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与实践要求分析
2018-01-25郭建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郭建平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
习近平强调“传统文化中有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其为中国的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动力。”传统文明为民族精神及精神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许多生存之道,习近平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社会道德规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生存智慧都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另外,诸子百家学说在当代也有很深的影响力,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在今日依然十分受用,而在这些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和”。“和”的含义非常多,和平、和谐、和而不同,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它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和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此得以弘扬。可以说,“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谐、与人为善,思想观念上处处都能体现“和”的部分,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持,也是中国梦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凝聚中国力量,以便更加有效地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同实现中国梦。”
二、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观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对于有关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发言对新时期该如何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进行创新与转化,对此,习近平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与此同时,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做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索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潜在的时代价值。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让文物更具有生命力,以展示、教学的方法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来历、发展及精髓有清楚的了解,在深刻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分析民族文化的适用范围及价值特点。我们应确立文化体系传承的多元化,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时要对其进行认真的解析阐释,汲取其中的养分。
我们应将创新与继承进行妥善处理,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针对性,应该批判性地科学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吸收和借鉴,坚持马克思的方法和态度,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在继承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考察其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命脉,但不排除其中一部分文化已经陈旧过时,这要求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不仅提出了“创造性的转化”这一概念以及创新的要求,还根据要求强调了其发展原则及具体方法,创造性的转化需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对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独特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加与时俱进。创新性要求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将目光放长远,不能照搬全抄,要进行具有时代特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创新,不断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另外,我们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大众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其中。
对于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思想,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故步自封,一味地进行简单的传播和弘扬,而是要更具开发性地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明趋向繁荣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世界文明中的合理成分并为我所用。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跨国合作,这样能使艺术文化的发展更加和谐与繁荣。在对其他文化进行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有选择地进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切忌照搬全抄。