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8-01-25刘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刘艳

摘 要: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感受到这部分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的审美内容和形式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审美的规律,从浅到深的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培养

对于小学的语文教材而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形象,和引人入胜的美妙意境,也有很多生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体会和感受到教材内容的美感,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规律,由表面到内涵,由淺显到深奥的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而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努力发掘教材当中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课文大部分都是名家名作,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形象,引用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具备强烈感的抒情色彩以及高尚纯洁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对审美教育的很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可以有效发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

小学语文当中好的诗句和文章非常多,其中描写美妙佳境的文字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很好教材。比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充分体现了诗的美好意境,渲染了明丽灿烂的环境,展现了诗人欢快急切、喜出望外的心情。

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等都离不开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辅助,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和意境,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坦诚相待,通过优美生动、充满感染力的谈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猜谜语、做游戏、欣赏动画片等等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推敲中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诗歌的用字比较精炼,散文句式多种多样,记叙文对话充满个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欣赏和推敲,在提高学生语感的基础上,使得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感。

1.对经典的词语进行推敲。

一般而言,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都十分重视对词语的使用,好的用词可以丰富形象的表达文章的内涵。比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这段文字当中,“堆”字用的就非常的传神,它描写了树叶一片接着一片的场景,“明亮”一词展现了树叶的光泽和色彩,“颤动”一词使得树叶富有了生机和活力。对于这些词语而言,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引导,就很难展现出文章的美感。

2.对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散文占据着一定的比例,每个文章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好素材。生动的语言需要通过优美的句子展现出来。有的句子对称,展现的是工整美;有的句子参差,体现的是段落美。比如《桂林山水》写一篇文章当中,作者用词十分讲究,并且句式也十分严谨,在对山和水描写的两段文字当中,合理的使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句子,将水的“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对这种类型的句子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对各个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句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情感。

3.对富有个性的对话进行研究。

人物的刻画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对话进行分析研究,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不适合等等问题,进而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活动。比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指导员对他说过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段话是上级对下级下达的命令,也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这段对话言简意赅,体现了指导员的果敢精明,又体现了老班长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充分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官兵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比如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含义,同时,也比较风趣幽默,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也隐含了他蔑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4.品味重要的词语。

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非常重视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其精妙之处就在于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文章的内容。比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这段话对大兴安岭的“形”进行了描写。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个“点”字,说明了虽然高但是也是很有限的,虽低也有度,尽管它们的形态和不相同,但是,差别都不算太大。因此,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大大增加了动态感,并且,使得文章整体的结构更加整齐,读的时候也更顺口。对于这些词语,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和学习,就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感。

结束语:

教学中美的东西比比皆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美育教学方式,打开语文教学“美”的闸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成为创造美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胡媛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152.

[2]糜自壮,李贞军.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