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2018-01-25邢蕊婷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序苏轼

邢蕊婷

摘 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新颖。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 词序 以诗为词 观念区分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

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

歐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①

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换言之,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既然能够相互转变,至少证明诗词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而在《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序中他明确地写出自己用写作诗的方法来作词: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其中的写到的“集古句”就是作诗常用的一种方法。《香屑集》十八卷记载“集句为诗,始晋傅咸”,《初学记》引颜延之《庭诰》曰:“咏歌之书,取其连类含章,比物集句,《诗》之为祖也。”②写到王安石善于集句并引起人们的效仿。苏轼用集句的方法作词,也就是用作诗的方法为词,表明在他的眼里作诗词的方法可以是一致的,作诗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词。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诗词都是可以共通的,苏轼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以诗作词”的实践是证明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扩大词作题材范围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功用狭窄,地位低下。人们普遍认为词只能用来写儿女之情、闺阁之思,而苏轼却打破牢笼,做到“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③。刘辰翁赞扬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也。”④不但指出其词的诗化倾向,而且认为其词包罗万象。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词序中体会到这一点。

1.表酬唱赠和,如《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序:

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丐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矣。

2.表记事怀旧,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序:

闾丘大夫孝直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于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

3.表亲友赠答,如《满庭芳》(归去来兮)序: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4.表言志书怀,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序: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5.表咏物纪游,如《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

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

大约占苏轼词比重8%的这二十八则中至少包含了以上所列五种题材,而这些题材均与词作被广泛熟知的男女之情没有关系,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固定模式。苏轼在题材与内容上的创新之举,不仅是其“以诗为词”观念的生动体现,而且也是将这种理论内涵具体化的展示。经笔者统计,其词序题材在这二十八则中占比如下(详情见附录):酬唱赠和(七则);亲友赠答(七则);记事怀旧(六则);咏物纪游(五则);言志书怀(三则)。可以看出,酬唱赠和以及亲友赠答占比最大,而二者均属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苏轼不仅自己大胆涉及此类题材,还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了他渴望将自己对于词体题材突破的思维方式与词作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此,他使用词序这种文体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的接受与理解。

三、强化词的抒情功能

除了对词的题材范围的扩大外,苏轼还着意发挥词的抒情功能,他自称:“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词可以和诗一样言志。在苏轼的词序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样直接抒发对某件事的看法的语句,而且发现大部分的词序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陈述,不论是酬唱赠答还是咏物纪游等内容实际上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词序作为一种文体的可贵之处就显示在这里,作者可以在自己的作品前与读者聊聊背景谈谈心,它本身就构成了作者抒情内容的一部分。苏轼在诗词中都大量用序,无疑在向读者展示他的心灵,由此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endprint

四、诗词观念区分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倡导“以诗为词”,强调诗词同源并不意味着对于诗词界限的泯灭。实际上,他对于诗词具有明显的观念区分。首先《祭张子野文》说“微词宛转,盖诗之裔”⑤,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是诗之苗裔,只有那些婉转的词才能做到“清诗绝俗,甚典而丽”。其次,词为诗之裔就表示了诗词之别,它们是一脉相传的关系而不是等同。

第一,词是需要合乐演唱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与《哨遍》(为米折腰)的词序中分别提到:“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取归去来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其中相同的“稍加隐括,使就聲律”就体现了苏轼对于词配乐的重视,无论其音乐水平如何,他至少对诗词有一定的区别。

第二,词较诗地位低下。词虽为诗之裔,但毕竟自唐五代以来一直处于劣势状态。苏轼“以诗为词”虽然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词的地位,但在其思想的深处,词仍然是比诗低一等的,诗词二者并没有真正做到并驾齐驱。问题首先在于“以诗为词”这个观念,表面上体现了诗词平等,而事实上“以诗为词”的前提就是诗高于词。只有保证了这个前提,才能够做到所谓的“以诗为词”。思想指导实践,在这种不平等思想下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不平等的,在词序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词为“戏作”。例如《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戏作如梦令阕。”以及《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词是可以“戏作”的,就连倡导诗词同源的苏轼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在诗中这种情况是绝乎仅有的。“戏作”二字体现了作者对于所写作品的态度,它是不严谨的,就像日常的休闲娱乐一样而并不能称之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能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词可写奇闻逸事。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序:“觉而异之,乃作此词。”以及《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⑥无论是人还是事,会因为“异”而被写进词里。诗当然也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但绝对不多,归根结底体现了词的不自信,它需要通过书写这种新奇的事物来博得人们的眼球。通过这种方式,词或许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纵观苏轼的词序,其中确实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其以诗作词,扩大词的题材与抒情功能方面。但在苏轼的眼里,诗词还是有明确区分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消失。词仍然处在诗的地位之下。

{1} 本文所引苏轼词序及词作内容均出自谭新红等编著:《苏轼词全集》,崇文书局2015年8月版。

② 徐坚:《初学记》(第21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00页。

③ 沈括著,金良年校点:《梦溪笔谈》(第14卷),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97页。

④ 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下,第4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97页。

⑤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⑥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五册,第63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3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序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汉英四方词序差异对比研究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