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2018-01-25孔润年
读完青年作家魏晓婷的长篇小说《伤城》后,萌生很多感想,不得不一吐为快:《伤城》虽然是这位70后年轻作家的首部长篇小说,但却不显稚气,堪称一部不可小觑的精品力作。这与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无关系。她出身农村教师家庭,成年后从事基层工作,虽居县级小城市,很多亲人、亲戚、朋友、熟人仍在农村,这就决定了作者的生活积累和写作方向。常言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作者自觉选择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方向,这是她能够一举成功的重要原因。
《伤城》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一个县级市中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而且抓住了城乡生活的结合点,以夏之妍、秦奇为主人公,以他们从文、从政的生活为主线,对基层领导干部、教师、商人、工人、学生、亲朋等众多人物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内心活动、情感纠结、性格特点、微妙关系等进行了细致描写:生活场景丰富多彩,如临其境;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见其人;人物对话干净利落,精彩幽默;人物神态自然,举止得体。特别是内心独白、音容笑貌等都符合其职业、年龄、性格特点和场景氛围。这犹如《红楼梦》对富家公子、小姐、丫鬟们生活琐事的细致描写一样,貌似平凡无奇,淳朴自然,但却能以小见大,从中看到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结合地、生活最基层的深刻变化和宏大主题。作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出众的文学才华和成熟的写作功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正因为《伤城》是作者的首部长篇,才犹如路遥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积累、精神感悟和艺术造诣更加充沛地表现其中,使其内容更实,情感更丰,气场更足。《伤城》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优秀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到生活,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生活也需要文学作为精神家园。正如作者在《关于小说》(实际上的后记)中深有体会地说:“修改到第六稿时,已经是改过来又改回去了,由此,我不得不说:写作的过程既是一个身不由己的过程,还是一个被迫提升的过程。小说的人物已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他们各自的性格、思想和生活轨迹……”这不就是毛泽东、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谈到的文学原理吗?不就是当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在与刘再复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中谈到的观点吗?
《伤城》写的是日常事,说的是平常话,也没有太多的悬念和跌宕起伏,但却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紧紧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主要是因为接地气,有生活基础,能让读者从中隐约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同事的形象和命运。作者又能用清晰的思路和艺术的语言把这一切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魅力。
第一,《伤城》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可以看出作者在宏观设计,微观把握方面,构思严密,拿捏有度,艺术表现手法成熟、高超。就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线索以及牵连到的社会问题来说,《伤城》围绕中学教师夏之妍和基层领导秦奇夫妇的亲属关系展开,写到以夏之妍姐姐夏之琳、姐夫罗超为代表的国企改制中的下岗职工安置的问题;以夏之妍的同学(前恋人)高伟为代表的经商暴发户投资的问题;也通过夏之妍的教研课题,涉及应试教育下产生“眼镜娃”的问题;还围绕夏之妍婆婆重男轻女的思想涉及两代人生育观念的问题;还有秦奇升迁中暴露出来的官场利弊问题等等。透过这些看似平常的人物和现象,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状。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时代背景和广阔舞台。只有能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文艺作品,才是无愧于时代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力作,《伤城》正是这个努力方向的体现。
第二,《伤城》立意高远,内容健康,思想性强。作者虽然年轻,却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成熟的认识,在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上确立了正確的原则和方向。从《伤城》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有细心观察和敏锐感悟,小说聚焦于改革开放时期城乡接合部和社会最基层的生活样态,自觉反映社会转型的宏大主题,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进行描写,但又不是概念化的图解这个时代主题,而是用极为具体、形象的生活故事揭示了这个主题。这不能不说是立意高远,大巧无痕。小说在描写复杂社会现象的同时,也穿插着诸多人物的情感故事,包括对爱情生活和三角形两性关系的描写,在要紧处都只是点到为止,无须言传,却能意会。这就不像有些文学作品为了媚俗而对两性关系进行过度直白、细致,甚至渲染、挑逗的描写。这就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错误导向,更显出含蓄、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三,《伤城》文字优美,形象生动,富有个性。从语言文字水平,无疑能看出一个作者的学养和功力。《伤城》文笔细腻,文辞优美,文字简洁。对人物的心理、对话、举止和场景氛围的描写都很细致到位,但又能放能收,有起有伏,不显平铺直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创作《伤城》之前,作者已经有了大量的散文,中短篇小说写作基础,这为《伤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这显然也是《伤城》创作能够一举成功的重要原因。从每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自己塑造出来的人物对话,总是说出一些富有思想性、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言。看似不经意的自然流露,其实匠心独具,个性尽显。如“激烈竞争竞出来的眼镜娃,难道就是祖国的未来”、“现实是浪漫的天敌”、“情动智损,一脑子面糊”、“糊涂会使人犯错,清醒又会使人痛苦”、“以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去追求物质累加是否值得”、“精神食粮才是医治灵魂疾病的最佳良药”等等。这些极具个性魅力的标题性语言,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第四,《伤城》举重若轻,韵味优雅,才气毕显。将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来描写和欣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伤城》中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中处处巧用伏笔和悬念,前后呼应,繁而不乱:既纵横交错,又脉络清晰;既讲的是平常人、日常事,却又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文如其人,信哉斯言!读她写的小说,从内容、文字到格调,同样洋溢着优雅的气质,能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和美的享受。而且从她作品里读到了诗意的生活和生活的诗意。在常人的眼中,日常生活往往是枯燥乏味、艰辛苦涩、平淡无奇、压力山大的,可是在天才的文艺家的眼中和笔下,却能发现和描绘出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能激发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从而消解生活的压力感,增加生活的幸福感。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文学并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而且会通过批判生活的阴暗面,讴歌光明面,给人们以正确的思想启迪、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伤城》的作者正是这样。她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而且那么年轻,文学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却能做到这些,真让人惊讶和不可思议!
当然,《伤城》作为年轻作家的首部长篇,也有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时代主题和重点内容的把握方面,似有前强后弱,甚至游移之感。哪些内容还可以简略一些?怎样才能把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更加凸显出来,把社会现象展现得更丰富,更深刻,更有启发性?这都是今后的创作中值得思考的。
作者简介:孔润年,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现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省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应用伦理学纲要》《文化建设的伦理审视》《宝鸡地域的中华文化》等专著15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