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模支撑系统数值模拟与计算
2018-01-25罗雯
罗雯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1 前言
Sp2000与传统的手算计算相比体现在:在输出验算后可以查看位移,内力,应力等变形图,可以科学地分析受力变形部位,形象的变形图与其动态的变形过程。这样数值模拟与实际情况才能吻合。在加载荷载前,一定要罗列好其所受的荷载,并举出受力的最不利荷载组合[1]。
以永清商务综合楼A地A1塔楼项目为例,楼层高度4.7m。根据结构设计特点及铝模板施工工艺,对于梁,板使用梁板支撑杆,采用早拆可调节钢支撑作为梁,板内支撑满堂架。①支撑钢架管:Q235,强度设计值215kN/m2;直径φ48,壁厚3.5mm。墙,柱模板支撑设置背楞,背楞对拉螺杆间距不大于900mm,墙体采用两边对拉且上下呈三角形的支撑系统。②对拉螺杆:墙φ18,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28.1kN;柱φ27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68.1kN。
2 基于sp2000对铝模支撑系统的数值模拟
2.1 荷载的取值
①竖向考虑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及铝合金模板自重综合取26.5kN/m3,楼板考虑布料机设备4kN/m2,主梁考虑人员及设备2.5kN/m2,混凝土振捣 2kN/m2。②侧向取 min(F1=0.22γct0β1β2V1/2,F2=γcH)。各构件横载侧向压力统计如下:6.5m(5.8m)层高处宽2m(2.4m)的柱子恒载侧向压力:F1=76.2kN/m2(70.6kN/m2)F2=151.2kN/m2(129.6kN/m2)。6.5m(5.8m)层高处宽0.8m(0.8m)的柱子恒载侧向压力:F1=44.6kN/m2(44.6kN/m2)F2=151.2kN/m2(124.8kN/m2)。
2.2 荷载组合
分析工况包括:对于梁处铝合金模板工况采用S=1.35×ΣGik+1.4×0.7×ΣQik,对于墙处铝合金模板工况采用 S=1.2×ΣGik+1.4×ΣQik,对于柱处铝合金模板工况采用 S=1.35×ΣGik+1.4×0.6×ΣQik。
2.3 定义材料和截面
建模准备中的材料包括自定义的铝合金模板、背楞、螺杆钢管等几种材料,材料在选择的时候,材料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的参数必须准确,定义的截面属性包括铝合金模板单元、肋条、钢管48、主龙骨,如遇到特殊情况未能定义的,可以采用截面等效代换的方法重新对截面进行定义,本在在建模的时候铝合金模板厚度取4mm。
2.4 模型的边界条件
在建立模型后,需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以模型的实际情况定义边界条件,进行约束。
2.5 荷载加载
荷载加载是建好模型后的第一步工作,根据施工不同部位加载不同的荷载工况。
2.6 施工中柱的内力分析
施工状态下的荷载工况考虑恒荷载与活荷载的两种组合,对于柱处铝合金模板不考虑竖向活荷载。采用两种方案对5.8m高2.4m宽外框柱支模系统进行验算。方案一:3层叠合变截面梁,Q345,间距200mm紧固件。方案二:2层100×50×3.0方钢管,间距300mm。
方案一内力计算结果如图1~2。
方案二内力计算结果如图3~4。
图1 轴力计算结果图
图2 弯矩计算结果图
图3 轴力计算结果图
图4 弯矩计算结果图
通过以上两种方案分析柱处的应力应变,得到的应力应变线形图,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部位产生的内力值是不同的,这些应力值基本分布在中部挠度最大处,而两侧则相对应力较小。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位移变形最大处引起足够的重视。两种方案计算的最大应力比均为1.04,在5%以内,满足要求。根据应变图形,这些需控制的位移值基本分布在中部弯矩最大处,两侧逐渐变小。第一种方案计算背楞最大挠度5.60mm<6.0mm=1/400挠度限值,第一种方案计算背楞最大挠度5.76mm<6.0mm=1/400挠度限值。
2.7 施工中墙的内力分析
施工状态下的荷载工况考虑恒荷载与活荷载的两种组合,对于墙处铝合金模板不考虑竖向活荷载。对于6.5m高剪力墙支模系统通过受力分析后,这些应力值基本分布在中部挠度最大处,而两侧则相对应力较小。根据应变图形,这些需控制的位移值基本分布在中部弯矩最大处,两侧逐渐变小。背楞最大挠度0.15mm,满足规范要求。
3 总结
墙、柱两个部位通过分别进行了应力和应变计算与分析,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结果接近实际所发生的,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其挠度与应变均满足规范要求。Sp2000有限元建模较为精确,计算结果都满足规范要求,符合实际,同时还能看出挠度以及应力应变图,结果更为形象易懂。这也说明了设计方案在结构设计形式上是可行的,而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也是可以确保解决的。
[1]北京金木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著.sp2000中文版使用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仇铭华.铝模板技术在北美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中的运用[J].施工技术,2013,42(14):66~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