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
2018-01-25徐晓彬
徐晓彬
一、材料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辨析的对象。套句古话,即“舍矢如破”的“的”也,“靶子”也。因此,切切不可错过关键词,它提示了写作的对象、重点和内容。与2017年江苏卷相比,今年的材料关键词更为醒目突出。因为2017年的材料中,“车”字共出现六次,“车来车往”一词只出现了两次,如果误以为“车”是关键词,则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因为不是所有的车都可以“车来车往”,而今年则不存在这样的干扰项。
三句话的语意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对考生既有提醒和强调,又有启发和引导。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第一句话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引出“语言”这一关键词,同时暗示考生除了人类习知习用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它们各自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第二句话阐述了语言的功能,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同时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提醒考生人类创造的其他科学、文化成果,也可以被看作不同语言的结晶。这里列举了四种,前两者是文艺语言,后两者是科学语言。当然省略号之中还可以填进其他内容:文学、数字、建筑、影视等。这样第一句话中的“生活”就兼指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了。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第三句话是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从生活、生命、文明三个角度,指出语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丰富生活”较易理解,“传承文明”不乏佐证,“演绎生命”可以意会。
总体说来,材料的三句话既灵动有味,又包孕丰富。“花解语,鸟自鸣”,材料一开头就流露出清新的诗意。“音乐、雕塑、程序、基因……”,作为对“不同语言”的解说,由熟知到陌生,由传统到现代,将人类创造的诸多变式语言整合到“语言”的范畴中,视觉冲击之外,极具启发性,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考生扬一己之长。
关键词的选择别具匠心。“语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唇齿之间,只道是新考题,原来是旧相识,有利于学生考场上的稳定发挥。同时,又与国际上的“汉语热”、国内的“经典热”遥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相比江苏卷以往的关键词“青春”“智慧”等,“语言”一词更是返璞归真、寸铁封喉,直击语文学习、语文考查的要害。对语言概念的理解、辨析,对语言现象的观察、描述,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加工,足以探测出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
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车来车往”,从“行”切入,以“车”为媒,引导学生扫描人间万象,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写作空间。与之相比,“语言”的写作空间比“车”更大——并非每个人都有车,但每个人都有语言。即使是聋哑人,还有手语;武侠小说中甚至有古怪的“腹语”;人类还创造了许多符号有别、功用不一的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这就从题材上开辟了写作本文的“第二战场”。
与2018年全国卷及其他省市高考卷相比,江苏卷的作文题稳健平和,不跟风,不出挑,注重试题的学科特点,注重材料的语言表达,彰显出“语文本色”和“文化立场”。
二、命题特点
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同样经历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自2013年以来,材料作文已考查六次,却并非一成不变,对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仍在研究和探索之中。
让我们回顾一下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正如《2017年江苏卷(高考)试题分析》所言:“今年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不过材料的性质有别于以往江苏卷,既非寓言故事型的故事翻述,也非哲理思辨型的名言翻转,而是从日常生活选点,经反复锤炼成材。这样的思路,为江苏的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017年前江苏卷的作文题材料,大抵两种类型。“故事翻述”类以一则寓言、一个故事、一段对话等为原材料,或节选或缩写或改编。譬如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军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名言翻转”类以两句以上表意或相反或相异的名言为材料,并联或串联而成。譬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材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那么,2017年的江苏卷作文题材料该如何归类呢?材料中并无故事,也无名言;似话题而非话题,造材料而非搬材料。而材料的制造方式呢?正如上文所说:“从日常生活选点,经反复锤炼成材。”从林林总总的生活万象中,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常态着眼,命题者选择了“行”这个横切面,而在“行”中又选择了“车”这个点,考生是个小圆,广大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圆,而“车”正是两个内切圆相交的那个点。组成材料的三句话,精心锤炼,由引子到主旨,兼暗示和强调。
当然,也有人批评说:“车属行,还有衣食住,都可以这么说。衣来衣往,见证着……承载了……折射出……蕴含着……食来食往,也如此。”但这种说法稍欠公允。车,作为带轮子的交通工具,自然可以来来往往,而衣、食怎么来往呢?“车来车往”是一听便知的常用语,但“衣来衣往”“食来食往”分明是别扭拙劣的仿词。
如此说来,姑且把2017年的作文题材料命名为“生活翻检”吧——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翻晒和检视。短短六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变化正可归纳为:故事翻述一名言翻转一生活翻检。2018年江苏卷作文命题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特点的延续上。2018年同样是从日常生活选点,不过选中的是“语言”。
其实,这三种材料各有利弊。
第一种“故事翻述”,命题者不刻意引导,让故事说话,诉诸学生的形象思维,让立意自然产生,这是优点。但故事过于简单直露,则近于说教;故事过于含蓄隐晦,则近于猜谜。如何选择显隐适中的故事,是个难点。且古代故事是否有现实意义?外国故事是否适应中国国情?故事的剪裁是否合理?故事本身科学性是否可靠?这些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哪怕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有误,也会使我们对整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2013年江苏卷中,隐身山洞的是蝴蝶还是蛾子,便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大量的质疑。
第二种“名言翻转”,命题者能够自主选择有意义且有意思的话题,如“青春”“智慧”“个性”等,能够提供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立意导向,前者如“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后者如“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便于学生“敲黑板”“划重点”,快速审题立意,这是优点。但所选择的名言警句是否有丰富意义?是否有正确导向?是否有理解障碍?是否能有机组合?是否有发挥空间?怎样避免选句的随意性?这些都是命题时不可不三思的。某地的模拟题,作文材料是民国老课本中的一句话:“三头牛吃草,一只羊吃草,另一只羊不吃草,看着花。”明明是用作小学生识字的造句,其中究竟暗含着怎样的哲理玄机呢?这实在是让学生想破脑袋,让观者跌破眼镜。
第三种“生活翻检”,命题者跳出现成材料的窠臼,假学生之眼,看生活万象,一空依傍,自撰新辞,贴近学生,导向生活,这是优点。但从生活中筛选的这个点,提炼出的这个关键词,“车”也好,“语言”也好,是否能界定清晰?是否有因袭重合之嫌?是否会导致大量的宿构和套作?毕竟生活热点有限,而英雄所见略同。既是从生活中取材,便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车”。此外,因为材料是“自拟”的,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周密,同样必须认真考虑。
三、争鸣与启发
对于2018年江苏卷的作文题,众口交誉之外,也不乏冷静的质疑之声。
质疑关乎两个方面:关键词的选择,材料的表达。2016年江苏卷的作文材料是关于说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8江苏卷的作文材料关键词则是“语言”,而《汉语大词典》中“语言”的两个重要义项正是“话”“说话”。尽管材料来源和呈现方式不同,但关键词似乎有些重合。
此外,材料中的“语言”一词义项多,迁移大。“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依据语意,此处“语言”指自然界的语言,而非人类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依据语意,此处“语言”指人类创造的非口头语言。“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依据语意,此处的三个“语言”则包括了以上三种语言:人类的口头语言,人类的非口头语言,非人类的语言。
语言本为人类所特有。《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礼记·曲礼上》所谓“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正是在强调这一点区别。战场上有“旗语”,航道上打“灯语”,但这些其实都是人的语言,而不是物的语言。是人在说话,而不是旗或灯在说话。在材料中,语言的外延已从万物之灵长扩充到花鸟虫鱼,甚至无知无觉的云雨山石,乃至抽象的“爱”“行动”“沉默”等。而一切鸟语、虫语、云语、石语,所使用的却是语言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它是文学的表达,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可能也是科学的表达。一旦学生写出“蝴蝶之语”“车之语”“青春之语”“智慧之语”,我们该如何判断其中的语言之正误、衡量其中的语言之多寡呢?材料中回避语言的本义,标举语言的别解,固然新人耳目,有利于激发“唯陈言之务去”的创造欲望,是否也会让一部分学生顾此失彼、雾失楼台呢?如果按照由实到虚、由常到变的思路重新组织材料,是否更符合对语言的惯常认知呢?
另外,金陵中学喻旭初老师还认为题目第二段的语言表述可以改进:“不同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前面这句话跟后面的音樂、雕塑、程序、基因什么关系?“莫不如此”,这个“此”指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无论如何,2018年江苏省作文命题还是给予我们很多启发。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从寻常日用而不知之处提炼主题,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对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的感受能力、描述能力、思考能力;要重视语言,加强语言的辨析、咀嚼、积累和运用。就作文命题而言,也许遗憾总是存在的。就材料作文而言,三种材料并无高下之分。三种材料之外,也许还有新的形式等待探索,等待突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研究其中的得与失将有助于解释今后的疑与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