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2018-01-25闾洪娇张羽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1期

闾洪娇+张羽华

摘 要: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改编自张国华的同名小说,是抗战题材小说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的经典案例。通过对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视角接受与影视剖析,认为该小说改编成影视后更能体现出特殊的抗战文化内涵,折射出新的审美价值形态,具有当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 媒介传播 抗战文化

21世紀电视剧成为阐释和传播抗战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方式书写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与表达,凝聚着中华民族永久的民族抗争力。“优秀的抗战电视剧应当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辨证关系中表现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担当起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同时在民族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方面也应走向自觉。”{1}抗战电视剧应该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和特定情景下人物的性格逻辑。可以说由张国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正是这一经典剧作的有力佐证。该剧以1941年安南县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历史背景,围绕发生在黔西南自治州梅、刘两大家族的争斗来铺展故事,叙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援华美军和侵华日军在“二十四道拐”周边的一系列战斗镜像。剧作通过表现中美盟军团结一致、英勇抗日来揭示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不合理性,弘扬主旋律,传达人民对于国际和平的殷切渴望和热烈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建,“在影视剧的文化内涵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创新和发展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2}。

一、抗战地域景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艺术化的创作,它客观地反映了二战时期的黔西南抗战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景观。抗战“电视剧的展示价值主要基于影像景观而产生,具有景观特点的影像具有展示价值,同时也由于影像传播而产生”{3}。黔西南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为喀斯特地形,这为该剧的拍摄获得更为真实的艺术效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特殊地理环境与抗战的紧密关系,使观众不仅从影视剧中感受到了抗战的艰难和奋勇精神,而且也体悟到了抗战时期自然风景和地形地貌带来视觉的审美享受。

该部电视剧在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影片开头便采用数字技术,通过全景镜头从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贵州的地形地貌。“二十四道拐”如长龙般盘卧在西南乌蒙山,公路依山而建。运送军用物资的车队在陡峭的公路上谨慎前行,稍有不慎便会有坠入悬崖的危险。盘江大桥两岸山脉连绵,瀑布自高处飞流直下倾泻进盘江中,河水奔腾湍急,敌机从深谷中穿梭而来,场面既紧张又令人震撼。日本特遣部队到达晴隆,潜伏在山高林密的山洞中,洞内四周岩石密布,奇形怪状,这又为日军的潜伏带来了契机。可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实景拍摄的结合铸造了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恢宏的气势,体现出强烈的艺术审美效果。

影片还呈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如马帮山寨、盘江浮桥、安南古城内的民房住宅等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影视尽情展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直接迅速地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并延伸为更宽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4}首先是马帮山寨内的寨门,寨门前挂着牛头,这是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其次是古朴的小木屋、吊楼、马厩、哨岗等。在剧情中,当何麻子决心要去抢军用物资时,为了出师顺利,他还请来了巫师作法,这一镜头的转换向观众们展示了贵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把抗战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和英勇气概。马帮山寨盘踞在晴隆,是一股不可小瞧的势力。他们的买卖主要是帮私人商家运送货物,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安南古城内的民宅大都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风格。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居与威严高耸的古城门是千年古城沧桑变化的见证,更是战争文化记忆的缩影。

电视剧不仅表现了以梅松为代表的汉族人民的英勇抗日气概,也通过一定的篇幅和镜头表现了主要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对抗战的全力支援的紧张场面。如粮库失火时,布依族人民积极救火;当盟军美国飞虎队的王牌飞行员乔治坠机掉落在晴隆境内时,戈国华积极发动布依族人去找寻乔治的下落;当日本间谍想要通过点火导航日本空投军炸桥时,梅松组织以布依族为主体的百姓在山沟处到处点燃篝火模糊日本投弹的焦点。影片中最能凸显布依族人爱国情怀的莫过于桂花这一人物。桂花帮助美军修建蓄水池,不料日军蓄意在池水里下毒,桂花的儿子狗儿误饮池水中毒身亡,桂花也因此精神失常。这一幕幕镜头的转换都是对布依族人民全力支援抗战的最好佐证。

二、英雄形象的多面化塑造

电视剧中的抗战英雄人物是感性审美主义和理性审美主义的完美结合。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靠近艺术化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二十四道拐》中,梅松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是符合艺术准则的。如果说“抗战剧的热播是因其与主流意识形态间有着血脉的联系”{5},那么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必定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梅松是一位善于驰骋疆场的军人,刚从硝烟弥漫的前线下来,便又不得不服从上级的安排,回家乡晴隆保护运输大动脉“二十四道拐”的安全。在盘江浮桥的渡口,军民和装有军用物资的车队都拥挤在渡口,但梅松深知轻重,确保前线物资的供给,所以军车先行是毋庸置疑的。剧作开篇就让人物面临两难的抉择,让矛盾冲突推着情节和人物向前发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

影片中多个镜头的呈现凸显了梅松的智慧、果敢与铮铮铁骨的精神形象。当梅松发现日本间谍“布谷鸟”想要通过点火为日本航空军导航炸毁“二十四道拐”时,他先发制人,发动晴隆的百姓在山谷处到处点燃篝火误导敌军,使得日本航空军无功而返。同时,他还善用人才,不仅将李万吉升为少校,还积极发动赵义这些有热血的伤兵,将其组织成特别行动队共同参加保桥的战斗,壮大战斗力量,再一次粉碎了日军想要炸毁“二十四道拐”的阴谋。马帮山寨垄断着一条盘江吊桥,想要从此桥过的人或商队都要交过路费,为了让拥挤在渡口的难民能早日过河,梅松当机立断,单枪匹马独闯匪穴,面对直指自己的枪支,他毫无商量余地要求寨主何麻子将吊桥拿出来供难民过河,并保证难民的安全。当日本间谍想要以梅雪和吴晓雨的性命相威胁逼梅松说出“二十四道拐”的轴心时,梅松为了国家大义,坚决不肯说出半个字。这是他身为军人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他舍小我顾大家的英雄形象。不管敌人给自己制造了多少麻烦,比如水池下毒、粮食被烧、浮桥被毁等,梅松都能沉着面对,从容指挥,尽显大将风范。在这一场场敌我较量中,梅松都能化险为夷,掌握主动权,这些磨难不仅没有消磨其斗志,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鲜明。endprint

还需要指出的是,原著中梅家有三个儿子,梅松之后还有个弟弟梅涛。梅涛机敏冷峻,虽为国民党做事,但心却是向着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二哥梅松。电视剧将梅松与梅涛二人合二为一,全力塑造梅松这一英雄形象,梅松身上既有自身的英武深沉,也有梅涛的机敏冷峻,使得人物性格更加多面化。同时,梅涛这一角色的省去,为梅松与中共地下党员戈国华的秘密接触减少了很多阻碍,使党组织的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和开展。

电视剧中其他英雄人物,也不能忽视。如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壮烈殉国;梅松的哥哥,为了抗战修路,瘸了一条腿;梅松的妹妹,为了救治伤兵,毅然加入红十字会,结果却被敌人下毒,使其全身僵硬,瘫痪在床;与梅松青梅竹马的刘显兰,一身好本领,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最终也是为了扫除日本余孽而壮烈牺牲;身兼双重身份的戈国华,即使自己的行踪被国民党情报组长苟延康时时监视着,还依然要为了国家大义以身犯险去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以约翰为首的美国同盟军,协助梅松保桥护路,在关键时刻帮助梅松反转大局,建罐头厂、架钢桥、建水池等,确保东方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该电视剧画面除了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外,在民间小人物身上也有深刻的体现。马帮山寨的土匪们虽然时常干些抢劫商贩的勾当,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那就是不能帮日本人做事儿,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卫易是马帮山寨的二当家,虽然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但当何麻子决定去抢军用物资时,他敢于说出“这是发国难财”,想要制止何麻子的行动,这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他作为中国人应有的良知,体现出正义的民族立场。何麻子身为马帮山寨的大当家,虽然不满梅松向他借吊桥、渡口、船只,但当梅松要其协助查出电台的主人时,他信守对梅松的承诺,谁都没告诉。

黑三这个人物,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是原马帮山寨的大当家,因被何麻子陷害而锒铛入狱,在梅松等人的帮助下他重新夺回了马帮山寨,并听从梅松调遣联合抗日。这些小人物虽然做过坏事,是恶人,然而“恶”并不等于“坏”,他们身上依旧保留着中国人固有的血性。“对于抗日战争历史场面的记录,很多导演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呈现给人们,通过战事场面的烘托,体现英雄人物的顽强精神,展现英雄形象,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入思考。”{6}

英雄形象的塑造往往是通过展现敌人的罪恶烘托出来的。影片中梅松最强劲的对手——日本间谍王雅琴,可以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反面女性“英雄”形象。她乔装成红十字会的医生潜伏在晴隆,目的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机会炸毁“二十四道拐”。表面上她是救死扶伤、善良美丽的“王医生”,可背后她却化身为残害晴隆百姓的蛇蝎美人“布谷鸟”。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择手段,不仅杀害中国人,还牺牲自己的队友,使其成为自己接近梅松的垫脚石。她狠毒、阴险、狡诈、敏捷。为了效忠她的国家,她舍弃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良知,预设了阴险的诡计,成了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最终她也为了她所谓的国家而战死,这与小说中的“布谷鸟”是完全同人不同命。这一情节的整改一方面是源于编剧对人物塑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敌人的阴险、狡詐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性。

三、复杂关系中人性文化内涵的开掘

可以说这部抗战剧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价值。在影片中,对各层次人性的挖掘,非常独特。“人性开掘是重铸红色经典生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7}。一部真正优秀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必须正视历史,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类的正义立场,不能随意歪曲历史,也不能任意篡改、夸大历史,应该注重对战争文化语境中复杂关系之间的人性文化内涵的开掘和提炼。

《二十四道拐》中,编剧并未长篇大幅地描写梅松在战场杀敌的场面,更多的是从生活的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梅松的个人感情问题。影片中梅松有三条感情线:一是昔日恋人吴晓雨,二是青梅竹马刘显兰,三是日本间谍王雅琴。昔日恋人吴晓雨嫁作他人妇,梅松内心虽有遗憾,但两人见面时的相视一笑,一切的爱恨纠葛都成过往,这是他对吴晓雨的理解和遗留的温柔。青梅竹马刘显兰对自己的倾心仰慕,他知晓却又不明说,而是以哥哥式的疼爱包容她,两人对着远处的青山呐喊,体现了他柔情的一面。对于日本间谍王雅琴,梅松有过心动,但这种心动却被他压在了心底,使命和责任让他清醒过来。该剧从人性化的叙事角度来捕捉人物的个性心理,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把对立的两类人物凸现出来,达到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二十四道拐》中,当日本兵为了获取“二十四道拐”的机密而绑架了自己的妹妹梅雪和昔日恋人吴晓雨时,梅松是交出机密换回亲人还是完成使命牺牲亲人,这对梅松而言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他的内心也挣扎过、纠结过,可最终还是顾全大局。青梅竹马的刘显兰壮烈牺牲,他虽悲痛万分,但还是选择了坚守阵地。赵义带领伤兵抢劫了美军的粮食供给,他深知这些伤兵的饥饿,可为了中美同盟关系不被破坏,他毅然将赵义等人关进了监狱。这每一次看似不近人情的抉择,背后却是梅松苦苦挣扎后的结果。“我们将为剧中主人公设置多种两难境地,包括革命主题与彰显人道主义的两难,在两难的抉择中突出人性的光彩。”{8}

《二十四道拐》通过对人性的挖掘,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立体多面化和复杂化,避免了单一化、脸谱化、类型化。而在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编剧并没有故意夸大共产党员的形象而丑化国民党,对日本人物的塑造也是客观公正的,从人物性格和人性本质特征自然地展示各自的价值立场。

四、结语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向国际看齐,以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对人物立体的刻画来表现人性的复杂,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该剧中虽涉及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较少,但却以别样的形式展现出了战争的可怕场景和民族的创伤记忆。电视剧紧紧围绕保桥护路为核心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体现了主人公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国家无限忠诚的民族立场。通过视觉传播,我们更能清醒地记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这也“铸就了贯穿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突出的审美文化品格,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9}。

{1} 任庭义:《底层抗战叙事中的民族形象建构——以电视剧〈沂蒙〉和〈中国地〉为例》,《四川戏剧》2016年第5期,第73—76页。

{2} 吴学明:《努力构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电视剧文化》,《中国电视》2008年第1期,第27—29页。

{3} 潘可武:《论电视剧影像的景观特色及其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第164—168页。

{4} 王春丽:《少数民族电影(视)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15页。

{5} 黄传波:《红色场域下的“去政治化”历史呈现——以〈亮剑〉为例看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得失观》,《德州学院报》2015年第1期,第69—73页。

{6} 姚金江:《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探析》,《今传媒》2015年第3期,第103—104页。

{7}{8} 智磊:《为红色经典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阐述》,《中国电视》2011年第9期,第39—40页。

{9} 郑淑梅:《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品格的建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59—63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