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全《长生秘诀》养生法
2018-01-26赵德贵
文/赵德贵
石成全是我国清代颇具影响的养生学家,又名天基,号醒巷愚人,世居江苏扬州,生活于康熙时代,他幼年和少年时期赢弱多病,几乎殒命,成年后终身不仕,毕生在民间潜心于养生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石氏撰著颇丰,其主要著作除了《长生秘诀》之外,尚有《长寿谱》《救命针》《食鉴本草》《食愈方》《延寿丹方》。
精神列首位
在养生保健诸要素中,石成全首先重视的是思想情志因素,在他的代表著作《长生秘诀》里,就强调摄生当以心思为第一,故将“心思部”列在首位。在《长寿谱》中,亦首列心思部。在《救命针》里,他明确指出:“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令其心不乱求,心不妄念,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矣。”这样,即使患了病,也容易治疗,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以很快痊愈。
石成全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善心,不应有邪念。也就是说,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不能干损人利己的缺德之事。这样才有利于养生。他说:“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先有心。”还说:“此念可利益于人乎?此言此事可无损于人乎?有利于人者,即毅然措之实际;尚无益而损于人者,念即勿起,言即勿说,事即勿行。时刻存心,反躬刻责,惟恐有不善,行善始力。大抵只要本念无恶,即横来直去,总归于善。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赤心白意……善之一字,真生生世世受用不尽,譬如意宝珠,何求不得?非独祈寿一事而已。”石氏所强调的实际上是思想品德修养,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健康长寿,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一个心存善良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给人以有益帮助,那么从他人那里反馈来的自然也都是投桃报李的有益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自己就能时时处处均可得到精神安慰,能够得到那些损人利己的人所根本不可能得到的许多快乐。
石成全指出:“心思之切忌者,莫若忧愁恼怒,伤人最烈。”因为忧愁恼怒有三害:“伤肝则气昏胁痛而成胀满,伤肺则气逆吐血而成虚损,伤脾则气结减食而成鼓膈。”他要求人们善于自处,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凡遇急暴事,以安静心应之;遭拂逆事,以谦虚意受之”,既往勿究。总之要沉着冷静、处变勿惊,更不能自寻烦恼。
知足可常乐
石成全很赞赏“知足之人常乐”的观点,他说:“人若知足,虽贫如乞丐,贱似舆隶,亦安然自在而有许多乐处。人若不知足,虽富可敌国,贵为天子,他心中偏有图谋争占,忧虑不了,得陇望蜀,有东想西,以有限之精神,逐天涯之嗜欲,境虽极乐,自己反寻出许多苦恼来。”由此可知,多欲和贪心,常常是产生许多无谓烦恼的根源。因此要想保持乐观情绪,就必须抑制嗜欲和除去贪心。
石氏在《救命针》有载:清代康熙年间,扬州有一位老寿星,名叫李应麟,享年144岁。当李氏满百岁时,须发皓白,而精神健康如50岁人。石成全专程拜访了这位同乡老寿星,并向他请教养生之术,李应麟回答说:“我法极是简易。曾于壮年只依家叔李九成词内三句,遂得利益到今,未尝一日暂离。三句谓何?‘一生快乐且随缘,穷也欣然,通也欣然。’此十五字,实仅快乐随缘四字:要知随缘,则知穷通得失诸事俱有定数,既不过忧,又不强求,日日皆得自在快乐矣。”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淡泊相待,不为得喜,不为失忧,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情绪。
饮食有节制
石氏具体提出了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等原则,有很好的实际参考价值。
“食宜早些”是指早餐或晚餐的时间应当提早,认为清晨食白粥最能“畅胃气、生津液、和五脏,大补于人”;晚餐太晚,食后不久即睡,则脾胃不甚运动,饮食自然停滞于胃脘间,使脾胃大伤,拟“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须防滞胸膈”。
“食宜少些”。每餐不要吃的太饱,脾胃消化食物应留有余地,用膳宜少食多餐,绝不可少餐多食,这是预防肥胖病的有效方法,粘硬难消之物宜少食,荤腥油腻之物宜少食,厚味香燥炙烤之物宜少食,避免损伤脾胃,酒少饮则陶性情,和血脉,颇为有益。
“食宜淡些”。淡食最能滋补人体。五味各有所伤。如咸多则伤心,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甘多则伤肾。其中咸味能凝血滞气,伤人更甚,所以食盐过多,常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甘味不能过多,如吃糖太多不仅伤骨坏齿,而且很容易患糖尿病、肥胖症,故言甘多伤肾。总之,饮食清淡,不嗜厚味,自然疾病少生。
“食宜暖些”“食宜软些”,因脾胃喜暖而恶寒,故生冷瓜果宜少食,恐伤脾胃而成腹痛呕吐,泄痢诸疾,饮食温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老年人脾胃虚弱者,极易生病,就连米饭也不能煮得太硬。石氏认为早晚均以食干粥(比较浓稠稀饭)为好,最能滋补脏腑,即使饱食,脾胃也不会损伤。石氏从小患疳积病,脾胃素来虚弱,后因长期坚持食粥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