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生“数学特长”的培养
2018-01-26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黄 丹
一、问题的思考
一直以来,每当说起小学生的“特长”培养,人们总是会联想到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等,而很少会有人想到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这不禁让我感到困惑,难道是数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不重要吗?可是小学课程中每天都有的数学课又向我们表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然而难道是数学不具备培养成为学生特长的条件吗?笔者觉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1.“数学特长”≠“奥数特长”
胡某,男,四年级学生,该生的父亲将他送去学习奥数,希望他能够将奥数作为特长,成为以后升学的敲门砖。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胡某的数学成绩并没有在奥数学习后有所提高,反而在不断下降,上课也不愿意听讲。数学老师通过与他沟通了解到,奥数太难了,他听不懂,一点儿也不想学,就连数学课也不想上了。
其实,现在有许多家长抱着攀比的心理,胡乱跟风,完全不顾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让孩子学习奥数,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花了时间却没有收获。因此,一些人认为奥数学得好,就是数学学得好,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数学特长”≠“奥数特长”!
2.“数学特长”=人人拥有
数学充满整个世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生学习数学要源于生活,培养“数学特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数学眼光、善于分析的数学思维、善于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特长”的培养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效果。它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强调的是学生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适合每一个学生,有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特长”的培养可以开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能带动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二、“数学特长”的内涵
1.“数学特长”: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很少或基本上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如看到一朵花,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说这花真美,这花真香,而很少听到学生说这花是圆形的,这花有几片花瓣等有关数学方面的语言、有关数学方面的思考。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质正反映了学生的思维习惯问题,而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正是首要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数量等方面去观察,学生数数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将数和实物联系起来理解,学生计算时,要帮助他们和原本的意义联系起来。
(2)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费问题、有关社会热点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数学问题等,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解答上述相关问题,既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的运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要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在平时不经意间教给孩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方法,茶余饭后,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可以教孩子如何观察、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学数学绝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否则孩子会厌学数学。
2.“数学特长”:用数学思维分析事物
让学生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领域。一般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都存在于具体的生活情节之中,学生如果能想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便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道关于土地方面的复习题,在学生解答后,总结出关系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
(2)直觉思维。“一眼看出”“顿悟”指的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它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乘法口算学习伊始,教师通过题组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只需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做出简单的判断即可,而直觉思维的发展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创造思维。只会不停地做题,不懂得创造,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发展创造思维应该成为“数学特长”培养的重要内容。创造并不是凭空臆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而新的创造可能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悄悄开始了。创造思维主要体现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整体思维等方面。
3.“数学特长”: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
我们所谈及的数学能力具备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强调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结论本身。“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质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尝试、体验、探究,学生有机会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并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其能够自然而然地概括出知识,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特长”的培养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个性
虽然说培养“数学特长”观点的提出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教师在学生“数学特长”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
2.调动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兴趣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即使在“数学特长”的培养过程中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有兴趣的学生也不会轻言放弃,击败困难的决心反而会使他们愈挫愈勇,当战胜困难之后,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数学特长”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创造思维越活跃;兴趣保持得越持久,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愉悦学生的身心
“数学特长”的培养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数学学习中释放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将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而此时学生的“数学特长”便成了真正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