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1-25奚兴凤
奚兴凤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的驱使下,面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敢于积极地、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及深刻认识人类优良传统文化。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能够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接触到的难以解决的东西而在心理产生的一种质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路拓展和思维活跃,并不断的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进化和提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对于新课改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最终的人格养成上,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创造能力和批判能力,最终获得适应社会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进而自我解决问题。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学习者能够主动介入到学习当中。如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不想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都是一种悲哀,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传统“教”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定性,觉得只要认真听教师讲课就行,无形之中养成了学生懒惰的心理,他们什么事都依靠教师,自己不想动脑筋,也不想思考历史知识、思考人生。久之将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同样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学生懦弱、膽怯的心理思想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有的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胆小、懦弱、害怕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敢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害怕说的问题幼稚,引发教师、学生的嘲笑,又怕说出来没人愿意听等;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自暴自弃,有时想问问题,又觉得自己太自不量力了,于是他们把什么事都埋在自己的心里。这样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产生消极态度、对学习知识漫不经心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1.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是知识结构自身矛盾运动、知识结构和面临信息认知冲突的产物,即知识的储存量和知识结构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疑问。反之,缺少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必然贫乏。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基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内容的变化,强化基础学习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是在没有通史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学习专题史。学生历史知识底子薄,教材涉及内容跨度大,教师的授课难度加大,要克服这一问题,除了教师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整合历史知识,适当补充外,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广泛阅读历史书籍,扩大信息量,为敢问、会问铺平道路。
2.营造和谐氛围,使之敢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棵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要有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的要夭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心理充满安全感时,才不会有害怕的表现,不害怕当众演示,也不害怕出现错误;只有学生处于这种自由发挥状态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和思维的放松与自由,这样才能让思维肆意发散,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才会出现批判和独创的思维活动,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心理充满安全感,给予足够的心里自由。
3.教会释疑方法,使之解问。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作为教师该怎么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已是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进步。《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和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释疑的敏捷性、灵活性。此外,联系实际、逻辑推理、追因求果、类比联想、逆向思考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释疑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这使得“解决问题”成为可能。教师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是学与教活动中平等的一员,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胆怯心理,解除学生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并且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四、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要抓住历史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设法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释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确保高中历史课堂迅速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