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科技前沿 建设科技强国
——从《思想政治》角度解读总书记的“两院”讲话
2018-01-25江苏
江苏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文从《思想政治》教材的角度对总书记的讲话做些必要的解读。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总书记讲话中的“我们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则是从战略高度对这一理论作出的诠释。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总书记讲话中的“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则是对这一理论作出了更加细致的阐述。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总书记讲话中的“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总书记的阐述是对这一观点的鼓励与认可,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坚持党的领导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为此,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书记讲话中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则是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进一步地拓展和延伸。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3.我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总书记讲话中的“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的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既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更彰显了我国这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书记讲话中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的大繁荣,进而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3.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总书记讲话中的“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实则要求我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总书记讲话中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则是这一哲理的充分体现。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我们要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总书记讲话中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则是要求我们把握主攻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据此,总书记要求院士们“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3.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据此,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总书记讲话中的“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则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