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目漱石《哥儿》对日本明治教育界的反思
2018-01-25高鹏飞陈慧晓
高鹏飞+陈慧晓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国民大作家,早年间又有过实际的教学经历,对于当时日本的教育有着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令其不安,所以通过《哥儿》讲述了日本明治时期教育界的诸多现象。《哥儿》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说故事,诙谐幽默又生机盎然,让初读者不禁拊掌大笑;笑过之后深入分析,其中的黑暗与冷漠又令人沉痛;最后看清结果,直叫人冷汗直流。
关键词:夏目漱石 《哥儿》 教育 批判 教育官僚
日本从1868年之后,改革了旧式教育,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使国民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为日本步入近代化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从这一方面说,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然而从1874年开始至1945年日本疯狂的侵略战争来看,日本侵略者人性的突然丧失与其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哥儿》是夏目漱石的一部以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为背景的脍炙人口的小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教育改革制度全面落实的初期,教育改革的种种利与弊,由此可见一斑。本文从《哥儿》出发,简要探讨明治教育改革的成与败。
一、《哥儿》故事的时代背景研究
(一)时代背景 哥儿在街边荞面店吃对虾面,遭到学生们拿吃对虾面像“日俄战争”一样的大事到处张扬。举行“战争大捷”庆祝典礼的时候,中学学生和师范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警察来了,学生们跑得比“克鲁巴特金”还快。“克鲁巴特金”是日俄战争时期俄方的总司令。从“到处张扬”“战争大捷”“克鲁巴特金”等字眼可以看出日本已经展现出胜利的端倪。日俄战争正是发生在1904年至1905年,由此可以推测出《哥儿》中的故事发生在1905年。
19世纪中期,日本尚处在幕府的封建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下,幕府倒台,奏请“大政奉还”,全国的统治权收归到了天皇手里。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体制旧思想,开始全面改革全盘吸收西方文明。为了摆脱西方列强束缚,发展壮大本国经济,日本在明治初年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加强明治政府的军事能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设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制丝企业、棉纺企业等;学习西方文明,改革旧有的教育制度。明治政府以教育改革作为主导其他改革的重要手段,美其名曰“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1905年,日本明治维新各项改革初步呈现结果,从此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教育改革背景 1871年,稳定了政局以后,明治政府立即成立了文部省,统辖和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1872年,文部省效仿法国教育制度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标志着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开始。但是《学制》脱离了实际,不适应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无力承担教育经费。承担教育经费的负担落在了民众的肩上,民众不堪重负。于是,明治政府在1879年颁布了第二部教育法令《教育令》,废除了中央集权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设置和管理学校。但是由于《教育令》规定的权力过于松散,教育的自由化开始蔓延,入学率降低。1885年,明治政府任命森有礼为文部大臣,制定了《学校令》,自此,明治政府建立了连贯的学校系统。1890年日本颁布了《教育敕语》,以便有效地推行天皇专制主义统治,把学校教育的道德标准纳入天皇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轨道。1905年距离《教育敕语》的颁布已经过去十五年,把“忠君”“德化”作為教育中心内容。《哥儿》中的教育官僚、普通教员,学生的种种行为举动都深深地刻上了《教育敕语》的烙印。这种以天皇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一直贯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哥儿》代表人物分析
(一)“红衬衫”之流 “红衬衫”是中学教导主任,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文学士”。当时大学毕业生不多,众人对“文学士”刮目相看。“红衬衫”还订阅东京大学的文学类杂志《帝国文学》,从《帝国文学》学一些别人听不懂的假名词汇。日本从“文明开化”开始,逐渐使用越来越多的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假名词汇,当时只是少数人使用。“红衬衫”们引领教育界的西化潮流,是明治时期日本文化教育的风向标。“红衬衫”这个风向标式的人物从顶级名校毕业,受教育程度最高,很容易在小范围内的教育机构形成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表现在他拥有高于常人的学历学识与权力地位,还表现在他有着出人意料的计谋。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红衬衫”与狗獾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与权力狼狈为奸,巧取豪夺,玩弄他人于股掌之中,只为满足一己之私。他们通过蝗虫事件和呐喊事件欺辱哥儿并嫁祸“豪猪”,欺占“老秧”未婚妻,和报社串通,把哥儿和“豪猪”的劝架事件黑白颠倒成打架事件,借机迫使“豪猪”辞职。这种人满肚学识却干尽禽兽之事,令人发指。“红衬衫”代表了当时教育界中存在的一类人。这一类人是教育改革造就的新的精英知识分子,抛弃了旧的武士精神,极尽追求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却又对西方文化没有半点吸收。其结果是,知识上,他们比改革前有了本质上的飞跃,而在精神追求上则沦为禽兽。恰恰是这类人,成为《哥儿》小说中的中坚力量,可恨可气却又无法撼动。
(二)哥儿与“豪猪” 主人公哥儿是“耿直诚实,有好秉性”的教员,他是在冰冷残酷的环境中,那个唯一让我们感觉到温暖的人,是作者留给读者的希望,他的经历时刻令人牵挂。哥儿一次次遭遇不公让我们气愤,一次次反抗又让我们感动,然而他每一次反抗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对教育官僚疯狂的、不可理喻的打击异己者的行为,哥儿很是无奈。“豪猪”对教育官僚之流的所作所为愤愤不平,尽最大的力量主持公道。当哥儿被学生捉弄时,他站起来要求惩处学生并要求道歉。“豪猪”对于教育官僚来说是一个异己者,受到了教育官僚的排挤。最终,“豪猪”为教育官僚“红衬衫”之流所不容,遭到设计陷害,最后被迫离开。哥儿与“豪猪”的草草收场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对当权者蛮横无理的无奈和无力感。
(三)“蹩脚帮” “蹩脚帮”从早到晚和“红衬衫”形影不离,赞同“红衬衫”说的每一句话,支持“红衬衫”做的每一件坏事,在处理蝗虫事件和呐喊事件的会议上,积极支持“狗獾”和“红衬衫”对捉弄哥儿的学生宽大处理。“蹩脚帮”眼里没有是非观,没有人性的良知,谁有权力谁就是对的,就应该听谁的。他们盲目服从权威,人性近乎泯灭,为邪恶势力推波助澜,为虎作伥。endprint
(四)阿清婆 哥儿家中的佣人阿清婆给予哥儿母亲般的爱。阿清婆出身于一个相当不错的家庭,由于明治维新时家道中落才出来在别人家做活。虽然清贫,地位低下,但是阿清婆道德风貌高尚,是全书中唯一的圣人。因为哥儿钱夹掉进茅坑里,阿清婆将钱夹捞起并烘干,后来又倒换成三块硬币交给哥儿。这种愚蠢的让自己吃亏的行为是一种出于对哥儿认可的包容,彻底打动了哥儿,让哥儿一生都有一种十倍偿还阿清婆的愿望。虽然哥儿一生无拘无束,爷娘早逝,兄弟分道,但是内心深处还是牵挂着那个他一直嘴上不慎恭敬的婆婆,希望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有一所大房子,能够供养阿清婆。
三、日本明治教育背后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李光贞认为《哥儿》反映出当时日本教育界风气腐败、阿谀奉迎、形式主义盛行,全无现代化学校的影子。夏目漱石早在1892年12月写了一篇教育学论文,题为《中学改良策》。在这篇论文中,夏目漱石阐释了中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并且提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此外,夏目漱石还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单纯地为了受教育者,“只是为了启发受教育者的固有才力,涵养其天赋的德行,使学生具备上等人的资格”。此语与我国《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谋而合。他批评“教育为国家”的口号,认为“教育为国家”与教育为金钱,教育为名誉等没什么两样,都是教育以外的目的,都是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的,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又与我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暗合。由此可见,日本教育界恶劣风气盛行,归根结底是因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和国家教育指导方针的误导。
四、结语
日本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富强。极其注重技艺的教育,教育分课极细,只为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代价是抛却了历史的教育,失去了固有的精神。而新精神缺失,导致教育的结果不是为往圣继绝学,而是为禽兽继绝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再是读圣贤书的圣贤子弟,而是一个个从思想武装到牙齿的精英豺狼野兽。从日本国力的提升可以说日本教育改革有其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其野蛮扩张的军国主义行为来说,实在是彻底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坊ちゃん[M].日本:金星社,1977.
[2] 三好行雄.漱石文明论集[M].日本:岩波书店,1986.
[3] 竹盛天雄.夏目漱石必携[M].日本:学灯社,1982.
[4] 高鹏飞.日本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试论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与文明批评[J].外語学刊,1993(5).
[5] 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山东外语教学,2005(6).
[6] 李光贞.厌战: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