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准扶贫遇到“懒汉”
2018-01-25杨锟
笔者“连心”帮扶的贫困村里有一个贫困户,年近50岁了还是个单身汉,原来在村里的废品收购站从事垃圾分拣工作,月收入1300元。依靠这份稳定的收入,他已经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今年8月份他辞去了工作,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生活没有压力,工作没有动力。笔者作为“连心”帮扶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番五次动员他去找工作,并且主动带他到企业联系就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他不会干,需要体力的活儿他年纪大了又干不了,介绍他到园区务工他又嫌远。最后,只能帮他安排了个公益性岗位,月收入只有500元,面临着返贫的风险。如何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和自我造血的功能,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连心”小分队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统筹协调了大量项目资金,投入到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许多贫困户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种种实惠和好处,在扶贫政策的帮扶和引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踏上了勤劳致富之路,摆脱了贫困。但我们也要看到,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了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脱贫摘帽的勇气和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享受了国家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補助,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缺少奋斗致富的主动意识,甘当“懒汉”;有的贫困户缺少发展资金和劳动技能,加上信息闭塞、思想僵化,想致富却摸不到门道,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方面的贫困更可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扶志、扶智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果扶贫不扶志,不但帮扶措施难以凑效,甚至千辛万苦得来的脱贫成果也不能巩固持久,即使暂时脱了贫,也极有可能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贫困群众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摸不到脱贫致富的门道,无所适从,甚至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从政策物资上帮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充分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树立不等不靠、自立自强、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先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再撸起袖子加油干,彻底甩掉穷帽子。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改造贫困群众的思想,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中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难点和障碍,必须下好绣花功夫、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精准扶贫领域各项政策,把政策红利转化为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行动中来;要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扶贫举措、帮扶成效等,尽快建立针对贫困户脱贫成果的考核评估机制,直接与扶贫政策的含金量挂钩,奖勤罚懒,倒逼他们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要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大力塑造和宣传致富龙头企业、创业带头人、脱贫之星等先进典型,同时利用“道德红黑榜”曝光一批好吃懒做、“坐、等、靠、要”的贫困户,通过深入开展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等靠要懒惰可耻”的舆论氛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连心”小分队要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调研,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燃眉之急,又要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教育工作融入进去,帮助他们破除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要给贫困户“输血”,更要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要在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的基础上精准帮扶,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产业技能、信息流通等方面的培训,认真落实支持贫困群众培训、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增强就业本领,拓宽致富门道,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杨锟,中共抚州市委办公室综合三科科长,驻南城县株良镇城上村“四进四联四帮”小分队队员。
责任编辑: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