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下的清代西昌竹枝词
2018-01-25花志红
花志红
摘 要:清代西昌本土诗人杨学述、颜启芬、颜汝玉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西昌竹枝词,这些竹枝词记述西昌风物,描绘城市风貌,展现地方民情,具有朴实可贵的文化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西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地域特色 西昌 竹枝词 地方风土
每一地都有其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情风习,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自然会对这一风土有特殊的感情。竹枝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吟咏风土民情为主要特色,因而极具地域文化色彩。清代西昌竹枝词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情韵悠长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西昌这一地域的气候、地质、环境、景观、民情与习俗,成为后人了解清代西昌的资料宝库。
一、清代西昌竹枝词创作者
清代西昌竹枝词的创作者,主要以本土作家为主,以杨学述、颜启芬、颜汝玉为代表。
杨学述,清代西昌人。《西昌县志·人物志》将其归入“名宦”,“嘉庆戊子举人(此处有误,应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举人),大挑二等,授筠连县教谕,调监金奖书院,兼署彭山县学教谕,分发福建署安溪知县。工诗文,各体皆有风韵”{1}。《西昌县志·艺文志》中收录其《建昌竹枝词二十首》、七言律诗《泸山》;《西昌县志·地理志》“名胜”条下录其《建南十景诗》,建南十景,由杨学述定名,这十首诗概括了西昌的十处名胜:泸山苍翠、邛池映月、东岩瀑布、西沼莲香、渔村夕照、螺峰积雪、古寺闻钟、苍松挺秀、香泉烹茶、清池灵应,并各赋五言律以咏之。
颜启芬,字堂,清西昌人。幼年聪敏好学,无书不览,目下数行,艺兼数人。淡泊名利,不求仕进,以增生终。《西昌县志·人物志》将其归入“隐逸”,“吾学不止文章,取士不止科目,能立于其外者,识趣高而成就大,其家之秩如怡如也,谓有郑子真梁伯鸾之风”{2}。《西昌县志·艺文志》中收录其《西昌竹枝词八首》。
颜汝玉,原名汝愚,字琢庵,西昌人。《西昌县志·人物志》将其归入“师儒”,称其“幼承家学,讲说文解字,朱子小学,期于文行并进。十三能赋,善考据,试辄冠军,由廪生选拔,严躬有威,笃爱桑梓,力图公益,而不以声利自私。游县中名山水殆遍,赋诗作记,生而别开。主讲泸峰书院,教授有法,阅课卷严正字体。制艺外,歌行赋颂记叙,常以乡邦文献命题,及门之士,知县志之宜急修也,汇稿多件,为本志所取资”{3}。颜汝玉著述颇丰,有《趋庭蠡测》《桂山府君年谱》各一卷、《四馀书屋杂著》四卷、《虫吟诗草》四卷等。《西昌县志·艺文志》收录的诗文有《螺髻山赋》《星回节泸山观火炬吊古四十八韵》《建城竹枝词》三十首,《凉山古诗文选释》另收录《雪中游眺》《寒食》《游螺髻诸峰,时白云遮满》《过晒经关观唐三藏晒经石》《梦回忆内》《吊杨升庵夫子》《出都感赋》《除夕前二日至都门,次日大雪偶成》。{4}
二、清代西昌竹枝词笔下的城市风貌
西昌古为邛都国地,汉武帝时通西南夷,后为列朝列代郡、州、卫、府所治。清顺治初,因明制,为建昌卫。雍正六年(1728)改为宁远府,并置西昌、冕宁、盐源三县,越一厅隶之。{5}西昌为西南交通要道,地据西南咽喉重要之处,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联乌蒙,西距吐蕃,南接中庆,毗邻西蜀,撼蔽三州,咽喉六诏。颜汝玉对西昌地理位置有精确的记述:“梁西南裔万山兜,四塞奥区千古留。襟带三江通两藏,咽喉六诏蔽三州。”(《建城竹枝词》)
(一)自然景观
西昌坐落于横断山脉中段,其独特的山景、地景、水景、气景,生态景观绚丽多姿,自古西昌就以“松、风、水、月”而著称,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建昌的月都是令人神往的景致。杨学述《建昌竹枝词》写道:“水郭山垣绕建城,关门锁钥自天生。要知山水清佳处,二百年来享太平。”展现了建昌城的自然形胜,以山为垣,以水为郭,既险要又秀丽。颜汝玉的《建城竹枝词》也描绘了西昌城的山水胜景:“北山为镇众山环,前是泸瑶帽盒山。东有青龙蟠海上,牦牛西卧白云间。”
泸山、邛海为西昌名胜,“泸山然起于邛池之上,崦峄巍,为邛治屏障,在宁远城南,林木葱蔚”{6},“西昌多奇山水,而东南郭外为秀绝,以邛池浩浩映发其间,其灵境万变而不可穷,海周百余里,状若蜗牛出壳”{7}。杨学述竹枝词描绘了泸山翠秀:“泸山翠秀似庐山,望海楼前水叩栏。记取三春流览日,澄江练里列层峦。”(《建昌竹枝词》)邛池夜月:“行同镜里认邛池,向晚游观景更奇。昨夜月明千顷碧,谁浮一叶赋新诗。” (《建昌竹枝词》)
西昌城内发蒙寺接引佛前有一石窟,中有石子,泸山光福寺钟鸣则动,“古寺晚钟驚石子”(杨学述《泸山》)是西昌的一个奇景,颜汝玉《建城竹枝词》也有“古寺唐初建发蒙,经楼此日压城墉。传闻石子炉中跃,正是泸山撞晓钟”之语。
(二)城市建设
据《西昌县志》载:“宁远府城,西昌县附郭,即建昌卫,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砖石。高三丈、周九里三分。门四,安定、建平、大通、宁远。”{8}建昌城明清时期虽多次修缮,但布局未变,城内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北称北街、南称南街、西称西街(亦称仓街)、东称东街(亦称府街),明清两代,政治、军事机关主要集中在城东北部和府街一带,清初建昌总兵衙门在北街,清代宁远府署在府街,城中“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即清建制军事机构“营”的衙署所在,文化、宗教建筑大多集中在城西石塔街一带,南街、顺城街为商贸、集市主要街道。{9}由此,清代西昌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人烟辐辏货堆排,填满东西两道街”(杨学述《建昌竹枝词》)的盛况。《西昌县志·地理志》中也提到了西昌城人口稠密、商业兴盛的状况:“西昌附郭邑也,郡之人,聚族而居,历二百余年,士庶商旅,云萃蚁集。”{10}
颜汝玉的《建城竹枝词》集中反映了西昌城市布局,城市四周:“城东河水绕城南,城右西河带远岚。城左香泉推第一,城前龙眼井泉甘。”城西:“城西门外较场存,马射争观宝骑奔,城内较场呼作小,阴夜聚老西门”;“城西三里耸高亭,立石争将德政铭”。城中:“中营米市右营柴,尖担圆箩两地排。”endprint
三、清代西昌竹枝词笔下的民情风俗
西昌竹枝词多以风土人情、社会风物为主,因包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往往具有社会史料价值。
(一)渔村生活
邛海盛产鱼类,海岸居民,以捕鱼为业,鲤鱼、白鲦鱼、青鱼、虾、菱角是邛海主要特产。邛海边村民生活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在诗人笔下邛海边村民的生活是富裕幸福、惬意舒心的。
海滨村落半闲人,终日醺醺为惜春。若问酒钱何处觅,无庸播种但垂纶。(杨学述《建昌竹枝词》)
夏日炎炎鱼跃渊,渔人相贺得丰年。绿波声里呼围网,渔妇村庄竞拢船。(杨学述《建昌竹枝词》)
小渔村接大渔村,茭笋春来绿到门。妾自捞苔郎撒网,朝朝相伴到黄昏。(颜启芬《西昌竹枝词》)
渔妇相邀放棹来,红虾捞罢又青苔。大湾风起晚潮阔,裝得满舱菱角回。(颜汝玉《建城竹枝词》)
(二)乡间市集
《西昌县志》云:“至满清而县属东西两乡,生齿较繁,农隙负贩,由县境之北而城,而上下川南各乡镇,或由南行而滇之迤西,州邑村闾,足迹殆遍。”{11}从西昌竹枝词也能看到清代西昌乡间市集的热闹。
“楚语吴音半错讹,各乡场市客人多。日中一集匆匆散,烧酒刀头马上驮。”杨学述这首《建昌竹枝词》展现了向下集镇的热烈场面,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来赶集,买着自己心仪的物品,市集散去,西昌的自酿酒“烧刀酒“也被驮到了远方。西昌自汉设郡县,历史悠久,除土著居民外,外籍人口众多,“楚语吴音”也不奇怪。《西昌县志·礼俗志》称:“凡湖广闽浙滇豫陕燕各省人民,或以游宦,或以商旅,寄居斯土者,恋邛泸之清奇,羡土壤之肥沃,往往世其家焉。”{12}
(三)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显著的地域特征,是表现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礼节习俗之中。西昌竹枝词记述民情,描画世态,以朴实的语言记录了这一地域之下人们的生活。
“碧桃红杏最初春,正拜年时约比邻。试向泸峰高处望,上元灯里遇游人。”颜启芬这首《西昌竹枝词》展现了西昌初春拜年和上元灯会的情景。《西昌县志·礼俗志》记:“十五日上元,放灯三日,始于李唐。县俗:自破五后,于三官庙或灵官庙,悬红灯笼数十对于三四丈之高竿——德昌街灯数,上应诸星,周应列宿,礼星赞斗——绳升降之,光照里馀,曰立树灯;排灯十馀盏于长方灯架,高与檐齐,曰排灯;乡村以纸竹扎山及八仙像,五彩炫烂,曰鳌山灯。灯棚盖松针,棚内鼓乐以为和。”又云:“元旦后,城南十五里泸山香会甚盛。邻县来朝者络绎于道,旅馆山寺,齐宿常满。”{13}
颜启芬另一首《西昌竹枝词》:“风筝时节近清明,儿女家家尽出城。春色未知何处好,踏青先上北山坟。”写出西昌清明节踏青上坟的习俗。《西昌县志·礼俗志》:“新丧,于春分节前,拜扫茔墓,墓插纸花,陈设酒食,举哀行礼。葬已三年,春分节后行之,名曰上坟。富者延宾野酌,豪饮而归。虽赤贫亦必于清明节前墓祭,心始愉快。”{14}
蜀人好酒。《华阳国志》写道:“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15}西昌地区的酒文化也非常丰富。颜汝玉在《建城竹枝词》中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饮酒习俗。
春日饮酒:“红柬相延共举觞,筵开春酒四邻香。”端午饮酒:“九子粘蒲玉粒香,好随艾酒共称觞。”重阳造酒:“等高佳节菊花香,落帽风来扑面凉。旧酿已空新稻熟,家家造酒趁重阳。”酿酒业的经营:“荞麦高粱酿酒多,无论粳稻是嘉禾。怪它大曲饶香烈,择地偏宜马水河。”
四、清代西昌竹枝词笔下的地方特产
《西昌县志·产业志》称:西昌“以农作物为主,副产物次之,其为特产者,则有马、骡、鸭、白蜡虫及杉板”{16}。西昌物产丰富,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多,西昌竹枝词也有不少描绘西昌特产的诗篇。
(一)白蜡虫
“年年养种上高枝,商贾怀金待摘时。全仗弓衣联小队,能防劫掠盗奚为。”杨学述这首《建昌竹枝词》写建昌养售白蜡虫,贩运蜡虫的情形。养售蜡虫,为西昌重要副业,经济收入颇丰。安宁河中下游一带盛产蜡虫,有蜡园无数,每年腊月前于嫩枝上放虫种,待繁殖满枝,则摘取出售,届时“洪雅、夹江、峨眉市虫之客千百成群,宁雅大道旅店充塞”“大小商人,旅馆力夫,均希赶集虫会,作一岁生计”{17}。“为市鲜在日中,大都自日落至二三更时,持炬交易,盖自山间摘来,非日暮不能抵市,而不能延搁。虫商购获,立以双层皮纸包之,每包一斤,每六十六包为一挑。价昂之年,每包售银百两。”{18}由于白蜡虫价格昂贵,商贩们往往雇佣护卫沿途保护,防止掠盗。
(二)杉板
杉板,因其为建昌特产,又名建板。杨学述写道:“杉木冬蘑出建昌,沿途贩运比琳琅。背菇获利如背板,可养穷黎饿肚肠。”(《建昌竹枝词》)诗歌写了西昌百姓背板贩菇的情形。杉板与蘑菇,是西昌外销特产两大宗,尤以杉板名贵。《西昌县志·产业志》称:“活杉而外,其出于土中者曰困杉,亦曰陈乔,曰阴沉,以其为建昌特产也,故又名建板。由数千百年前之杉林,因地壳变动埋入土中,经水冲出而制成者,其芳香、致密、经久,无与伦比……此种香杉花板,县人运往各大都会售卖,价值最昂贵。”{19}
(三)盐业
《西昌县志》称:“县民食盐,系仰给于盐源县之盐池。”西昌境内唯“北山天星桥旁有盐井”{20}。
杨学述《建昌竹枝词》写建昌制盐业,描绘了商人谋求私盐之利的情形:“不似海田例候潮,亦无火井听商消。南人但识私盐利,争羡豪家灶几条。”
颜汝玉“花猪屠宰遍闾阎,岁暮争将腊肉。巧把红松明造出,先从翠焰青盐”(《建城竹枝词》),说的是西昌另一特产腊肉。西昌腌腊制品丰富,得益于盐。过年杀猪称为“杀年猪”,一般人家都会将一半猪肉用盐腌制,慢慢享用。在西昌,鸡、鸭、鹅都可以用盐腌制,所谓“腊鸡腊鸭浑常味”(颜汝玉《建城竹枝词》)。
(四)篾帽
又称纸帽,笠帽的一种,编为双层竹篾,中夹油纸,既可遮太阳,又可遮雨,以德昌所产为佳。颜启芬写道:“遮羞纸帽竹皮筐,知是谁家未嫁娘。杂把拿来街里卖,迎风一路水芹香。”(《西昌竹枝词》诗中所写的纸帽也为西昌特产。《西昌县志》称:“其最足表现建昌之工,为德昌篾帽(‘就形呼名曰胡椒眼帽)戴至成都等地,见者辄曰‘建昌人。”{21}其做法为“以细黄篾纵横斜组,作六角小孔,顶尖,中夹棕皮,剪倭缎若如意形,分四角包边,且蒙外顶,内坠帽碗,曰胡椒眼笠。戴以乘骑,过风不落,晴雨两用”。“穿心堡妇女以细篾密组,中夹油纸,缘垂近寸,顶圆中空,内蒙以布,微凹,作帽碗,妇女用之,晴雨皆宜。”{22}
清代西昌竹枝词数量虽不为多,但表现出新鲜生动的地方风土气息,叙民情,描世态,其内容朴实无华,文辞清新活泼,具有可贵的文化价值。
{1}{2}{3}{6}{7}{8}{10}{11}{12}{13}{14}{16}{17}{18}{19}{20}{21}{22} 《西昌县志》,民国《西昌县志》重印本,2012年版,第674页,第702页,第627页,第78页,第81页,第90页,第94页,第143页,第273页,第286页,第279页,第103页,第281页,第131页,第138页,第137页,第141页,第285页。
{4} 蒋邦泽、武谊嘉:《凉山州古诗文选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林吉:《凉山州彝族自治州建置沿革》,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9} 政协西昌市委员会:《西昌文史》第二十七辑,2016年版,第45页。
{15} 〔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