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陷入攀比的“孔雀心理”

2018-01-26谭珊珊

益寿宝典 2018年4期
关键词:孔雀开屏挫折感心理学家

文/谭珊珊

争强好胜是人的本性之一,但是,如果一味地逞强、炫耀、攀比,那就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有人把这种心态称之为“孔雀心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孔雀心理”。大家知道,公孔雀在求偶或者面对美丽的诱惑时,会展开尾翼,炫耀自己。孔雀开屏美丽耀眼、精彩夺目,其中多少有点炫耀的意味。孔雀开屏时洋洋得意的样子,有种表现自己的味道。

“孔雀心理”是某些人、尤其是一些女性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隐患,这种心理隐患存在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有的人表现得比较强烈;有的人表现得不太明显。

如果一个人的“孔雀心理”占了上风,就容易陷入不停地比拼争强的境地,常常为了争胜而盲目攀比。孔雀心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当然,人免不了都有些虚荣心,但如果虚荣心太过,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出现“孔雀心理”。这时不妨检测自己是不是己脱离现实,以致常常膨胀自己,才够得上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像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孔雀心理”其实源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社会太强调成功、成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急于争胜求胜,唯恐落于人后。染上“孔雀心理”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进而导致身心疾病。炫耀、攀比是无止境的,陷入无止境的争强好胜之中,就远离了快乐和自信,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那么,怎样摆脱“孔雀心理”呢?

首先是不要过于苛求自己。喜欢攀比的人,自尊心总是很强,习惯于把目标定得很高,做什么事都喜欢高人一头。但因为能力所限,无法实现目标时,便终日郁郁不乐,这无异于自寻烦恼;有的人要求自己做事十全十美,对自己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瑕疵而自责,这也是自寻烦恼,受害的还是自身。为避免无谓的闷闷不乐,少一些挫折感,最好还是明智地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功和成就,心情自然会舒畅了。

不过,有的人恰恰相反,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拟为成功者,以满足和安慰自己的求胜心理;或者通过炫耀、攀比来摆脱自己的失落感,以维护心中膨胀起来的自尊。比如有人经常会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认识哪位大人物,自己的同学多么有本事等,都是自卑心理的反映。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对挫折、打击以及种种压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不如意”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改变认知,尤其是要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形成鲜明对照的。

同时,对亲人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喜欢攀比的人在自己一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把期望寄托在周围最亲密的人身上,有的妻望夫贵,有的望子成龙。”这种“期望”一旦没有实现,势必给当事人带来极度失望、极度挫折感。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轨迹,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呢?这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要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同时要有丰富多彩的高雅生活情趣和适当的学习安排来充实自己。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处处与人竞争,常常迫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在这里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在心理上不要把别人看成对手。每个人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不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自己过得轻松,就是自己的一种福气。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要学会调整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对正常生活需要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顾实际摆阔则是不合理的。比如,对干净整洁、符合白领身份的服装需要是合理的;而为了赶时髦,过分关注容貌而去浓妆艳抹、追求名牌则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心理平衡。

猜你喜欢

孔雀开屏挫折感心理学家
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
谁更难过
大学生学业挫折感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孔雀开屏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