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部首教学现状与问题
2018-01-25王敏黄岚
王敏 黄岚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汉字部首的教学,是汉字教学中不能绕开的重要问题。在《汉字部首表》的修订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呼应现实应用的需求,我们有必要了解部首教学的现状,主要是部首教学有什么作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思考规范化工作需要作出什么改进,能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一、小学语文部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生学习汉字,大多从起源于象形字的独体字开始,如“人、口、手、日、月、水、火”等。这些汉字的数量较少,笔画少,书写简单,字义具体,适合汉字的入门学习。这些汉字常常也是数量更多、字形相对复杂、字义晋遍比较抽象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合体字的构成基础。独体字的教学大多不会涉及部首。当学生的漢字学习进入到合体字阶段,部首教学便变得必要且重要,其中涉及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首的演变规律是学生认识部首的基础。
我们常见的一些部首,如“扌、氵、亻、牜、忄”等,都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从独体字到部首的演变规律,使得部首教学能够以汉字形成历史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形义联系,便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学生认识到从木到木字旁的演变,就能理解从木的字在字义上与“树;木质”等义素的联系。以此类推,了解刀和刂、手和扌、水和氵、示和礻、言和讠、衣和衤等的联系,可认识到从“刂”的字与“刀”、从“扌”的字与“手”的字义关联等。通过独体字字形与后来演变为部首的形体之间的比较,可建立“部首一独体字一独体字字义一部首构成字字义”的关联。这是一种有助于批量识字、快速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部首的表义功能可帮助学生有效识记汉字并辨析形近字。
按照《说文解字》归纳部首的原则,部首往往带有一定的表义功能。如“手[扌]”部的字,意思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打、提、抓、握、摇”;带有“氵”的字,字义大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沟、流”等。由于汉字部首与字义的关联性,这一部分部首的教学,又能帮助学生根据“部首表义”的规律,进一步识记其他汉字。当学生熟悉了常用部首的表义,就能推测一些新识汉字的字义;与其他同部首的字联系起来记忆,也能在使用中对形近字进行分辨与区别,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如“请、清、情、晴、蜻”等字,学生能够通过其部首,联系生活常识,大致推测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组词的时候能够把它们放入合适的词语里去。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从笔画到字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首与构成字的形义联系有时不那么容易建立。部首命名的一些规则,在实际的部首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部首的用法、字形的特点和形义的联系。如常见的亻(单人旁)、艹(草字头)、口(方框)、(四点底),在进行部首命名的同时,也标注了部首所在的位置,便于学生认识、运用。
还有一部分部首,以使用该部首最典型的字来命名,如冂(同字框)、丬(将字旁)、廴(建之旁)、虍(虎字头)、癶(登字头)等,这些部首的一般构形比较复杂,难以准确记忆,这样的命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记住有代表性的字的基础上去识记部首。
另外,学生在查字典和查词典时,需要大量用到部首的相关知识。对于只知字形不知读音的生字,学生需要采用部首查字法来学习。在部首查字法的学习与运用中,学生不仅需要从字形中辨析出部首,还需要对部首进行正确的书写,并熟练掌握部首查字法的流程。可以说,用部首查字法来查字典和词典,是对部首教学的综合性考验。
不同学段对部首教学的要求和侧重不同。对于初识汉字的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掌握部首的名称、正楷笔画、主要的构字义,以及初步掌握部首检字法。对于已经认识一部分汉字、初步掌握汉字构字规律的中年级学生,学习部首的辨析方法、通过部首对形近字进行区分、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这些知识的学习是部首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步入高年级以后,随着识字量及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部首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个别新出现的部首、个别字的部首归属以及仅出现在某些字中的不常见部首,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可以说,部首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识字教学,相当重要,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值得好好研究。
二、小学语文部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思考小学部首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时,我们发现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对于汉字相关规范的不了解,有的来自一线教学与部首研究的不同侧重点,还有的来自汉字教学方法与汉字历史及相关理论的脱节。
1.“部首”“偏旁”“构字部件”等概念需要进一步厘清
长期以来,在汉字教学中“偏旁”与“部首”这两种称呼同时存在,在国家的规范化文件中往往使用“部首”这一称呼,但在日常的口语中称“部首”为“偏旁”的大有人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部首”与“偏旁”的定义却并不相同。其中,关于部首的解释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汉语辞书常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进行检索,形成部首检字法。”而关于偏旁的解释则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口,‘偏、翩、篇、匾中的‘扁,‘拎、伶、翎、零中的‘令,都是偏旁。”也就是说,部首是偏旁中关于字形归类的那一部分,偏旁的内涵要大于部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用“偏旁”这一称呼来代替“部首”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部首检字表”上有《部首目录》,在“附录”中有《汉字偏旁名称表》,二者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一样。《部首目录》中没有名称,收录的“部首”更多,《汉字偏旁名称表》上“收录的汉字偏旁,大多是现在不能单独成字、不易称呼或者称呼很不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汉字偏旁名称表》上的偏旁使用更为频繁和普遍。偏旁应该包含于构字部件之中,那构字部件是不是等于偏旁?部首与偏旁在实际应用中是否有必要区分,其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
作为正式发布实施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汉字部首表》和《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在内容上有所重合,也有互补之处。“构字部件”这一概念的内涵与“部首”和“偏旁”也有重合之处。为了便于教师掌握,应该厘清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对应的规范所适用的范围、功能等,也应有所阐发。
2.汉字教学需要统一的汉字部首名称
《汉字部首表》提供了部首,但是没有部首的名称。在教学操作中,则需要先有部首名称,便于指称,然后才能进行音、形、义、用的闡释与学习。因为在小学生的认知中,一般先要知道“叫什么”,然后才能一步一步去了解“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为什么”“怎么用”。因而,完善《汉字部首表》,赋予部首统一的名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十分必要。
目前,大部分部首有较为通行的名称,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部首的名称不统一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汉字教学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为了方便学生识记,教师往往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选择符合小学生接受特点的方法为部首命名,因而有些部首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名称。如“阝”就有好几个名称:从字形特点来看,常被称作“耳刀旁”;强调构字位置时,放在字的左侧常被称作“左耳旁”,放在字的右侧常被称作“右耳旁”;与“阝”进行辨析时,又被称作“双耳旁”或“软耳旁”等。为部首命名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强调部首的字形特点、构字位置等需求,有利于达到以规范促教学、以教学行规范的理想境界。
《汉字部首表》有部首而无名称,《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中有部件、部件名称以及命名规范。《汉字部首表》的修订版如果提供部首名称表,那么有些可以充当部首的构字部件,如果已经有较为通行的名称,在部首命名时,是否可以借用或参照?部首的命名规则与构字部件的命名规则尽量保持一致,也有利于理解应用。
3.部首查字法的指导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与细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部首检字表”说明的第五条提到:为方便读者查检,《检字表》中有些字采取“多开门”的方式分别收在所属规定部首和传统习用部首之下,收在后者的字右上角加有“o”的标志。如“思”字在“田”部和“心”部都能查到,在“心”部的“思”右上角带有“o”。“思”这个字,按照《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的规定,部首是“田”,而传统习用部首是“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识字时,往往以具有表义功能的那一部分作为部首。“思”的字义与“心”有关,所以教学中倾向于确定部首为“心”。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所属规定部首”和“传统习用部首”什么情况下会不一致,教学中如何处理这类字,怎样向学生解释这种差异,都需要规范标准制定者的回应。
此外,在用部首检字法进行检索时,“多开门”的方式使得有些字并不止有一条路径。如“开”查“一”和“艹”都可以,“姜”查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可以,“聚”查“耳”和“又”都可以。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往往倾向于一个字的部首是确定的、唯一的。还有,在独体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教这个汉字的笔顺,而不会教部首,但在用部首检字法查检汉字时,独体字也需要确定部首。虽然《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的说明中已经有“汉字部首归部规则”,但在教学界的知晓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宣传,也需要结合教学特点,作出更具有指导性的阐释说明。
通过对部首教学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可见部首及相关知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领域需要部首的统一命名,也需要更符合应用需要的归部原则和应用方法的阐释。《汉字部首表》和其他的相关规范,与汉字教学的现实应用之间,既有整体规律的照应,也有个别的差异。《汉字部首表》的修订工作,应重视和回应教学领域的问题,提供部首统一名称;也应做好规范解读,把有关的规律总结、个别的差异讲明白,解答教学应用的问题,这同样也是推广和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