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2018-01-26朱增勇张利宇刘丑生
张 娜,朱增勇,张利宇,刘丑生
(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朝阳 100125;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科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海淀 100081)
近些年,规模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陆续布局东北三省,有效推动生猪产能向东北地区转移。为深入了解当前东北生猪生产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调研小组先后赴辽宁朝阳市、吉林省洮南县、扶余县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望奎县进行了调研,走访了当地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收购商贩和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并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了解了生猪生产、屠宰加工及粪污处理情况。总的看,东北地区生猪产能扩张迅速,外调是消化过剩产能的主要方式,对全国生猪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虽然目前生猪价格深度下跌,但大规模企业的投产计划受影响不大。随着生猪产能继续扩张,市场波动将加剧、环保压力将增加,需要引起关注。
1 东北地区发展生猪生产情况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玉米资源丰富,生猪养殖密度低、粪污吸纳能力强、环保压力小,有着天然的生猪养殖发展优势。尽管2016年以来各地禁养区划定及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拆迁较为集中,但对东北地区已有产能影响较小。据了解,截至2017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各地均已经完成了禁养区的划定工作,全省划定禁养区3074个,面积约为7.2万平方公里,确定的禁养区搬迁企业个数176个,已经全部完成关闭、搬迁或退养协议签订工作。其中涉及猪场102个,涉及生猪存栏量9万头,仅占全省生猪存栏的0.7%。而这几年东北地区生猪产业依赖大企业的集中投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1.1 大企业投资规模大,产能增长快 在辽宁朝阳市,温氏以“公司+家庭农场”的方式覆盖朝阳全部5县 (市),目前已发展温氏家庭农场达到341个,2017年出栏68万头,占该市当年出栏量的15%,2020年,农场建设将达1000个,年出栏商品猪达到260万 ~300万头。温氏、牧原、金新农、正邦和双胞胎、天兆和湖南佳和16个新建项目已经在黑龙江开工,到2017年末,入栏母猪10万头,年新增仔猪230万头以上。未来5年将达到年出栏4000万头。在吉林,雏鹰农牧、正邦等规模企业主要布局于长春、榆树、德惠、公主岭、白城等地区,2018年预计新增产能360万头,较2017年翻番。当前猪价快速下跌没有影响规模企业的生产布局,仍按照总体规划生产和运营,受访养殖企业表示猪价低迷期正是企业发展扩张的有利时机,企业要获得占据土地资源的先机,未来养殖集团间的竞争将日益剧烈。
1.2 “公司+农户”是大企业主要发展模式 除河南牧原、扶余绿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工业化方式开展自繁自养外,大部分企业如雏鹰农牧、正邦、温氏等均以“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生猪养殖。公司负责提供仔猪、饲料、疫苗、技术服务、商品猪销售,农户或合作社负责圈舍建设、管理和代养商品猪。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规模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户或合作社在场房建设和饲养管理方面的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规模企业能够减少养殖投资支出,同时掌握了饲料、疫苗以及相应圈舍建设设施设备的市场,分化养殖风险,养殖户也能保障一定的收益。相比自繁自养企业,当地政府更倾向于支持“公司+农户”投资模式的龙头企业,认为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1.3 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布局生猪全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多环节的介入,降低运营成本 雏鹰农牧布局玉米贸易、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玉米贸易方面,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玉米期货,2017年在吉林白城的粮食贸易达到42万吨,保障自用原料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收源。饲料生产方面,在黑水镇等地建成12万吨膨化饲料、18万吨饲料厂和70万吨饲料厂,另外还有70万吨饲料厂在建,全部供企业内部使用。屠宰加工方面,在洮南经济开发区建设屠宰厂和熟食加工厂,屠宰生猪100万头,加工熟食2万吨,屠宰厂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公司在河南、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吉林的洮南等地建立门店150余家,与生鲜电商合作线上销售,通过线上线下布局猪肉产品销售端。其他企业如双胞胎、正邦主要布局饲料加工和养殖,暂时还未涉及下游屠宰加工及销售,主要还是通过与屠宰厂建立合同或者经纪人等方式在省内销售或者外调至东北其他省及北京市等主销区。尽可能地扩大对生猪产业链条控制已经成为各大规模企业的共识。
1.4 企业重视粪污资源化处理和利用 规模企业在建成时大部分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吉林雏鹰农牧为6个乡镇的猪场配套建立10座污水厂和1座有机肥处理厂,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公司的用电问题。黑龙江鸿福集团研发实现了冬季废弃物的正常腐熟发酵,通过无害化系统将养殖废弃物处理为沼渣、沼液和有机肥,生产有机大白菜和有机玉米,每亩施肥1吨沼渣和3吨沼液,实现大白菜增产1/5,出口到韩国,提升了白菜附加值。受收益提升刺激,种植户2016年生产有机大白菜180万斤,2017年增至360万斤,2018年将会大幅提升到700万斤。
2 东北地区产能扩张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扩张速度过快易引发市场波动 2017年开始东北地区生猪新增产能加速释放,吉林和黑龙江猪肉产量分别增4.3%和4.9%,未来几年生猪产能会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释放速度会加快。产能的扩张将会导致华北地区生猪供给增加,进而影响全国生猪价格的稳定。同时,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后,凭借其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会对中小散户形成挤压,尽管规模化发展是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但是仍然需要考虑适度规模化以及养殖规模化结构的平稳发展,避免养殖户大量退出造成的下一轮猪价剧烈波动。
2.2 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能力依然不强 生产屠宰加工一体化全产业需要巨大的投资,同时产业链建设仍需时日,出栏生猪仍需外调其他地区。吉林扶余市生猪除自食自宰外,主要销往黑龙江、辽宁等地。现有生猪屠宰厂4个,其中扶余联润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停产,其他3个屠宰厂正常生产,这些企业缺乏深加工能力,当地市场不能消化的生猪只能外调到其他地区,不但不利于产品增值,提高当地税收和增加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会因为大量生猪外调压低销地猪价。
2.3 高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仍存在难点 东北地区粪污资源化利用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密度大、粪污产生量大,存在养殖量超出土地承载力的问题。根据黑龙江鸿福集团实践经验,一头猪年产粪污600斤,一亩地年消纳粪污1600斤,合一亩地可以承载3头猪(稍高于农业农村部《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推荐的以氮为基础的中等氮养分水平土壤种植玉米的土地承载力2.4头猪/亩/当季)。吉林洮南县2017年出栏生猪100万头,2019年将达最大产能400万头。粪污处理方面,其主要通过固液分离,固体粪加工成有机肥,污水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就近还田。在剔除其固体粪便氮排放量(占总排泄量的50%)后,按一亩地6头猪的承载力算,其配套耕地面积需为66.7万亩。而吉林雏鹰所在的6个乡镇总耕地面积仅为84.25万亩,无法承担包括生猪在内的全部养殖畜种的粪污消纳。二是受高寒地区温度影响,粪污治理技术难度高。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时间长达6个月,怎样解决低温下的高效发酵处理问题是当前粪污处理水平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三是粪水、粪肥出口受限。种养结合仍处于一厢情愿阶段,农民利用粪肥主动性不高。受粪肥使用便利性较差,产出作物优质不优价等影响,农户使用粪肥积极性不高。
2.4 高纬度地区生猪养殖技术仍有待研究 东北地区生猪养殖技术及粪污处理技术还须加强研发支持。猪生长的较适宜温度是14~23℃,而东北三省因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一方面提高了圈舍建设成本和保温成本,给生猪养殖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给粪污处理中的发酵环节带来很多困难。此次调研发现,部分南方起家的养殖企业在向东北地区转移过程中,在圈舍建设、夏季降温、粪污处理设施方面仍沿用南方地区建设经验,保温、加温和通风设计上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导致出现圈舍设计不够科学、冬季保温和加温效果差,粪污处理困难等问题,高纬度地区的养殖技术还有待探索。
2.5 活猪外销为主,调运距离长、成本高,导致猪价波动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生猪价格连续快速下跌,1月第3周起活猪价格持续下跌,至3月第4周,全国活猪价格由15.37元/公斤跌至11.20元/公斤,累计跌幅27.1%,东北地区跌幅高于大部分地区,累计跌幅均高于30%。其中,黑龙江省跌幅最高,由14.31元/公斤跌至9.34元/公斤,跌幅34.7%。黑龙江作为离生猪主销区最远的东北省份,其外调至北京市每公斤价差达到1.4元/公斤以上才有利于生猪外调,市场价格下跌时,受其他地区竞争影响,外运不畅,降幅高于全国水平,通常处于全国最低价格水平。
3 对策建议
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规模化、组织化、区域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型饲料、养殖和屠宰加工龙头企业进入养殖行业表明,行业纵向和横向整合开始加快。尽管东北地区是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的主产区,但是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有助于真正推动生猪产能转移。
3.1 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引导 据农业部监测东北三省、山西、内蒙古、陕西等6个生猪发展潜力地区的新建规模猪场显示,其新猪场2017年出栏 551万头,2018年计划出栏 2368万头,2020年将达到5900万头,为2017年全国出栏量的8%,平均年增幅323%。当前全国环保禁限养基本接近尾声,老猪场养殖量基本趋于稳定,而需求方面,老百姓肉品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且猪肉人均消费量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未来猪肉消费需求动力减弱,新建规模猪场的扩张力度和速度将对整个生猪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生猪产业面临区域和结构调整双重考验,产业发展重心由数量增长转向提质增效。完善生猪生产监测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有助于降低盲目扩张导致的市场风险,促进生猪生产稳定。
3.2 引导建立活猪和冷鲜肉多种运输调运方式以活猪运输为主的流通屠宰模式和热鲜肉消费偏好下,活猪运输半径问题将会提高流通成本,加工猪肉运输不但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更有利于保障肉质,便于产销区间供需调节。大量养殖企业在东北和内蒙的布局2018年将开始集中释放产能,大量活猪南运,不仅会容易引发疫病传播,由于其运转周期短,在生猪市场价格行情波动期无有效缓冲,会加剧行情波动。要有效释放产能,保障生猪稳定供给,就必须改变现在东北地区猪肉深加工能力弱的缺点,向深加工猪肉产品的加工方式转变,减少产能过快扩张对猪价的冲击。
3.3 深入打造种养结合的生猪养殖产业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的实施对养殖废弃物处理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标准,但要建立完全的畜禽养殖产业闭环,既需要对上源养殖场(户)的粪污处理有监管、有约束,使粪污通过处理变成粪肥,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粪肥种植产物的销售市场,让下源的种植户在用完粪肥后有利可图,爱用、愿用粪肥,才能真正打通整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全部环节。因此,粪污处理上,建议继续通过具体的激励和引导措施,提高粪污处理水平和比例。例如对粪污处理设施的补贴、环保设施改造提供低息贷款等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加大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投入。粪肥还田上,着重对粪肥种植产品市场标签的建立和规范。当前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改造关键期,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和市场供应能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建立起一套消费者可信赖的粪肥种植产品供应链条,既能抓住潜力巨大的消费端,又能解决粪污还田的驱动力。在5G和物联网的不断实现背景下,这一路径的打通指日可待。
3.4 探索、引导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屠宰产业链 自繁自养、育肥场(户)与屠宰产业无直接联系,主要通过经纪人、贩运商与市场联系。搭建合作平台,以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与屠宰企业和猪肉销售建立密切合作,使二者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可以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促进合同销售、纵向一体化和区域化生产等密切协作方式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养殖场(户)市场话语权、分享生猪养殖的价值增值、提高收入,减轻农业生产、营销中面临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