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传统文化价值探讨
2018-01-25王靖
王靖
中国古代文言文博大精深,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单单要学习它的语言知识,更应该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以中国古代经典文言文《鸿门宴》为例,深入探讨该文涉及的丰富传统文化。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章,同现代文一样反映的也是生活现实,只不过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现实。既然是反映生活,就难免涉及古代生活的习俗礼仪、制度典章,还会涉及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具、衣食住行等习惯。如果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仅仅为了学习文言文语言,那么学习的过程必将是枯燥乏味的。我们通过剖析文言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能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还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中国古代原汁原味的文化背景。接下来,笔者将以《鸿门宴》为例,从人物称谓、古代官职、席间座次、成语典故等几个方面,深度探讨《鸿门宴》中涉及的传统文化。
鸿门宴,指的是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与会的两方包括当时共同抗秦的军队领袖——项羽和刘邦。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有着重大影响。《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详细记载了鸿门宴当天,项羽和刘邦及其各部下在宴会中发生的种种故事。
一、人物称谓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对礼数是非常讲究的。古人在人称姓名上尤其重视,这也形成了古代文言文中人物称谓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人物称谓不仅能表现出当时当地的传统,更能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首先我们来探究刘邦对张良的称谓。《鸿门宴》中,刘邦一共称呼了张良五次,其中有三次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有两次是在宴会之后。刘邦在宴会前,面對项羽四十万大军随时攻城的危险惊恐万分,这期间,刘邦称张良为“君”。“君”是敬称,且常用于平辈之间。刘邦是张良的主子,称张良为“君”可以看出刘邦是为了屈身拉拢张良,以便让张良为自己献计献策。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后,心有余悸的刘邦还没逃出项羽的掌心,这时想借故离开,只能靠张良留下来搪塞。但张良若是留下,很有可能面对项羽的魔爪,恐不能保全性命。刘邦这个时候只能好言相求,两次称张良为“公”。“公”用于对长辈的尊称,这是刘邦再次降低身份,为了活命,近乎祈求。
我们再来分析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农民起义的大将,在反秦的农民起义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本应相当。怀王曾与诸将约定:“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本应在关中称王。但是,就当时的形势来看,项羽手下精兵良将四十余万,而反观刘邦,只有十余万。考虑到实力的差距,刘邦对于王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只得忍气吞声。在《鸿门宴》中,刘邦一直以“将军”称呼项羽,并总是自称“臣下”,俨然一副小心讨好的模样。这也是刘邦忍气吞声的一种表现,同时刘邦也抓住了项羽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特点,用甜言蜜语让项羽掉以轻心。从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刘邦对人的称谓可以看出,刘邦心思缜密能够随机应变。
二、古代官职
官职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文言文中,通过官职体现出来的身份地位,读者可以很轻易地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对分析事件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鸿门宴》中,因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加剧了刘、项之间的矛盾,他是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古代,左司马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军政要务,也因为这个原因,曹无伤才有机会打探到刘邦的核心军事机密。如果说左司马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那么范增就是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重要人物。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地位很高,他凭借自己亚父的身份,煽风点火,激化刘项二人的矛盾。文中还提到项羽的季父项伯,同时他也是左尹。也因为这个双重身份,他才有机会打探到绝密的军事情报,从而夜会张良,出卖情报,使得形势有所转机。
三、席间座次
中国古代对于座次的讲究十分严格,宴会中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身份。《鸿门宴》中对宴会座次的描写可谓非常细腻,绝非泛泛之笔,可见作者希望读者能从座位的描写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古代的礼仪中,一般“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不同的座次代表不同的地位。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故也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考虑到当时的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那么其对于座次的考究也应同室内相仿。文中所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常理,刘邦是客人,应该坐在东向,即最尊贵的位置,但是项羽自己却坐在了东向的位置,次之的席位也安排了自己的谋士亚父,刘邦被安排在了第三的位置,张良只有陪坐的资格。这种不按情理、颠倒座次的做法并不是因为项羽不懂得宾主之理,相反是因为项羽深谙宾主之理却故意如此,这突出了项羽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特点。
四、星宿天文
古代的科学不如现在发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文星象则成了人们预测未来、识别天气的一种很重要的工具。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将星象分为四象二十八宿。其中二十八宿是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座,也是古人用于天文观测的重要依据。古人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把每一方的七宿想成一种动物的形象,分别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其中龙虎是皇权的象征。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是《鸿门宴》中范增命人去观看刘邦的气——这里指刘邦军帐方向的星宿。“成五采”指的是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是真龙天子将要诞生的地方。这也预示着刘邦以后能够建立汉朝,成为天子。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他急忙转告项羽,这一举动,无疑激化了双方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成语典故
作为汉语中提炼的精华,成语一般都源自故事或者文言文。通过古代诗词、文章学习成语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方式。《鸿门宴》中涉及的成语很多,大家多耳熟能详,正确理解这些成语有利于我们分析文章进而从中发掘传统文化知识。
1.鸿门宴
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2.秋毫无犯
《鸿门宴》的原文是:“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指的是鸟兽秋天新换的很细小的绒毛,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此成语现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的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席上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现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指向某人某事。
4.劳苦功高
《鸿门宴》的原文是:“劳苦而功高如此,未尝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成语意为“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作出了很大贡献”。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的原文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字面的意思是“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现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