即Machine as a service),基础层倡导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即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网络层倡导通讯即服务(Caas即Communication as a service),数据层倡导数据即服务 (Daas即Data as a service)和资源即服务(Raas即Resource as a service),应用层倡导软件即服务(Saas即 Softasaservice)和平台即服务(Paas即 Platasaservice),服务层倡导素养即服务(Laas即Literacy as a service)。该体系特别增加服务层以及提出“素养即服务”的理念,强调智慧校园建设最终目的在于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等智慧活动、行为和公共服务,其它各层的建设宗旨在于为服务层提供服务和助力。服务层中各种活动、行为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智慧化,离不开校园主体人的高阶素养支持,举例来说,创新型、智慧型教师才有可能做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融合创新,开展智慧教学活动,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智慧型学生。智慧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主智慧性学习,一个学习共同体、网上社区或智慧课堂中,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会有效影响或挖掘其他参与者的潜能和智慧,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此学生的素养就是高级服务。智慧型管理人才决策更加智慧,服务于师生大众使校园业务和运行更加优化,用户体验更加舒畅、便捷、自然。高校校园(有形的物理校园和无形的虚拟校园)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连接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群,在社群中每个人作为一个节点都会对其他节点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大大增加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个人素养直接影响了服务于他人质量的优劣。因此,该体系为智慧校园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关注度提供了参考。服务层应该是一个长期投入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素养的层级。

智慧校园建设稳固运行与前进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运维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概念,(张尧学,2008)为了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探索适应信息时代校内外和社会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模式势在必行。运维保障体系对运维人员、运维技术、运维资源、运维流程和运维制度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体系,采用集中监控、协同联动、分级负责和规范服务的方式,提供全天候运维保障服务。[1]信息安全体系由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组织体系构成,是保障高校各业务系统高效、安全运转的基础。监督评估体系是对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数据中心、网络应用、系统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流程管理、环境建设、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并进行信息公开、在线互动、网上评价、网络监督等各种形式的监督评价,是智慧校园有条不紊建设的保障。

图2 基于用户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体系

2.基于用户视角的校园智慧表征

智慧校园建设体系最终指向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设计者)、管理者、社会公众(家长、校友),因此,校园智慧表征应该从用户体验的视角来分析,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提出,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33]用户认同的校园智慧表现即校园的智慧表征。

(1)智慧生活表现

用户可以无缝、稳定、安全、易用,随时随地,高速畅游专网与互联网。校园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便捷、舒适,能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全面感知校园各种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等环境信息,例如出入园门,无需出示或刷一卡通,智能门禁系统自动识别本校、本楼宇、本宿舍人员或车辆,自动放行,感觉空调冷暖不适,拿起手机,即可调控。个性化服务更加高效、令人满意,例如用餐时间,随时随地手机查看各个食堂的食谱和人流量;运动场所,凭借手机即可借用器材,参与体育锻炼。

(2)智慧公共服务表现

资源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基于用户使用日志或定制通过分析和预测进行资源推送,推送的信息资源正是学习者所需,智能化检索和定位,提高服务效能。实现高校公共服务区域化、虚拟化,用户切实感受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获取的便利性。

(3)智慧教学表现

教学资源、素材、参考资料等存储、传输、获取便利,根据学科、课程和章节内容灵活选择物理、虚拟课堂或混合式教学。构建学习社群,师生交互便捷,实时互动,应用学习记录与智能分析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数据,分析数据,依据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智慧性管理、记录、分析、评价,提供个性化教学。[9]学习者体验是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带来个人心境愉悦,收获满满,引发思考、想象和创造力的迸发。

(4)智慧学习表现

适应信息时代新型学习模式,利用智慧公共资源服务,在线访问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参与学习社群,基于主题或任务驱动进行互动、协同学习,学习者知识、技能、情感和思维之间产生交集、碰撞、火花,进而生发“1+1>2”的学习模式。参与翻转课堂,进行深度学习,指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知识内化再生创造,关注自我创新素养培养。善于利用教育云平台的智能学习分析系统全程掌控自我学情,把控学习进程,达成预期学习目标。

(5)智慧管理表现

智慧管理是指通过智慧云平台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检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34]表现为业务精确划分,统一的校园教务、学生、人事、财务、国资、后勤、科研等数据管理,简化业务流程,基于校园云的广泛参与,智能化运行环境监控和故障预警、洞察、预测,自动化公共事务查询、预约与使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资源分配预测及科学决策能力。智慧管理下用户体验其实是校园事务简单而智能,服务可视可控。

(6)智慧社交表现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发布过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方法和圆融的社交智慧。[35]社交能力是高校师生综合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时代,用于人际交往的应用(如从博客到微博、从QQ到微信等)不断推陈出新,基于这些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涌现出大量的社交策略和方法,为高校师生提升社交能力增添助推剂。师生可以建立多样化的社交空间和社群,自组织多类型主题社交活动,人与人之间建立实时互动、协同与融洽的关系。

(7)智慧文化表现

智慧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总体体现,校园整体上的环境、制度、人的言行和精神层面给人的感觉是“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天道酬勤”、“共赢精神”,物理校园和虚拟校园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并相互促进,各种积极文化因子不断去磨合、取舍、选择、融合,逐渐形成用户认同的核心价值与行为方式;[36]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校史馆、智慧社区和各类组织活动等传道于用户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8)智慧决策表现

决策就是决策者在两个或多个方案中进行选择,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预先制定方案并付诸行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调节的动态过程。[37]Simon(1957)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校园里管理无处不在,管理者做顶层规划和业务管理,教师做教学管理,学生也要做学习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决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耶鲁大学教授Esty(2006)指出,“数据驱动决策”,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决策更要用数据说话,无论是基于应用系统后台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还是在线大众化专向调查,无论是管理、教学、学习,还是公共服务优化选择,都凸显大数据驱动的背景,决策高效、开放和科学。

四、高校智慧校园发展愿景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科学、超前、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协调智慧校园技术、环境、资源与人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智慧校园建设CIO体系,构建智慧校园建设模型,多视角反复论证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服务价值度和目标达成性。将智慧校园分阶段分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智慧校园智慧层级分层建设,也称三度智慧层级目标,①智慧旨在建设校园互通互联、全面感知,环境、系统、平台的智能化建设,达成Smart智慧目标。②智慧为数据集成整合、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系统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内涵等,达成Intelligent智慧目标。③智慧为提升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社交、智慧文化、智慧决策、智慧生活、智慧公共服务等服务水平,重在模式创新、人员素养提升,旨在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达成Wisdom智慧目标。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按照规划逐步进行,遵循建前调研、系统架构、试运行、改进、正式运行、效果反馈再改进的流程,整个过程基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旨在打造一个以用户服务为导向,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良性发展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

结束语

随着新技术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各种蕴涵着创造者、开发者智慧的智能应用与系统、平台引进高校校园,智慧因子逐渐融入校园,高校校园在技术层面、数据层面、组织层面、结构层面、环境层面、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智慧性不断提升,这个层面是源,而置身于校园的用户智慧生发与传递,却是第一要义,这就需要高校的顶层决策与管理者、执行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慢慢实现。

[1]徐青山,张建华,杨立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以“智慧北航”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2]郑勇.国内近百所高校实现“智慧校园”[N].北京晚报,2015-12-2.

[3]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4]赵春,任友群.高校管理信息化:离智慧校园有多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3-7.

[5]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徐晶晶.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6]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7]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8]王运武.“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辨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2):21-28.

[9]于长虹,王运武,马武.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12.

[10]于长虹.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16-20,28.

[1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99.

[12]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07-111.

[13]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14]陈颖.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校园体系及运营模式探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15]罗辉琼,梁卓明,何明发.基于移动服务开放平台构建高校智慧校园生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52-55.

[1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李宗培,黄美仪.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109-114.

[17]杜炤,赵灿,付小龙.校园社交网络中社会化标签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8):3235-3238,3261.

[18]宓詠,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3-7.

[19]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20]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21]程敏,智慧教室的设计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6):248-252.

[2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23]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89.

[24]高媛,黄真真,李冀红,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认知负荷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7(1):56-64.

[25]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21-125,131.

[26]智 慧 [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智慧/129438.

[27]智 慧 [DB/OL].http://www.baike.com/wiki/智慧&prd=so_auto_doc_list.

[28]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3-125.

[29]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30]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31]蒋东兴,刘臻,沈富可,金永灿,付小龙.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5.

[32]张菊等.建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诉求[J].重庆高等研究,2017(1):43-46.

[33]李广文.基于用户体验教育资源平台设计[J].教育信息技术,2014(5):18-20.

[34]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35]樊文军.从语文学习领略古今社交智慧——评《大学语文与社会交往》[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36]吕建国.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15-19.

[37]胡税根,单立栋,徐靖芮.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公共决策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15.

猜你喜欢

校园智慧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