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

2018-01-25李小婷郑楚燕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肇庆市空间旅游

吴 清,陈 前,李小婷,郑楚燕

(1.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肇庆学院团委,广东 肇庆 526061)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三合一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同时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模式将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1],其作为休闲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从另一个视角验证了旅游业对驱动城镇建设不可忽视的作用[2]。休闲农业的发展和研究也越来越受国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休闲农业示范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大要点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更好的政策保障。

国外对休闲农业的关注起步较早,注重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提出并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概念的同时更注重其可持续发展[3-5]、经济效益[6-8]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结合衍生的新兴产业,以大农业为主体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化为发展载体,以当地人文文化为背景,以休闲、娱乐为最终目的[9],其最初便以规模较小的观光果园形式出现[10]。总体上,学术界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休闲农业的类型[11]、发展问题[12]和解决对策[13-15]等方面,而从空间结构视角上对休闲农业进行的探讨较少;在研究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具体省份或休闲农业点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大城市群周边边缘区休闲农业进行研究[16-18]。因此,本研究以珠三角典型边缘区肇庆市为例,分析其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对发展壮大边缘区旅游业、优化旅游资源、促进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各地区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肇庆市休闲农业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搜查以及对肇庆市旅游局、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走访调研,确定肇庆市休闲农业点的个数。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地图数据则来源于广东省地图规划院的肇庆市地图,在此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对肇庆市进行配准矢量,得出肇庆市的行政范围图,同时构建其休闲农业空间属性数据库,进行空间特征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可用以描述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点在空间上的点状要素,并通过ArcGIS软件使其在空间上的表达可视化,其公式为[17]:

式中,rE为休闲农业点的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n为休闲农业点的个数,A为研究区面积,R为休闲农业点的最邻近指数,rI为休闲农业点的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其中,当R=1时,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用以反映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分散与集聚特征,其公式为:

式中,s为待估计研究区休闲农业的位置,Sj为落在以s为圆心的研究区休闲农业,h为在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个休闲农业的位置。

1.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Moran’sI指数:可用于描述休闲农业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相关性的整体趋势及差异。其公式为[17]:

式中,N为休闲农业的县域单元个数,Xi、Xj分别为第i、j县域单元上的休闲农业数量,X为休闲农业点的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S0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Moran’sI指数取值范围为 -1~1。

(2)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Gi*。用来反映局部空间上休闲农业的集聚程度,测度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公式为[17]:

式中,Xj为肇庆市第j地的休闲农业数量,Wij为空间权重函数。在计算过程中,通常将(d) 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E(Gi*)、VAR(Gi*)分别为Gi*的期望值和变异系数。当Z(Gi*)>0时,表明i地区周围的休闲农业分布值较高,在空间上呈高值的集聚,即热点区;当Z(Gi*) <0时,表明i地区周围的休闲农业分布值较低,在空间上表现出低值的集聚,为冷点区[17]。

2 结果与分析

2.1 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

2.1.1 分布形态 采用ArcGIS工具测算肇庆市休闲农业点的平均最邻近指数,由式(1)计算可得: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为5 164.28 m,预测平均最邻近距离为6 348.58 m,最邻近指数为0.81,说明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分布形态趋向集聚模式。将肇庆市的休闲农业点划分为高要-端州-鼎湖、四会-广宁、怀集-封开三大组团区,三大组团区休闲农业点的数量占据全市总数的89%,其中高要-端州-鼎湖组团区所占比例为37%,有38个休闲农业点;四会-广宁组团区所占比例为22%,有22个休闲农业点;怀集-封开组团区所占比例为30%,有30个休闲农业点。集聚分布特征表明肇庆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性,而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休闲农业点所在位置接近县/区的中心地带,经济繁荣,土地资源多用于建筑、发展经济,导致休闲农业的地理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相反,部分县面积广阔,土地、水资源丰富,拥有扎实的农业基础,因此休闲农业点多在此集聚。以上分布形态表明肇庆市在珠三角边缘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上亟需优化资源配置,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等级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得出,肇庆市的休闲农业省级示范点仅有10个,在全省排名靠后,主要分布在德庆、广宁和怀集;市级的休闲农业点仅19个,而数量最多的是县级的休闲农业点,共72个,所占比重超过70%。从休闲农业的数量分布上看,怀集最多,拥有18个休闲农业点;其次是鼎湖和高要,各有15个;四会、广宁和德庆在休闲农业数量的分布上差异不大;端州区作为肇庆市的城区,农业资源较少,休闲农业数量最少,只有8个。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肇庆市的休闲农业等级分布呈现“高等级集聚,低等级分散”的特征,其中封开、德庆以及四会多分布县级的休闲农业点,且呈散点分布。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为高级休闲农业点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共用条件,加上高等级休闲农业点的产品特色更为明显,能够满足不同旅客的消费选择,为提高与低等级休闲农业点的竞争力,形成了“高等级集聚分布”的特征;相反,低等级休闲农业点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特色,各休闲农业点之间竞争激烈,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低等级休闲农业点之间的竞争力降低,由此形成“低等级散点分布”特征。

图1 肇庆市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

2.1.3 类型分布特征 以郭焕成等[19]对休闲农业的划分类型为依据,将肇庆市休闲农业划分为田园农业、村落乡镇、回归自然、农家乐、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度假6种类型。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肇庆市休闲农业点中,村落乡镇类型所占比重最高、共52个,其次是田园农业类型、共19个,所占比重较低的是科普教育类型和农家乐类型,分别为4和6个。

从各类型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图2)可以发现,西江一带休闲农业类型丰富,主要是田园农业类型与村落乡镇类型,在各个县(区、市)皆有分布并呈集聚模式,形成肇庆市东南部组团区,即高端鼎组团区,四会与怀集的休闲农业类型丰富程度次之,主要是田园农业类型和休闲度假类型;德庆的休闲农业类型最为匮乏,大部分是村落乡镇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较为分散。鼎湖是唯一一个兼有全部类型休闲农业的区,而德庆、广宁以及封开皆缺乏农家乐、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类型的休闲农业。呈现出这种类型分布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江一带地理位置优越,接近市中心,市场广阔,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各类型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与此相反,德广封三县远离市中心,地处边缘,且周边多为山地,只有1~2条高速铁/公路通向市中心,交通不便,客源市场的大小及休闲农业多类型发展的可能性均受到限制。由此反映出作为典型边缘区的肇庆市休闲农业类型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依靠乡村原有资源,而特色旅游吸引物对调整景区空间结构[20]、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亟需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延伸的休闲农业产品,以及特色化、品牌化的休闲农业产品。

图2 肇庆市休闲农业类型分布

2.1.4 空间密度特征 通过ArcGIS中的核密度工具测定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生成肇庆市休闲农业核密度图(图3)。由图3可知,肇庆市各区域的休闲农业空间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四个中心集聚分布态势,即高要—端州—鼎湖地区、广宁中部地区、怀集中部地区和封开东部地区,其中以高要—端州—鼎湖组团密度最高。肇庆东南部地区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以端州为核心,高要与鼎湖为辐射圈,这一特征与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以武汉为中心,存在“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11]。探究其空间密度存在差异化的原因:一是肇庆中部与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农业资源稀缺,人口相对较少,导致其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较低;二是肇庆东、西部地区多为平地,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相对较多,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较大,因而其空间分布密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而言,肇庆市休闲农业点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各区域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差异是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潜力和交通可达性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表明肇庆市优质农业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仍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源管理,以促进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合理布局,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图3 肇庆市休闲农业核密度分布

2.1.5 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肇庆市4县3区1市为基本空间单位,对肇庆市休闲农业点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ArcGIS计算出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I指数为-0.94,表明其休闲农业点在空间布局上呈现负相关,相邻地域单元的旅游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离散性,即旅游资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不明显。进一步计算各县市的局域关联指数,按自然间断点法(Jenks)将局部统计值从高到低分成4类(冷点区、次冷点区、热点区、次热点区),生成肇庆市休闲农业点冷热点图(图4)。由图4可知,热点区为怀集与广宁,休闲农业点的数量共29个,占全市的28.7%;次热点区为端州和高要两区,休闲农业点数量为23个,占全市的22.8%;冷点区为封开与德庆两县,休闲农业点有23个,占全市的22.8%;次冷点区为四会与鼎湖,休闲农业点数量为26个,占全市的25.7%。热点区休闲农业点数量占全省的51.5%,而冷点区休闲农业点数量占全省的48.5%,这反映肇庆市休闲农业冷点区与热点区的空间分布仅存在较小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冷点区的休闲农业点主要沿西江三级支流分布,且该地区没有铁路、高速铁路。冷点区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以及不完善的交通枢纽大大影响其休闲农业点的数量分布,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更无法满足不同需求类型的旅客对运输方式的要求,这对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图4 肇庆市休闲农业点冷热点分布

2.2 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肇庆中部与西北地区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地、丘陵、冲积平原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整体上呈三角形状,其边由西江、贺江和绥江三条河流围筑,这一地形特征也导致了肇庆市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呈现为三角形状分布特征(图5),休闲农业与地形耦合性较高。经分析发现,以山地为主,地形陡峭的地区休闲农业分布较少,如肇庆的中部以及怀集北部、广宁东北部;而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形相对平缓的地区休闲农业则分布较多,如肇庆东南部的四会、高要、鼎湖、端州等市(区)。

图5 肇庆市休闲农业点分布与地形耦合结果

(2)河流湖泊。水系沿岸一般分布有大量的旅游资源[21],同样也影响着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肇庆江河纵横,溪流密布,蕴藏着宝贵的水力资源,不仅拥有西江、北江和绥江三大水系,还有星湖、九龙湖等湖泊,水资源条件优越。结合图1可发现,肇庆市的休闲农业基本沿河流或湖泊分布,如高要、端州以及鼎湖的休闲农业分布在西江一级支流,四会、广宁与怀集的休闲农业沿西江二级支流分布,而封开与德庆的休闲农业沿西江三级支流分布。因此,河流也是影响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河流的径流量的大小会影响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上的密集程度。

2.2.2 人文因素 (1)政策环境。近年来,肇庆市政府响应全国号召,加大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并出台如“以旅助农”等相关政策法规和纲要,逐步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培育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品和线路。同时,肇庆市正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和新农村的建设,对全市区域内的村落进行分类梳理,分期分批创建“美丽乡村”。但从类型来看,肇庆市休闲农业类型不均衡,乡镇村落型占比较大,如南街镇、官圩镇、大岗镇等,休闲农业由于政策上的不完善以及缺乏鼓励,在发展上较为滞后。通过实地调研也发现,肇庆市民众的反响与配合度不够高,对建设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积极性不高,多是经营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够高的私人农庄、农家乐等。由此可见,政策的导向与保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要。

(2)农业基础。肇庆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与山区的结合处,是典型的边缘型城市,其土地资源丰富,也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每年的农产品产量位居广东省前列,为肇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例如,2016年肇庆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87.16 亿元,同比增长3.9%,位居全省前列。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如德庆紫淮山和贡柑、怀集的红肉蜜柚和大蜜李、广宁的茶竹以及封开的奇皇香油栗等。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近年来,肇庆市的农业发展都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及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从各区县来看,端州的休闲农业分布最少,其他各区县休闲农业分布相当,这主要是因为端州为肇庆市的城区,农业资源偏少,可见农业基础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休闲农业点分布与旅游资源禀赋有较大的趋同性[17]。肇庆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且资源丰度较高,如星湖景区、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怀集燕岩、广宁竹海、鼎湖砚洲等各具特色。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各个县区分布相对均衡,自然类的旅游资源差异相对明显,主要分布在鼎湖、德庆、广宁等地区,如鼎湖山风景名胜区、怀集燕山风景区、德庆盘龙峡、广宁宝锭山及竹海大观等著名景点周边,其休闲农业的分布也相对较多,两者耦合性高。表明作为休闲农业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边缘区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

(4)交通网络。作为旅游六要素中被旅游者极为重视的元素,交通条件的便利与否与旅游者数量的多少、客源市场的范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当游客选择休闲农业进行观光游览时,交通便利、可进入性高的休闲农业点势必成为旅游者的首选。结合图1可以看出,肇庆市休闲农业的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如端州、高要、鼎湖、广宁以及怀集的休闲农业都集中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也基本分布在高速公路、省道和国道上。运用ArcGIS软件对肇庆市主要交通干道进行5 km和3 km缓冲区分析,发现5 km范围内休闲农业点占总数的88%,3 km范围内休闲农业点占总数的67%,说明休闲农业点与交通轴线具有较高的空间吻合性。值得说明的是,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在周末或节假日选择自驾游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生活方式,肇庆的区位和休闲农业优势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旅游者的首选。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典型边缘区肇庆市为对象,通过资料搜集与整理确定101个休闲农业点,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肇庆市休闲农业点数量总体偏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四个中心集聚分布的格局(即端州、广宁中部地区、怀集中部地区和封开东部地区),其等级分布呈现“高等级集聚,低等级分散”的特征。由于缺乏竞争力,肇庆市旅游市场对休闲农业的拉动力量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产品的转型与优化,造成高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稀缺;(2)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分布不均衡,结构缺乏合理性,村落乡镇型休闲农业占比最高,为51%,其中鼎湖兼有全部类型的休闲农业区,四会、高要、怀集和端州分布类型也相对较多。由于肇庆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乡镇村落类型的休闲农业占绝大比重,加上经营者相关方面的能力欠缺,导致休闲农业的类型受到局限;(3)其分布形态趋于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高要-端州-鼎湖、四会-广宁、怀集-封开”三大组团区。肇庆市休闲农业点的农业类型及产品量多质低、特色不鲜明,造成休闲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化,产品结构有待升级与优化;(4)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以高要-端州-鼎湖组团密度最高,且主要沿高速公路与河流分布,但其空间自相关性并不明显,不同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呈现负相关,热点区分布在怀集县与广宁县,冷点区分布在封开县与德庆县;(5)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政环境策、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等方面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目前肇庆市部分休闲农业采取粗放式的经营,缺乏合理规划与合作,加上各区域之间缺乏合作,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导致肇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整体上缺乏竞争力,不利于肇庆市郊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上的优化。

针对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政府引导优化休闲农业等级。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范围较广,亟需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利于其有效发展的政策,加强不同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联系与合作,促进肇庆市内各区域休闲农业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同时应建立休闲农业管理的基础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促进休闲农业等级的优化与提高。(2)协调各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肇庆市政府应加强引导各类型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也要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综合利用二者功能对其类型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与调整,使其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均衡。(3)创新发展休闲农业产品。针对肇庆市休闲农业现有产品的发展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注重与当地的特色旅游、农业文化的结合,树立区域休闲农业品牌形象,同时研发附加产品,延长产业链,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4)加强区域合作,合理规划与开发。肇庆市各区域因地制宜,首先应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各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应进行优势互补,此外要加强与周边地市休闲农业点之间的密切联系。(5)完善交通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距离肇庆市区较远的封开、德庆、怀集、广宁四县市,其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但因交通欠佳致使游客较少。肇庆市应建设与这四县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并提升其通达水平,增加村镇公交建设,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水电、网络、医疗、卫生等,为潜在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和公共服务。

本研究结果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都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未从时空演变的视角来揭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今后的将扩大研究时间范筹,更准确地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可对同类边缘区城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比较,以期为肇庆市提出更为准确的优化建议,这些将是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1] 王艳荣,刘业政.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9):50-57.

[2] 邹小杰. 基于城镇化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208-212.

[3] Deborah C,Yeeck G,Yeeck A. Sustaining product 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 Linkages among Michigan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5(2):223-234.

[4] Per A Ke Nilsson.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1):7-24.

[5] Walmsley D J. Rural tourism: 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J]. 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 61-72.

[6] Sharply.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7] Akpinar. Rural women and agritourism I the contest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 Kluwer Journal,2004(6):473-486.

[8] Grigoe. Agro tourism,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 rural development[J]. NACTA Universitatis Danubius Economica,2008(1):1-8.

[9] 代雯淇,侯立白. 浅谈休闲农业—— 基于丹东市休闲农业满意度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88-489.

[10] 王婉飞. 休闲管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05-106.

[11] 吴抒玲.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策略分析与典型案例介绍[J]. 台湾农业探索,2012(4):11-13.

[12] 刘秀珍.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01-105.

[13] 王树进,陈宇峰.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4.

[14]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40-42.

[15] 王启.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J]. 农业经济,2016(10):32-33.

[16] 张兵,金凤君,于良. 基于区域化过程的边缘地区发展模式—— 以南阳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04-710.

[17] 吴清,李细归,张明. 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1):158-163.

[18] 梁留科,吕可文,苗长虹,等. 边缘区地区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61-65.

[19]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08,28(4):640-641,643.

[20] 吴必虎,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2003,18(1):1-5.

[21] 李细归,吴清,刘大均.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猜你喜欢

肇庆市空间旅游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第二小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