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龙城三部曲”中的龙城四季
2018-01-25宋以芳
宋以芳
摘 要:笛安是现居北京的太原籍“80后”女作家,是新一代新锐小说中的翘楚。她在“龙城三部曲”里,讲述了一个龙城家庭的是是非非,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叙事风格独特,得到了当代许多大家的赞赏。而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在“龙城三部曲”中笔者能看到很多熟悉的事物,尤其是笛安对龙城四季的描绘。龙城是个四季特征鲜明的城市,每一个季节都很有特色,在笛安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些描述除了恰如其分地渲染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外,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笔者对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笛安 “龙城三部曲” 龙城四季
龙城是太原的别称。龙城历史悠久,是一座古城,《尚书》中即有“太原既修”字样。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时期,赵简子修筑晋阳城开始,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推翻了隋王朝,建立了唐朝的统治,晋阳就被称为“北都”,与当时的京都长安、东都洛阳齐名。五代十国时,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曾经以晋阳为国都或陪都,因此,太原就有了“龙城”的别称。
笛安是现居京城的太原籍“80后”女作家,她的父亲李锐先生和母亲蒋韵女士也都是现居北京的山西作家。如今认识他们一家的人依然会说起笛安在龙城上高中时候的事情,李锐先生的散文里也写有带着笛安在迎泽公园游玩的经历。所以,当读到笛安的“龙城三部曲”的时候,感觉她就是游走在龙城大街上的一个年轻女孩,或者就是一个背着书包的高中女生,她所看到的龙城的建筑、天空、樹木,都是笔者所看到的;她流布在小说中的龙城的空气,也是笔者所呼吸的。就是因着这一份熟悉,虽然,笔者以前很少读畅销小说,却在读完《西决》之后,又一口气读完了《东霓》,再往后就是《南音》。事实上,《西决》是2008年在《最小说》连载,2009年出版单行本,《东霓》是2010年出版,《南音》是2012年出版的。喜欢她的作品源于几位知名作家的评论。郭敬明曾评论说:“《西决》选择了无关风花雪月,无关青春伤痛,最不热门的家庭伦理题材,却受到《最小说》几百万年轻读者每月疯狂的追捧,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小时代》,这就是笛安在当下年轻作家里压倒性的实力。”苏童也评论说:“我读得爱不释手,笛安给了我一次享受小说的机会。《西决》明显不是追求“好看”的小说,但笛安却把一部小说写得如此“好看”,这变成了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笔者读完笛安的“龙城三部曲”的时候,只是想完整地感受如今已定居北京的笛安,她眼中的、记忆中的龙城有哪些进入了她的小说创作。
在“龙城三部曲”里,笔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事物:龙城公园,它应该叫迎泽公园,就是李锐散文中写到的带笛安游玩的地方,它就在太原市中心;龙城广场,它应该叫五一广场,它是太原人心里的地标,公交车这一站的站名就叫“广场”,太原人都知道它。而这两个地方,离笛安一家居住的位于南华门东四条的作协大院并不远。龙城一中,它应该是太原五中,太原三大校之一,如笛安所说,它在龙城甚至整个华北都赫赫有名;龙城理工大学,它应该叫太原理工大学,它最好的专业,就是南音所读的土木工程;《龙城晚报》,它应该叫《太原晚报》,一块钱可以买到厚厚的一沓,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份报纸了解太原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还有,东霓买的楼房,应该在太原城南的高新开发区,清静而高档;太原市区周边的大烟囱,或者就是太原城北的太钢的大烟囱;西决带着南音坐着公交车,从城市一直开到无人的郊区,似乎就是从火车站开往晋祠的804路公交,路上要经过十几站的荒凉地段……太多了。让笔者更感兴趣的,是笛安“龙城三部曲”中对龙城四季的描绘。太原是个四季特征鲜明的城市,每一个季节都很有特色。这些都在笛安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成为她“龙城女孩”的重要标签。我们试选几个片段来看:
龙城之冬、夏:
我们家乡每年年初都是寒冷的。感觉隆冬一直都没有过去,也似乎永远都不会过去了。冰冷的空气,清晨藏蓝的天空,还有下午四点就开始涌上来的暗沉沉的暮色,都会让人凭空生出一种时光流逝得非常缓慢的错觉。这便是冬天的好处。冬天里,一个人的心是静的。不像炎夏,从空调屋子里走出来,一抬脚便掉进地狱的火炉里。人整日汗流浃背,觉得自己怎么洗都脏,因此活得咬牙切齿,不大容易维持平静从容的表情。所以我们家的人,都比较喜欢冬天。(《西决》)
冬天的特色,是通过和夏天的对比得出的。龙城冬天最冷的时候,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十七八度的样子,历史最低气温是零下二十一度,但这种极冷的天气极少出现。冬天会有西伯利亚的寒流进入龙城,会有五六级的西北风,但大多数情况下,龙城的冬天不算太冷,一般情况下都保持在最低温度零下十度左右。特别是到临近春节的时候,天气虽然如笛安所感觉的“每年年初都是寒冷的。感觉隆冬一直都没有过去”,人们还是呼吸着“冰冷的空气”,看到“清晨藏蓝的天空”,但毕竟不是那种隆冬的西伯利亚寒流和西北风呼啸的冷。这都是典型的龙城冬天的景致。春节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三月份到来之前,都会出现如笛安所描述的“下午四点就开始涌上来的暗沉沉的暮色,都会让人凭空生出一种时光流逝得非常缓慢的错觉”。这种感觉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许多时候,这种外在的气候会非常清晰地左右着一个感受细腻的人的内心气候。对龙城的冬末的这种感觉,《南音》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不知为什么,龙城的二月总是让我觉得,冬天就是要这样永远永远持续下去了——准确地说,是让我觉得,冬天永远永远这样持续下去,也挺好。阳光又柔软,又寒冷,不过没有那么严酷。”同样,其中隐含着容易让人有时光缓慢之感的意思。算起来,龙城的冬天,从十一月初到三月末,要有五个月的时间,而龙城的供暖也是这五个月。但毕竟,二月和三月的冬天,也经是冬天的尾声了,这个尾声在小说中的作用,更多不是外在的气候,而是人的内心气候。而在龙城久居的小孩子们的内心情绪呢,总会因为每年冬雪的到来与否而变化。有时欣喜,有时失望。孩子们看到降雪时表现出的天真烂漫是那么的真实可信。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他们对自然中的事物是那么的有探求精神。所以,龙城的冬天,不会因地处北方大部分树木凋零而显得凄凉,反而因为降雪,因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会显得格外有生机。endprint
与冬天的感觉相反,笛安在《西决》中所描述的龙城的夏天是“炎夏,从空调屋子里走出来,一抬脚便掉进地狱的火炉里。人整日汗流浃背,觉得自己怎么洗都脏,因此活得咬牙切齿,不大容易维持平静从容的表情”,也是典型的龙城之夏。龙城的夏天,有时会让人感觉有些狼狈,不如冬天那么可爱,甚至有点“拖泥带水”。最高温度有三十四五度的样子,从上午十点开始,太阳就白花花地晒得人直想钻在空调屋里,生活在太原的夏天,每日都要冲澡,衣服只穿一天就得换。这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种鲜明的季节特色,自然影响到了人的心情。而夏夜也是龙城人感觉比较惬意的。太阳落山后,余温仍然留在地表,但人们已经不去计较,许多老太原人,吃过晚饭后,就近出门遛弯。多數时候,“桑拿天”较少,历史看来,夏天特别热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天左右。由于昼夜温差,会有些许微风,会让人们把笛安记忆中白天里的燥热暂时抛掉。
龙城之秋:
初秋:龙城的八月末,已经有了凉意。尤其是清早的时候。八点钟左右,我站在厨房里磨豆浆。心里因为什么都没有想而一片澄明。柔软清丽的阳光里面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萧条。(《西决》)
深秋:龙城的深秋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典型的深秋。灰色的,凉而不寒,并且肃静。不适合温馨的离别,比如毕业,相反地,比较适合反目成仇,适合情敌决斗,以及,适合葬礼。(《西决》)
龙城从八月末进入初秋,而且早晚和中午的温差极大,很多时候,一天中最低温度只有两三度,中午的最高温度却能达到三十度。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初春或初秋时,天气不稳定,人们穿衣服不规律的现象。在季节变换的二月和八月,穿短裙、半袖的人群和穿夹克外套甚至薄羊毛衫的走在大街上,人们都司空见惯。龙城的商家,一般到八月中旬的时候,就会开始换季甩卖,到八月下旬的时候,秋装就会大量上市。笛安笔下的龙城初秋,就是从八月末开始的。而在南方,上海或者重庆,人们能感觉到秋天的到来一般要到十月份。所以,笛安从八月末感觉到的秋意,尤其是早晨的秋意,那是每个龙城人都能感觉到的。太原的秋天从九月开始,十月进入深秋,树叶由绿而黄进行着渐变,有的开始飘落,但气候却非常温和,很少有风,除了早晚,白天感觉不到特别寒冷,正如笛安所描述的,“龙城的深秋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典型的深秋。灰色的,凉而不寒,并且肃静”。深秋静静地走在龙城,天高地阔,一切都很安静,有时会感觉,外界的冷或者暖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而在秋夜里,因天高气爽,我们更容易看到皎洁的月亮。很多老人们会在月圆时分,给小孩们讲月亮上美丽的嫦娥的故事,一切都那么静谧安详,孩子们也显得格外的安静。但就因为太安静了,所以年轻人才会生出想要打破这份安静的冲动,说这样的季节适合“反目成仇,适合情敌决斗以及适合葬礼”。当然笛安这样描述,是为了引出关于大伯的葬礼,但是,在龙城的秋天安排这样一场葬礼,也让人感觉平静且温和,至少没有季节本身的因素,如夏的炎热和冬的寒凉再增加给人们其他的情绪,人们可以无视季节地沉浸在这场葬礼本该有的情绪里。
龙城初冬:
十月是龙城很好的时候,只可惜,龙城的冬天来得太早了。所以我们龙城人并没有多少时间,好好看看灿烂得就像银杏树叶那样的,秋天的阳光。(《西决》)
龙城的秋天很短,只有九月和十月两个月,冬天基本从十月末开始。过渡季比较短。十月末,落叶满地的情况就会出现,杨树叶、梧桐叶落满了马路,清洁工开始日夜清扫。有时,晨练的人们会看见公园里的护花园丁,用长长的竹竿去轻轻敲打那些残叶,叶子便像蝴蝶一样翩然起舞,弥散在阳光的怀抱里,感觉十分唯美。而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也开始陆续穿上了冬装。尤其在清晨,看到穿棉衣和羽绒服的人,你也不必感到奇怪。龙城这个北方城市,季节过渡不自然,尤其在季节交替时,天气忽冷忽热,所以人们穿什么的也有。笛安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才用她的笔很好地描绘出了太原秋天的季节特点:虽然很好,但是,太过短暂。
龙城之春:
龙城最柔软的春天总是伴随着肆意的沙尘暴。也只有沙尘暴的瞬间才能够提醒我,我们的龙城其实是位于一个荒凉的无边无际的高原的腹部。若是没有了这些狂暴的风沙,就会不知不觉地把高速公路延伸的地方当成天尽头。(《西决》)
沙尘暴,是太原春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这样的天气不多,但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令人记忆深刻。它出现的时候,整个龙城都笼罩在土黄色的气氛里,天、地、人,天地间的所有建筑,满大街的车,好像都是同一种颜色。骑自行车或步行的女性用薄纱蒙了脸匆匆而行。但太原春天的好天气也非常多,往往是需要一场更大的风,一夜之间就会刮尽游荡在天地间的风沙,还人们一个虽然感觉春寒料峭,天空却蓝得像水洗过一样的明丽的春天。
那么,龙城的一年四季,笛安到底喜欢哪个季节呢?《南音》中有这样一段:
我不可能忘记那个四月的下午。准确地说,是四月初。那几天,幸运的是,龙城没有沙尘暴。北方的春天晴好起来就好得不得了,呼吸间,都是一种辽阔的迷醉。我有的时候告诉别人我最喜欢秋天,有时候我最热爱的季节是冬天——但那其实都是心血来潮,想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在我心里,春天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它就像是一个烂大街并没灵魂的偶像明星那样,让我心花怒放却又不好意思承认我是那么喜欢它。(《南音》)
也许,这才是笛安最终内心对龙城四季的判断。龙城的春天,没有沙尘暴的时候是绝大部分,晴朗得一塌糊涂,让人忍不住想拍照发微信晒一晒的也是绝大部分,《南音》中的“北方的春天晴好起来就好得不得了,呼吸间,都是一种辽阔的迷醉”,非常形象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龙城四月的晴朗。春日的暖阳和清冽的天气总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在美的景色面前,我们的心灵也得到净化,发自内心深处,总会不自觉地让人忘情。笛安借南音的感受说,在她心里,“春天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它就像是一个烂大街并没灵魂的偶像明星那样,让我心花怒放却又不好意思承认我是那么喜欢它”——对,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心花怒放”,看着天空都会不自觉地脸上挂满笑意,不知拿这一片美好的春光怎么办,收拾不起来,只能拍个照存在手机里。但是如果向所有人承认自己喜欢春天,显然有些俗:谁不喜欢春天呢?春天是大家的,春天这么美,喜欢它,干吗要说出来呢?所以,年轻的南音或者说年轻的笛安,才会把这份喜欢珍藏起来,像心里珍藏着一个偶像,明明不是自己独有的,但藏在心里,就成了自己的。
在“龙城三部曲”的“后记”里,笛安写道:
他们都问我,龙城是你的家,太原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觉得很像,但又不是。不过,我所有偏爱的人物们的故乡,都是这里。“龙城”最终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墓地,林立着所有这些角色的墓碑。——我知道,我又在比喻了,有时候我真恨自己为什么总是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看着好像故弄玄虚。其实是因为,很多时候,想到一些复杂的事情,我眼前出现的就只是一些画面而已,我也很像试图用清晰,明白,说明性质的语言把它们概括出来,可是,最终,我只是描述了我看见的那些画面——有时候颜色浓烈,有时候带着气味和温度,偶尔,还有声音。
读到此处,心中不禁感叹:说什么好呢?一个人离开故乡,随着时空的隔膜和人事的更迭,故乡必将会在记忆中老去,这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比喻为“墓碑”,确实有些“故弄玄虚”。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些长在生命中的东西,其实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只会在生命的某一段,有那么一个阶段的断层,这个时间或者是二十年,或许是三十年,或者更久;然而到生命的另一个阶段,那些童年的记忆就会越过这几十年的断层,重新获得接续,而且会生发出另外意义的光芒,让人明白这些年离开故乡的辉煌,其实用另一个词汇来概括更为合适,这个词,就叫“漂泊”。
笛安的“龙城三部曲”全部写于北京,她记忆中的龙城,也多是2008年以前的龙城。2009年,龙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如今各大交通要道都设了高架桥,交通畅通;龙城的各个路段,都有免费的公交自行车供人们取用,地铁已在建设中;随着植被的增多,沙尘暴天气已很少出现……总有一天,笛安会拂去那些画面上的尘埃,重新看清楚自己的故乡,去重新梳理龙城的来龙去脉,那一点点的变化。那时,当她再去触摸龙城四季的时候,也一定会陶醉于、忘情于那美丽的氛围中,生发出更多不一样的感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