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间第一好事

2018-01-26赵林涛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救难大德救人

○赵林涛

高攀龙(1562至1626年),江苏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与顾宪成等人修复重兴东林书院,讲学逾二十载,“操履笃实,粹然一出于正,为一时儒者之宗”。(《明史·高攀龙传》)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终为魏阉迫害,沉水保节。《高子遗书》卷十收《家训》二十一条,其中写道:

古语云:“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故济人不在大费己财,但以方便存心,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敝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馈赠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长物一二件,切切为贫人算计,存些赢余以济人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德,此为善中一大功课也。

文中所引“古语”,出自明人吕德胜所撰启蒙读物《小儿语》。高氏亦以“救难怜贫”教导子孙,重的是“存心”二字:

一不拘费财多寡。救人饥寒,未必需要太多花费;个人景况不同,衡量付出固不宜明码标价。汶川地震那年,那位用手走路先后四次捐了一百多元的乞丐感动过无数国人,至今、甚至永远都是人们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二要为贫人“算计”。这里的“算计”,说的是节俭。说到节俭,就得说说“剁手”:明明知道不该买,还是忍不住要买!倒也不是绝对不能多买,若是存了“布施”之心,把钱花给需要的人们,那又另当别论了。

三在于持之以恒。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于此又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文中所言“大用”、“大德”,都是为人考虑,为“道”权衡,而非计较个人得失。

想到一个小故事,发生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者的母亲身上。老人家深明大义,当年毁家纾难,毫不吝惜。有乡邻无粮糊口却又因屡受施舍难以启齿,她送去满满一斗白面,上面敷了一层麦麸,为的是人家容易接受——救难怜贫而能体恤人家的尊严,这也是“存心”!

想到那些假借名义骗取同情牟取利益的报道。很多人为此义愤填膺,往往还没有“做”,就已经坚定了“不做”的念头。殊不知,被骗一次,损失尚可计量,如果由此误了“为善”“功课”,岂不是又被世风日下好人难当的“假象”骗了一回——不忘初心,不为外物所扰,此“心”之所尤须长“存”者也。

猜你喜欢

救难大德救人
大德歌·冬景
救人命的灭鼠药
诸葛瑾救人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积微善,成大德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大德不酬 为善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